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夏花
内容摘要:梦幻小说作为中朝古典小说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它的产生与演变离不开小说文体本身的渐趋独立和成熟,同时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国《枕中记》与朝鲜《调信传》中心,浅析佛教与梦幻小说的联系,进而探讨佛教与中朝梦幻类小说关联。
关键词:梦幻类小说 佛教 《枕中记》 《调信传》 关联
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文化上血脉相连,几千年来,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是全方位的,并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纵观古代中朝两国的小说,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类似性,对此,我们可以从比较文学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沈既济的《枕中记》与受此作品影响创作的《三国遗事》所载梦幻小说《调信传》为主,探析佛教与中朝梦幻类小说之关联。
一.佛教与中朝梦幻小说
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记叙了一个年轻书生因吕翁的一枕,进入梦乡,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梦醒后,感悟富贵无常,从而改变人生态度的故事。此小说作为唐代梦幻型小说之一,揭示了中国文人因宦海沉浮与科举失意不堪其苦,寻求解脱之道的历史现状。再看朝鲜《调信传》[1],它讲述了新罗国年轻和尚调信,得知自己爱慕许久的太守之女已许人后,伤心至极,哀泣至日暮,筋疲力尽昏昏入睡,在梦中历经人生之苦,梦醒后,万念俱息,一心精进佛业的故事。《调信传》作为朝鲜古代小说发轫时期的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这与作者袭用《枕中记》之类梦幻小说的基本结构、故事类型及主旨分不开联系。
《枕中记》与《调信传》的大旨基本相同,其叙述模式及艺术表现手法也颇相类似。并且在上述的基本结构、故事类型及主旨方面上都存在着相似性,可以说,《枕中记》对《调信传》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
两部小说都以“梦”形式为主,讲述了主人公们通过“梦”来觉醒的内容。写“梦”是古典小说由来已久的题材,《枕中记》与《调信传》都均以梦反映了现实世界,其主人公是通过梦中经历而逐步认识现实世界。这种梦幻类小说作品借助“梦”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又另一方面宣传“富贵如烟”,“人生如梦”的出世思想。
虽说这种梦幻小说的产生,离不开两国小说的发展与成熟,但同时也无法忽视佛教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不断融合中国本土因素,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它的广泛传播逐渐影响着中国小说的创作。并且,自公元五世纪传入朝鲜半岛的新罗,在新罗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宣扬“人生如梦”,告诉人们所有的穷愁失意与荣华富贵都终究是一场空,这种人生如梦的思想作为《枕中记》和《调信传》的主要思想,很好的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朝梦幻小说的影响。
二.《枕中记》与《调信传》中的佛教观
1.万痛根源-欲望
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是梦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叙一个落魄文人卢生在旅店住宿,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后发现现实世界,因有所悟的故事。朝鲜《调信传》写了一个新罗年轻和尚调信,偶然见到来寺院烧香的太守之女,之后每日祈祷,后听闻太守之女已许人,便伤心至极,昏然入睡,梦中他历经百般痛苦,从噩梦中醒后,万念俱息,一心精进佛业的故事。
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欲望分为外五欲和内五欲。外五欲为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内五欲为饥思食及渴思饮、贪图金钱、希求美色、爱好名望、贪图安逸。[3]人的痛苦是因求之不得、达之不到,因此产生烦恼和苦闷,最终升至为痛苦。
在《枕中记》中,卢生烦恼的原因乃是不能“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属欲望内五欲之爱好名望,在中国唐代造成一种以文章诗赋取士的制度和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风气,卢生也是因世间皆不得意,在追求功名未遂的过程中产生欲望,随之进入梦乡。小说的主旨和佛教教义不谋而合。为了脱离苦海,人们就应该灭除自己的欲望,没有了对金钱和名利欲望,人生的穷愁就自然不是让人痛苦的事情了。
再看《调信传》的和尚调信,调信自因见太守之女之后,她那嫩语娇声,尚留在耳旁,美态妍姿,猶在眼前,欲而难忘,不思而自思。如果说《枕中记》的卢生是对功名利禄的欲望,那么调信则是内五欲之希求美色的欲望。调信在梦前所渴求的是爱情,却未能如愿。他的这种受压抑的本能欲望,虽在梦中得到了满足,而梦醒后,又是一场空。调信醒后领悟到,痛苦根本是欲望使然,除去这些欲望,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他也选择了一心精进佛业。
2.极乐净土与梦幻小说的梦境
分析中朝两国的梦幻类小说《枕中记》与《调信传》,两部小说不是单纯描述梦境趣味的传奇小说,而是作者主题意识较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着讽世喻人的思想主题,并且反应了时代的思潮和作者的世界观。
佛教宣扬人生净土,将世界分离成此世和彼世两个世界,一方面描述乐少苦多的现世,另一方面,净宗又对西方净土的殊胜、妙乐、清净和永恒做出描述。[4]佛国净土是佛教所描绘的理想国,在那里只存在欢乐和美妙,不存在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极乐净土反映了佛教信徒对美好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并借此来安慰不理想的现世。
