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快充标准乱象何时解

2021-07-10 02:37
中国科技财富 2021年6期
关键词:电池容量终端厂商

文/本刊记者 陈 杰

距苹果年度新品发布会还有三个月,各种传言、剧透在网络上早已铺天盖地,人们对其芯片、基带、外形、屏幕、摄像头、电池容量等等信息充满热情,甚至连今年新iPhone支持多少瓦的快充,兼容什么协议标准都不愿意漏过。

快充“围栏”频遭吐槽

当然,这并不是人们一时的热情。在移动互联应用普及化的4G时代,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电量焦虑就一直存在,各品牌主力机型的电池容量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参考因素之一,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AI、视频应用成为主流,消费者在关注手机电池容量的同时,更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手机快充标准上了——反正电池电量是有限的,能快速“回血”就更加重要了。

也正因如此,在智能手机发展历程中,快充技术被放到了很高的优先级上,从早期的18W到前几年的65W,再到今天,手机充电功率超越笔记本电脑已不鲜见,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搭载120W快充技术的量产机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尽管电量焦虑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智能手机领域快充标准混乱的问题越来越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和吐槽。

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各家手机厂商都标榜自家产品支持快充,但各家或多或少在快充标准上有限制条件。往往是一部本来支持快充的手机,偏偏只有借助原装充电套装才能达到所宣传的充电功率,手机不仅认充电头,连充电线也必须是原装的。如果不匹配,徒有快充功能也是白瞎。

在易损耗的充电线,易丢失的充电头,加上诸如苹果以环保之名连普充头都不提供的大前提之下,也难怪消费者会吐槽当下智能手机快充标准的混乱现状。

前段时间,工信部主管的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该《规范》直指当前手机等产品在快充协议上存在的不兼容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显然,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好消息。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小米、OV国产四大头部厂商也是《规范》的共同发起者,而且还得到了荣耀、瑞芯微、立辉科技等多家终端厂商和芯片厂商的支持。

需求与利益的博弈

实际上,快充技术发展多年来,产业各企业不兼容的现象并不是首次才被意识到。2017年初,USB-IF组织基于PD 3.0通用充电协议推出了PPS快充规范,并得到了不少手机厂商的支持。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竞争加剧,以及手机厂商对生态构建的需求,这些通用标准并没有得到重视。即便是出于某些原因遵守这些标准,但充电功率普遍仅支持10W出头,这种做法无异于走形式应付规定。

当快充成为一种刚需,手机厂商在面向消费者时,就会更强调自有快充技术以展示其强大的产品力。近两年来,国产手机厂商在快充上的投入就像搞军备竞赛一样,纷纷强调自家快充技术有多牛,以此来迎合消费者需求。

除此之外,在手机厂商看来更重要是,围绕私有快充协议开展商业授权也是一笔难得的生意,这和苹果的MFi认证是一个套路,任何第三方配件厂商想要生产销售iPhone数据线,都需要先缴纳专利授权费,当用户量足够大的时候,这会成为一笔长久的收入。较早发展快充技术的OPPO就在2019年开放了VOOC快充生态,并将其技术授权给了品胜、安克、倍思等配件厂商。不过长久下去,这种看似“开放”的行为实则限制了用户的充电自由。

基于这些快充发展的历史,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牵头的《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能否开花结果还有待观察,毕竟在厂商重大利益面前,用户的体验并不一定会得到完全的满足。

不过,在智能手机产业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的当下,厂商也不会完全置用户的需求而不顾。而在官方的牵头下,几家重要的终端厂商如果真能打破固有技术思维定式,以快充兼容性为目的,牵头制定统一快充制式,既能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也能适配产业生态的长期发展需求。

也许,未来几年我们就能在不同手机上体验到相同的快充技术,而且相互之间还能够良好兼容,摆脱私有充电协议的束缚,实现手机的快充“自由”。

猜你喜欢
电池容量终端厂商
从电话到自媒体终端——信息的力量
恒流电池容量测试仪的设计
恒流电池容量测试仪的设计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酒业传统终端向资本血拼迈进
从香蕉接手LPL看电竞的转折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如何防范终端销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