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干整治对国家基本水文站监测影响及措施

2021-07-09 03:17柏正林钱莜暄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测流测验水文

柏正林,钱莜暄

(1.安徽省滁州水文水资源局,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 蚌埠 233000)

1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1 工程建设概况

淮河干流航道是安徽省北部主要水运通道,现状部分航段标准低,通航能力不足,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航道整治建设工程起于淮河干流三河尖,止于蚌埠闸,长221.6km。 治理工程分为3段,其中,三河尖~临淮岗 (K0+000~K62+200)、 临淮岗~正阳关(K62+200~K92+200),现航道等级为Ⅴ级,分别按照Ⅲ级、Ⅱ级航道标准建设,正阳关至蚌埠闸段(K92+200~K221+600),由现状Ⅲ级航道建设为Ⅱ级航道。工程设计Ⅲ级航道水深3.2m,底宽单线30m,双线为60m;Ⅱ级航道水深4.0m,底宽单线45m,双线90m。此外,还配套建设服务区2处,锚地7处。

1.2 测站所在河段建设工程情况

鲁台子水文站监测断面位于整治航道K105+426,于正阳关至蚌埠闸段,按照Ⅱ级航道标准建设。航道整治工程措施为切滩、 疏浚和锚地建设等 (图1)。切滩、河底疏浚工程措施于鲁台子站监测断面上游2.1~2.9km河段范围,两岸切滩边坡为1∶5,左、右岸切滩长度分别为419,516m。 现状左岸滩地高程12.00~12.70m,右岸滩地高程12.4~13.50m,分别切滩至河底高程12.34m; 现状槽底高程9.3m, 疏浚整治后,底宽度90m,底高程12.34m。

图1 鲁台子水文站所在河段航道治理工程示意图

锚地工程建于断面上游约3.5km处,临航道左岸滩地建设。现滩地高程12.1~13.50m,按照边坡1∶3,开挖至底高程12.34m。 锚地建设后,河段断面面积增加22.3m2。

工程施工采用200~400m3/h绞吸式挖泥船和抓斗式挖泥船。水上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水下开挖采用抓斗式挖泥船。

2 水文监测站基本情况

2.1 测站概况

鲁台子水文站设立于1920年6月,建于淮河干流中游,属于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一类精度站,担负防汛抗旱、水污染防治及为闸坝运行管理服务等重要任务。 淮河发源于河南、 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向东流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出湖后分入长江和黄海,流域面积27万km2,全长1000km。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75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切变和低涡,降雨历时长,降雨范围广。 洪水由暴雨产生,洪峰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

测站位于安徽省凤台县鲁台子村, 集水面积88630km2,距淮河入河口294km,测验河段顺直,水位22.00m以上漫滩,左岸滩地宽约80m,右岸滩地宽约550m,河道宽约1030m。 河床为沙壤土质,稍有冲淤变化。 断面上游12km处左岸有颍河汇入,18km处右岸有淠河汇入。

水文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地下水水温、水质、墒情等,受到工程建设影响的水文监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等。实测历年最大降水量1458.5mm(2003年),最高水位24.69m(2003年7月),最低水位14.68m(1953年6月),最大流量12700m3/s(1954年)。

2.2 现状水文监测方案

2.2.1 水位监测

(1)该站水位监测使用浮子式WFH-2型全程机械编码遥测水位计,按照GB/T50138—2010《水位观测标准》要求观测,以能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计算、推求流量、各项特征值统计、水文资料整编和水情拍报要求为原则[1]。 水位监测以遥测为主,采用人工观测校核。

(2)遥测水位计系统运行正常时,每日8:00,20:00各校核1次, 水位变化较大时适当增加校测次数,出现故障时,采用人工观测。

(3)人工观测根据水位变化情况进行,水位平稳或变化缓慢时,每日8:00,20:00观测;水位变化较大时(日变幅小于0.50m),按4段制观测;洪水期或水位变化急剧时,每日按照8段制观测,峰顶、峰谷、水位过程转折处应布置测次。

2.2.2 流量测验

流量测验按照水文测验规范要求进行, 以满足定线、准确推求逐日流量和各项特征值为原则。该站常规流量测验以流速仪为主,ADCP施测为辅。 测验垂线采用河段设立辐射杆定位。 洪水期每次较大洪水过程,一般测流不少于5次,其中,涨水、落水段各测2次以上,峰顶附近测流1次。 平水期每2~3d测流1次,根据水位变化适时加测,满足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推流整编要求[2]。