《枕中记》与《调信传》的梦幻模式,起因于极度痛苦并且不理想的现世,其土壤与佛教的净土是相同的,都是对现世的不满。在《枕中记》中,卢生郁郁不得志,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随后在客店里遇见了道士吕翁,因吕翁的瓷枕进入梦境,而在《调信传》中和尚调信因得知自己爱慕的太守之女已许人,哀泣至日暮,力竭入睡。比较两小说主人公进入梦乡的动机都是因对现世的不满与失望,两人内心都向往着美好又圆满的生活。而“梦境”恰好反应的是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尽管卢生是因追求功名利禄,调信是因追求美色,但两者都展现着离开现世,对净土世界[5]的憧憬与向往。这种追求在佛典中呈现为西方净土的表现形式,大部分的佛教信徒内心深处都追求死后往生净土。
“梦”表示着人们在现世无法实现的理想,因此把现世寄托于彼世去实现。《枕中记》与《调信传》的梦幻模式不仅其产生与佛教相似,对梦的追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净土世界的影响。
3.人生如梦,万事皆空
《枕中记》的卢生在梦境中享尽融化富贵,80岁时因生病死亡,可以说《枕中记》得出的结论是“人生是一场美梦”。与此相反,调信在梦中历尽人生之苦,长子饿死在路上,长女乞讨时被恶狗咬伤,处于濒危之中,与妻儿生离死别等等,《调信传》得出的结论是“人生是一场噩梦”,尽管小说的内容因不同政治思想与文化风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最终解释的都是“人生是一场梦,醒后万事皆空”的道理。
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各种不同的觉梦方式回到现实世界,得出“人生如梦”的结论,从而否定自己原有的人生观或人生态度,采取出世主义的态度。
由此可见,佛教的“空”思想对于梦幻小说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佛教空观以为诸法性空,现象界本是虚幻而不真,是由因缘所生。而人的本质实际也是“空”的,就像“梦”一样,从梦中醒后,一切就都随之消失了。梦是虚幻的,人亦是如此,人在空无的世界中经历的一切也是空的,也终归回归于“空”之中。
“人生如梦,一切皆空”,既然现象界与人都是空的,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执着。佛教在宣扬“人生如梦”时,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所有的穷愁失意与荣华富贵都是空的。《枕中记》与《调信传》也充分展现着这一点,小说主人公们在梦醒后,领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前者选择改变其人生态度,绝弃人世,而后者则选择一心精进佛业。
三.结论
中朝两国接受佛教历史悠久,它的传播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随之逐渐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而“梦幻小说”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在佛教影响下,成为了一时期文人们诉说现实痛苦的重要途径。
论佛教与中朝梦幻类小说之关联,首先,佛教为中朝梦幻类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大量新鲜的题材,它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但为中朝小说文化注入了活力。佛教典籍以及思想为梦幻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成为了人们进行创作的来源。再次,佛教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枕中记》与《调信传》中表现出的人生观和思想主题亦是如此,在呈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同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寓意。
两部小说的内容充满着虚构与想象,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出了宗教对小说家们和作品创作的影响。虽说《调信传》受《枕中记》影响而创作,但作者在进行新的创作时,并没有照搬,在许多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因篇幅有限,笔者未能对该部分进行论述,如日后有机会,将会弥补这些遗憾。
参考文献
1.金宽雄,李官福.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6
2.李效霞.唐代佛道类梦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11.4
3.丁红丽.佛禅思想对唐代梦魂类小说的影响[J].学术园地.2013,(11)
4.徐筱婷.浅析佛教传播及其对中韩写梦小说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0)
5.周晴.试论佛教对唐传奇的影响-以《游仙窟》、《枕中记》、《霍小玉传》为参考的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6.金光淳.枕中记与调信传比较分析考察[J].茅山学报.1994,(6)
注 释
[1]【三国遗事】中记叙调信的部分,我们指称为调信梦,调信梦生,调信传,调信说话等,主要描写了调信的一生,因此,我们看为调信传更为妥当。
[2]金光淳.枕中记与调信传比较分析考察[J].茅山學报.1994,(6)
[3]周晴.试论佛教对唐传奇的影响-以《游仙窟》、《枕中记》、《霍小玉传》为参考的思考,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p.76
[4]丁红丽.佛禅思想对唐代梦魂类小说的影响,学术园地,2013,(11)p.26
[5]净土译为地方或世界;是一个佛教术语。净土即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汉传佛教中,"净土"一词,常专指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即是极乐世界。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