徐建东
(沭阳同济医院超声科 江苏 宿迁 223600)
脂肪肝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过多导致体内代谢失衡或肝胆系统机能异常,脂肪肝患者大多还伴有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困扰[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医生多采用超声波检查来诊断脂肪肝胆囊结石。虽然该诊断手法对胆囊结石检查有一定的准确率,但在检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对脂肪肝患者,极容易因检查手法、仪器情况、患者情况、医生专业水平、胆囊结构复杂及脏器出现不同的并发症使得诊断准确率降低,不利于后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3]。针对上述情况,研究超声诊断脂肪肝伴胆囊结石患者的误诊因素成为了近年来相关医学工作者的热议研究课题,基于此,本院将对2020年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入住的30例脂肪肝伴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波在检查脂肪肝伴胆囊结石患者的误诊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2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排除重大器官疾病、恶性肿瘤及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情况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68岁,中位年龄(51.3±4.7)岁,病程1~3年,中位病程(1.8±0.9)年。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各项体征进行常规检查和评估,入院2天后指导患者空腹6 h以上,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指导患者呈侧卧位或半坐位、半站立位,经涂抹耦合剂后将3.0~5.0 MHz多普勒超声仪器探头置于患者的6~9肋间隙及剑突处,扫查患者的右侧肋骨下边缘的斜断面、纵断面、剑突及右肋间斜断面等部位,扫查中要求患者吸气并屏气,必要时要求患者变化体位,以免发生误诊或漏诊现象。在检查过程中主要观察患者胆囊的大小、形状以及回声等情况并对影像学图案进行记录、储存、留图,为后续术后结果追踪提供参考。根据超声波影像学资料对手术后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研究,分析影响诊断准确率和误诊率的相关影响因素。
胆结石诊断标准:(1)强回声后发现“干净”回声;(2)强回声随着体位变化而移动;(3)胆囊壁回声区内有强回声声像改变情况;(4)影像学未出现上述典型特征时,应增加检查平面或请求有经验的医师参与诊断。脂肪肝诊断标准:(1)肝脏呈肿大状态且有弥漫性改变,肝包膜光滑平整且饱满;(2)肝实质有强回声,呈现云雾状改变且光点致密;(3)肝脏深处组织回声减弱或没有回声;(4)肝实质回声明显强于肾皮质和脾脏回声;(5)未见肝内胆管且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弱。
对本次研究中心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30例患者进行超声波诊断中经术后病理证实胆结石患者共28例,准确率为93.33%,误诊率为6.67%(2/30),其中充满型胆囊结石的误诊率16.67%;多发样胆囊结石误诊率为16.67%;泥沙样胆囊结石误诊率为25.00%;典型胆囊结石误诊率为7.14%,见表1。
表1 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比[n(%)]
由检查结果可见,40-60岁患者胆囊结石、脂肪肝的发病率分别为67.86%、66.67%均高于60岁以上患者的32.14%、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胆囊结石发病率为60.71%%显著高于女性发病率的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年龄性别对诊断结果的影响[n(%)]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在逐年升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使得肝脏细胞中的脂肪大量堆积,导致机体代谢功能下降,引发脂肪肝[4]。脂肪含量的不断增加致使三酰甘油无法及时在肝脏细胞中排泄,造成胆汁中的磷脂胆炎与胆固醇发生失衡,从未引发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巨大影响[5]。
超声波作为近年来一种智能化高科技的诊断手法,被普遍应用在腔体疾病的诊断阶段。因其能够通过超声波探头观察腔体内病灶的一系列特征及病灶发生部位,因而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一致认可。在对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中,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波检测是常规手法,通过该诊断对患者的胆囊结石形状、大小以及厚度等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判断患者病灶情况[6]。但是由于胆囊结构复杂,在检测阶段常常因为操作医师对仪器操作方法生疏、仪器分辨率低、医生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使得诊断结果与实际病理证实存在偏差,造成误诊漏诊等情况,既不利于临床医师开展治疗工作,也给患者带来伤害。因此,分析超声波诊断脂肪肝合并胆结石的误诊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30例脂肪肝合并胆结石患者进行超声波检测后,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均患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胆囊结石,但术后病理证实胆囊结石患者仅为28例,超声波检查的准确率为93.33%,误诊率为6.67%,各个类型的胆囊结石诊断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率,以泥沙样胆囊结石最为显著,达到25.00%。对此,有关医疗学者推测可能是由于脂肪回声致密增强,胆囊透声差,移动性泥沙影响了探查的准确率,因而造成了误诊及漏诊的情况。本次本次研究共有2例误诊,误诊率为6.67%,术后对2例误诊病例进行了研究发现,1例由于年龄较大导致胆囊萎缩发生误诊;1例为重度脂肪肝,肝组织回声较强对超声诊断干扰较大。本次研究对误诊原因从患者年龄及性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极有可能是男性普遍存在吸烟、酗酒、生活压力大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发病率升高。此外,年龄对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40~60岁是高发病人群,推测或与收入水平有关。基于以上分析,为了避免超声波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应在检查过程中着重考虑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此外,本次研究结果为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的预防指明了方向,应大力提倡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控制高油高脂食物摄入、多参加体育锻炼等,降低脂肪肝及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几率[7]。
综上所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仍然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在实施检查是应尽可能降低客观因素对准确率的影响概率,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使患者均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