大洪水时,使用ADCP测流,测流前对ADCP进行自检,并记录自检结果。流量相对稳定时,进行2个测回流量施测,取均值作为实测流量值;特殊水情宜完成1个测回流量施测,每半测回流量值与平均值的偏差不得大于5%,超出范围进行重测或改用流速仪法测流。

2.2.3 悬移质泥沙测验

按照GB50159—92 《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单样含沙量测验,根据河段含沙量特性布置测次, 控制含沙量变化过程, 满足推算逐日平均含沙量、输沙率及特征值要求[2]。 单沙采用固定取样垂线位置测取,采用过滤法处理;输沙率测验根据流量、沙量变化情况布置测次, 满足单断沙关系曲线定线和验算要求,现状每年施测输沙率10次以上。

2.2.4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严格按照SL219—1998《水环境监测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 每周三采集水样1次, 分淮河断面左、 中、 右三垂线于水面以下0.5m处或半深处(当水深小于1m时)采集水样。 每份水样体积不少于2000mL, 有现场固定要求或增加临时项目时, 按有关规定执行。 水质分析项目有氨氮、高锰酸钾指数、pH、溶解氧、色度等。 按照测站任务书要求密切监视河段水质变化情况,发生水质污染事故,及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报告。

3 工程建设对水文监测的影响分析

3.1 对水流特性影响分析

航道整治工程建设后, 测验河段水流特性发生变化。 本文采用荷兰德尔夫特水力研究院(DELFT HYDRAULICS)开发的DELFT3DFLOW模型软件,计算工程建设前后水位、流速及流场的变化。计算区域自王家坝至蚌埠闸,计算节点采用王家坝、润河集、临淮岗闸、正阳关、凤台、涡河口、蚌埠闸上等,以高水(2003年)、平水(1973年)和低水(1994年)为计算水文条件。 根据模拟需要,用上游王家坝入流、下游蚌埠闸出流作为边界条件,以史河、淠河、沙颍河、涡河支流作为旁侧入汇条件, 主要率定参数为河道糙率。 限于篇幅,模型建立、模型率定与验证过程略。

3.1.1 水位

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后水位降低,工程前后高、 中低水年份, 水位分别降低0.011,0.012,0.011m,如表1。

表1 鲁台子站不同水文条件工程前后水位变化情况

3.1.2 流速及流场

测流断面流速分布发生变化如表2, 表3。 高水年, 平均流速增加0.010046m/s, 最大流速增加0.010199m/s;平水年,平均流速增加0.01016m/s,最大流速增加0.010794m/s; 低水年, 平均流速增加0.010314m/s;最大流速增加0.01005m/s。

表2 不同水文条件鲁台子站断面平均流速变化

表3 不同水文条件鲁台子水文站断面最大流速变化

此外,根据流场变化图分析(图略),由于航道断面的变化,局部流速分布变化明显,断面流场发生变化。

3.2 对水文监测影响分析

3.2.1 对水位流量监测影响

由于工程建设改变水流特性, 使断面流速大小及分布发生变化,原定的断面测速(深)垂线需要重新布设, 原布设的测验垂线定位辐射杆需要拆除新建。 同时,水流关系特性的改变,使现有流量测验方案不能满足要求[3]。

河段为沙壤土质,工程施工中水流泥沙含量增加,造成水位井进水口淤积,影响自记水位计正常运行,使自记水位数据“失真”。 此外,河道疏浚、切滩扰动水流,对水位井进水口结构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3.2.2 对悬移质泥沙测验影响

鲁台子站按照一类精度要求进行泥沙测验,输沙率整编采用单断沙关系法,单、断沙关系线的比例系数为1.00,相关关系良好。 工程建设改变了水流特性,并使河道含沙量及其分布发生变化,既有单断沙关系线也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垂线布置、测沙测次等测验方案,并重新分析率定单断沙关系线。

3.2.3 对水质监测影响

工程建设进行的河道开挖、 水下围堰等施工主要引起河道含沙量变化,不会引起水体化学变化。水下建筑物施工安排在枯水期进行, 施工中采用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临时建筑物和河道行洪障碍物等, 工程建设及运行不会对河段水质造成较大影响。工程施工中使用大型机械,可能会造成局部河段油污污染,造成水质变化。

