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才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署名“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从此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鲁迅借《狂人日记》所发出的“呐喊”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一个世纪后的2018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月光穿过一百年》,重温《狂人日记》这部文学经典,回溯这位“狂人”所走过的漫长曲折但堪称伟大的道路。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太久远了,现在再读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文呈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标题虽有一定文采,但是把鲁迅文章等同于过往和序章,不仅大而不当,而且不能突出写作目的。文章标题要能显示观点,不宜过于含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嵌入关键词。】
百年之前,鲁迅弃医从文,拿起笔作为武器,《狂人日记》所发出的“呐喊”振聋发聩。百年之后的今天,重温经典,回溯历史,文字下的力量依然发人深省。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太久远了,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而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在今日依然有存在的价值,依然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警醒。
“呐喊”唤醒百年前沉睡的雄獅,铸就辉煌中国。【此段作为分论点,缺少过渡,显得比较突兀,同时没有及时把“呐喊”更换为“鲁迅的文章”,不利于下文的论述。再者,口号式的语言,缺少逻辑和说服力。】
鲁迅的文字力透纸背,展示人民生活的实况,批判现实生活的黑暗,在那迷雾重重的时代,成为指引人们前进的一盏明灯,唤醒麻木人们的斗争意识。试问,这样优秀的文章如何没有现实意义?【强行推理,过去有意义就等于现在有意义?】
诚然,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中国已经从落后的面貌成为世界上昂首的雄鸡,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可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依然要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以上两段论述并不能证明分论点,这是议论文的大忌,而且没有提及鲁迅文章的现实意义,显得文不对题。】
“呐喊”激发青年一代爱国情怀,为中国发展增添动力。【此分论点语言平实,下面要着重论述鲁迅文章中“呐喊”之声怎么激发爱国情怀,并为中国发展助力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就此遗忘。对于生活在河清海晏、万里升平时代的我们,更应牢记历史,铭记先辈挥洒的血泪。回顾鲁迅的历程,刘和珍君视死如归的爱国青年形象挥之不去;回顾鲁迅的文字,“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待火炬,萤火也能使黑夜明亮”的号召依然如雷贯耳;回顾鲁迅的岁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依然值得青年学习。
看今朝,虽无战乱,却依然要奋力前进,不懈拼搏;忆往昔,学先烈之品质,悟历史之真理,方能为今朝之蓬勃发展提供鲜活不竭的动力。君可见,疫情之下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每一位都是无畏的爱国志士,他们正如鲁迅先生的号召一般,即使渺小,也竭尽全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君可见,乡村教师坚守僻远地区十余年,身体力行地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又何尝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体现?【此段要论证鲁迅文章对青年的激励作用,但是文中所举事例是否受到鲁迅文章的影响,尚且存疑,所以说服力不够。】
属于鲁迅的那个执笔为枪的时代已然过去,但铭记历史,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过往的岁月中汲取教训与经验,为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注入不竭动力。鲁迅的文字在今日依然振聋发聩,唤醒更多迷茫的国人,并予以我们时代的警示。【由于论证不够充分,结尾给人一种草草收场的无力感。】
问题诊断
这篇文章能结合材料谈鲁迅文章在当代的意义,基本符合题意,同时以两个分论点结构全文,脉络还算清晰。但是由于作者对鲁迅文章及其思想了解甚少,在论证时显得比较肤浅片面,力不从心。同时,文章存在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的问题。论证过程有点隔靴搔痒,甚至给人文不对题之感。语言上比较多的大话、套话,缺少朴实、客观、理性的议论性的语言。
升格策略
本次写作的关键句就是“鲁迅的文章太久远了,现在再读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对于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因此,写作时就要谈鲁迅的文章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而不能仅仅谈论《呐喊》的意义,或者仅仅谈论鲁迅文章的意义,而忽视了“现实”的限定作用;也不能把鲁迅文章等同于经典,从而大谈经典的意义。这都是离题。另外,议论文要有一定的结构,这样才能提纲挈领、脉络清晰。使用论据论证时,要针对观点,不能油水分离,随意而为。
化蝶之作
鲁迅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江西一考生
《光明日报》撰文重温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狂人日记》,回溯“狂人”的不凡之路。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因年代久远而无现实意义。我认为经典永不过时,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时过境迁,鲁迅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已成历史,他如投枪和匕首一样犀利的文风,他深邃的思想和激进的观念,他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好像都不够温和,好像揭开伤疤一样刺痛着国民的神经,好像与和平年代格格不入,但是真的如此吗?我认为,刻意“去鲁迅化”,否定鲁迅文章的现实意义,就像否定《国歌》歌词的现实意义一样,肤浅且荒唐可笑。那么,鲁迅文章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鲁迅文章中的爱国精神依然有现实意义。《自题小像》中那发自肺腑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诚告白;《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中对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痛悼,对反动势力屠戮青年的痛斥,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真的猛士”的呼唤;《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对消极悲观论调的驳斥,对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的鼓舞;《“友邦惊诧”论》中对反动派投敌卖国的罪行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阴谋的无情揭露;《故事新编》中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者大力歌颂……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冒着被暗杀的风险组建和领导了左联,不断提携爱国青年,推介爱国救亡作品。其人其作,其言其行,可昭日月,可感后人,虽经历岁月风尘,今日再读,相信每一个心存爱国之心的民众,都会肃然起敬,为之动容,并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爱国主义不会过时,那么鲁迅文章中的赤子情怀又怎会过时?当然,爱之深,恨之切,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理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深沉的爱,更多地体现在他不留情面的批判之中。
鲁迅文章中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依然有现实意义。封建时代结束已经百年有余,我们处在自由文明的现代社会,但是封建思想观念并未从我们大脑中根除。就像辜鸿铭所言“诸君无形的辫子在心间”,头上有形的辫子易剪,心中无形的辫子难除。山东德州女子方某洋被夫家虐待致死,就是明证,其悲惨命运和祥林嫂何其相似?谁能相信这样的悲剧在21世纪的中国还在上演?况且这样的事件绝非个例!鲁迅痛心疾首批判的国民劣根性,更是成为了很多国民的基因,流淌其血液之中。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麻木冷漠的“看客心理”,自私愚昧的“吃人血馒头”,奴颜婢膝的“奴隶性格”,欺软怕硬的卑怯本性……依然根深蒂固,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根除,任重道远。鲁迅的文章在剖析别人,也在剖析自己,今天的我们应该以此为镜,看清自己不太“光彩”的一面,时刻提醒自己固守底线,心存良知。
但是鲁迅的作品毕竟时代久远,不可否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对其作品也要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对待,比如他的“论战”作品,有些可能有失偏颇;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能过于激进;他对国民的精神状态可能过于悲观,这都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不是全盘接受。此外,鲁迅的文章,从文字到思想,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我们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分析文章,或者多联系社会人生,多观察多思考,以此加深理解。
鲁迅的文章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瑕不掩瑜,其文章不仅在过去,在现在,即使在将来依然不过时,依然有价值。鲁迅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题目化用韩愈的诗句,典雅新颖,加入了关键词,观点明确,也更加切题。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更加清晰。同时,文章材料翔实,能结合鲁迅文章论述其现实意义,说理充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也更加精练犀利、客观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