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收入差距和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特征

2021-07-09 17:29赵艳莉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人口结构收入差距

赵艳莉

【摘 要】 城乡二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人口结构不断失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人口结构变动一方面会导致产业结构向非农部门倾斜,造成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的集聚;另一方面收入差距会推动流通产业的发展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出人口结构、收入差距和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空间滞后模型。实证结果证明,人口结构失衡与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人口结构差距的增加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人口结构失衡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与其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与此同时,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则存在较强的“杠杆效应”,能够有效减缓人口结构失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人口结构;收入差距;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47-03

一、引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人口结构逐步异化,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得两个部门间的人口结构逐渐失衡,进一步恶化了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链接生产与消费的核心环节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业被认为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在沟通城乡市场、弥补城乡经济差距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人口结构与收入差距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会显著削弱宏观经济活力,进而限制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协调性,弱化流通行业的作用。

作为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更均衡地反馈流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作用,体现商贸流通业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据此,若需充分预计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经济产生的作用,探究商贸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重要的分析前提,同时也对我国下一时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人口结构性变动指标(Cz)

城镇劳动人口比例(Cz)表征人口结构性变动指标。一般而言,区域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有多种影响:其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获取区域内的成本优势,即区域内劳动力数量和市场竞争水平是正相关的;其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流动会提高单位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会增强农业部门的资源使用效率;其三,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流动会显著降低农业部门的生产人口,产生了部分土地禀赋的浪费。

(二)城乡收入差距指标(Tail)

本文并未采用城乡收入比例表征城乡收入差距直播,而是采用了泰尔指数对此加以构造。这一指数方法能够更好地剔除人口结构的变动,更能够体现城乡之间的真实消费结构差距:

指标式(1)中,Tail表示给定年份i时,j区域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d=1,2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pd表示当年城镇部门(d=1)和农村部门(d=2)的总人口数,p=p1+p2表示当年人口总数。cd表示当年城镇部门(d=1)和农村部门(d=2)分别的消费总量,c=c1+c2表示j区域内部的消费总量。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城镇消费品市场规模均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乘以年末人口数所得,并根据基期(2000年=100)进行了线性变换。

(三)全要素生产率指标(TFP)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产出和投入的要素组合,其基础模型写作:

基础模型(2)中Y和X分别代表产出和投入。本文假定流通产业的生产函数具备规模报酬不变特征,以TFF、Y、X表示三个要素对t的微分,利用蒂维赛亚指数即可将乔根森增长框架下的TFP写成:

设定wi和vj分别表示产出要素和投入要素的权,满足:∑wi=∑vj=1;vi≥0,vj≥0。考虑投入要素为资本和劳动两种的情况,公式(2)可以写作:

β为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而可以将产出弹性扩展到各个部门i,有:

从而,公式(5)可以反向測定流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

(四)控制变量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进行控制:国内生产总值(GDP)、市场化水平(Market)、和政府支出(Gov)。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基础水平的象征,对于流通产业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必须控制该因素对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市场化水平表现了区域内部的对外开放程度及市场准入等因素,该因素对整体市场水平影响较大,需要加以控制;政府支出代表了除市场力量以外“有形之手”的调控能力。这些控制变量分别关联了流通产业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部分特征,故需要进行剔除。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到人口结构与收入差距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能产生滞后期的影响,故首先对三个变量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间的拉格朗日乘数及其稳健形式进行了计算,相对于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本文选取空间滞后模型作为研究模型,其表达式为:

公式(6)中,i表示对应地区;t为对应年份;TFP为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W为模型的空间权重矩阵;ρ为空间自相关系数;Cz和Tail分别代表人口结构变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公式(6)的交互项ρW(Czit

*Tailit)所对应的系数即为全要素生产率所起到的“杠杆作用”;x为3个主要控制变量(GDP、Market、Gov)的向量组合;ε表示随机误差项。

模型(1)中空间权重系数矩阵的构造方法较为多样。本文采用城乡参与流通产业人口比例(不同于Cz的劳动人口)产生的结构性变动作为空间权的衡量标准。空间强度测量方法为:

公式(7)中,i、j表示了两个不同的地区;DPij即为区域间因流通业就业人口比例不同而产生的空间关联性;n为放大效应的常数,本文将其取为1;Pi和Pj分别表示城乡地区参与流通业的人口数量;Dij表示i、j之间的中心距离,中心距离以国家地理数据中心的高精度测距指代。越远的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转变,在流通市场上所能够产生的空间效应越小。将上述模型扩充为矩阵形式:

公式(8)将各个不同区域的空间相关性指数结合成矩阵形式,从而可以用于本文的计量模型之中。

本文计算的时期为2000~201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市场化进程报告》(樊纲,2018)、国家地理信息数据中心,所需的变量如表1所示。

在进行模型(7)的空间回归之前,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OLS)对人口结构和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人口结构的失衡会显著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增加,这一效果在滞后期会有所下降,但依然具备一定的显著性。可以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所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动,已经处在失衡结构优化的后期状态,农业部门的经济收入已经显著少于非农部门,对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进一步采用模型(7)的空间自回归模型,首先采用了Hausman检验对各个变量序列间的内生关系进行了检验,結果拒绝了随机效应,说明可以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进行检查。其次,由于此前已经检验了拉格朗日方法和差方法的适用性,故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对此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在人口结构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空间自相关系数ρ为负数,说明人口结构的不利变动导致了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收入差距的异化同样造成了类似的效果,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明显的负向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人口结构与收入差距的乘数效应与流通业全要素之间的系数为正值,说明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典型的“杠杆”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流通业的发展水平。

四、政策建议

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往往以百年为单位,所以相关决策者需根据长期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首先,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次,在关注人口数量之外,产业结构应该同步于人口的内部动态结构,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最后,我国人口问题并不是构成流通问题的根源,而是经济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在解决流通发展问题的同时,同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柳思维,周洪洋.我国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关联和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2):38-50.

[2]刘铠豪.中国内需增长的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17(1):5-24.

[3]李小卷.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20-22.

[4]张瑜,王晓兰.商贸流通发展影响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25-27.

[5]侯新烁,杨汝岱.政策偏向、人口流动与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异质互动效应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7(6):59-74.

[6]舒忠安.商贸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27-29.

[7]孙畅.长江经济带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0):137-140.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人口结构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流通产业的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我国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模式、内涵与动力机制
云南流通产业休闲化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