4 水文监测影响补救措施

4.1 水位观测补救措施

调整断面测流垂线布设, 拆除原测流定位辐射杆,按照新布设垂线重新建设[5]。

汛前、汛后对水位井进水口清淤,每日检查进水口情况,发现淤积随时清淤。密切关注水位计运行情况,水位记录及时与人工观测值比较,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航道建设期间,对水位监测方案进行调整,在现监测方案基础上,增加人工监测水位频次,由原来的人工每日8:00观测1次, 增加到每日8:00,14:00,20:00 3次观读水位,在峰顶、峰谷、水位过程转折处布置测次,水位变化急剧时,再加密观测次数。 对井水口采取加固工程措施,保证水位井结构安全。

4.2 流量测验影响补救措施

工程建设影响措施分为工程建设期间、 工程建设后。工程建设期间,采用在原测验方案基础上增加流量测次的补救措施[5]。 汛期根据洪水过程,按照涨水3~4个测次,落水3~5个测次布置测次,每场洪水加测至7~9测次,满足连时序法推流要求。 非汛期适当增加测次,控制流量变化转折点,满足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推流要求; 工程建设完成后, 除增加流量测次,满足资料整编要求外,采取两套测流方案,即采用常测法测流的同时,采用流速仪精测法进行比测,积累足够流量测次后,及时进行资料分析,确定测速垂线及流量测次布置方案。

4.3 泥沙测验影响补救措施

工程建设期间,采取增加单沙测次措施,工程建设完成后,在增加单沙测验同时,增加断沙测次,分析泥沙分布规律,制定单断沙关系线。

4.3.1 泥沙测验测次相关规定

(1)悬移质单沙。悬移质泥沙单样含沙量的测次分布,应能控制含沙量的变化过程[4],洪水期,每次较大洪水, 一类站不应少于8次, 二类站不应少于5次,三类站不应少于3次,洪峰重叠、水沙峰不一致或含沙量变化平缓时,适当增加测次。在含沙量变化剧烈时,增加测次。 汛期平水期,每日取样1次,非汛期含沙量变化平缓时,一类站2~3d取样1次,二、三类站5~10d取样1次。

(2)悬移质输沙率。一类站历年单断沙关系线与历年综合关系线比较[5],其变化在5%以内时,年测次不应少于15次。 二类、三类站作同样比较,其变化在5%以内时,年测次不应少于10次。 其变化在2%以内时,年测次不应少于6次,并均匀分布在含沙量变幅范围。 单断沙关系线随水位级或时段不同分为两条以上曲线时,每年悬移质输沙测次,一类站不应少于25次,二、三类站不应少于15次。

4.3.2 补救措施方案

采取增加单、断沙测次措施方案,即除满足上述测验规范要求外,再增加测次[5]。 鲁台子站为一类站,洪水期单沙测验按照每场洪水涨水段增加2~3个测次,落水段增加3~4个测次布置。 非汛期适当增加测单沙测次,控制泥沙变化转折点,满足泥沙整编要求;工程建设期间,增加断沙测次5次以上,使输沙率测次不少于15次。工程建设完成后,每年增加断沙测次10次以上,使年输沙测次不少于20次。积累足够资料后进行分析,重新率定单、断沙关系线。

4.4 水质监测影响补救措施

施工中开挖土方应该堆放于河道范围以外,及时清理施工、生活垃圾。 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 杜绝泄露石油类物质及所运送的建筑材料等,避免对水域造成污染,有关部门应就施工中可能造成的水质污染制定防治预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5 结语

(1)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使鲁台子站水流沙特性发生变化,对水文监测设施及水位、流量、泥沙、水质监测等造成一定影响,应根据相关法规要求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此外,工程建设使测站河槽及断面控制特性改变,使汇流特性、参数发生改变,需对水文预报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水文预报精度,提高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2)施工中应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特别注意的是,工程施工采用的挖泥船等大型机械,一旦漏油造成水体污染,应及时加测并上报有关部门。

(3)工程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将实施计划(方案)书面通知水文部门,以便制定相应水文监测方案。 水文部门应针对测站实际情况与测站任务书要求,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制定航道整治建设期和整治完成后的具体水文监测方案, 减少工程建设对水文测报的影响。

猜你喜欢
测流测验水文
全自动缆道测流控制软件分析与设计
渠道断面自动测流系统在位山灌区测水量水中的应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基于水文测站测流垂线精简试验分析研究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大青河水文站ADCP流量比测分析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