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聋生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思考和探索

2021-07-08 01:25吴志刚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聋生志愿者劳动

吴志刚

“聋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为聋生将来回归并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聋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还要在德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适应意识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如何将聋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课程层面,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 聋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反思

近年来,我校聋生的整体情况较好,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的每年都能收到大学的喜报,说明文化课程抓得紧;另一方面,多年来,聋生毕业后犯罪率为零,也没有发生过在校生严重违纪现象,也说明德育工作扎实到位。但从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聋生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一是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不强。有的聋生不爱劳动,在家不帮父母做家务,在校不愿意承担打扫卫生,动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有的聋生身无一技之长却好高骛远,对爱心企业提供的月薪三千元的工作看不上眼,不切实际地只想着赚大钱。二是節约意识和统筹能力不强。虽然不少聋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有的聋生吃饭挑食,不合口味的菜就倒进泔水桶;有的聋生不爱惜学校发的校服或其他用品;有的聋生花钱没概念,很多聋生的父母都委托班主任代管零花钱。三是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强。聋生与人打交道时拘谨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思,自信心不足。

部分聋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有其自身认知接受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还应该从学校和家庭层面来反思。

首先是时空特性的限制。我校地处城郊,多数聋生寄宿住校,对聋生管理很严格,一般不允许出校门,这使得聋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不利于聋生接受社会信息,了解社会生活。其次是教育手段的缺失。特校教师勤奋敬业,在抓聋生文化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以及照顾其生活等方面下了功夫,但在如何帮助聋生尽早了解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前瞻性不够,办法也不多。再者是“爱心”的误导。学校对聋生实施全免费政策已有十余年,学校接收捐赠的学习生活用品以及食品等都直接发放给了聋生,一些爱心志愿者会自发帮扶有特殊困难的聋生。这些爱心之举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聋生,使他们有了“等靠要”的思想。

我校在反复思考论证后,推出了“建设聋生社会实践课程”这一课题。

二、 建设聋生社会实践课程的依据和条件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要求聋生要“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表中提出了相关课程的开设建议:劳动课程中,1—3年级生活指导课1节,4—6年级劳动技术课1节,7—9年级职业技术课2—4节;4—9年级社会实践课2节;学校课程小学阶段2节,初中阶段1节。其中,劳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是可以与社会适应课程互通的。

多年来,相当多的志愿者团体和个人到学校开展相关活动,已经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学校提供了不少社会资源,这是对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学校所要做的就是整合志愿者团体资源,逐步引导志愿者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使得学校的社会适应课程建设与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 推进聋生社会实践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力的理论依据、实践论证以及资源支撑等。目前,有些方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我们认为,聋生的成长不能等待,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研究边调整,由局部而向整体,逐步完善。今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开设综合实践课。学校每周安排两课时进行集中授课,授课内容为相关劳动技能的练习以及实践操作,分为若干个单元,不同的单元内容由相关教师授课,同时引进志愿者参与课堂教学,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并使其逐步掌握实践技能。

二是构建校内社会生活环境。我们构建校内社会生活环境的主要措施是建立了学生劳动计酬体系。简而言之,聋生完成学校安排或自主申报的劳动内容,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在食堂和商店中进行消费。

首先是给聋生分配劳动任务。学校列出需要打扫的公共区域,聋生自由组合,认领各自的劳动任务,由一名老师负责指导和督促,每天进行打扫,完成任务后可获得相应的报酬。除此以外,学校还有不定期的实践活动,聋生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参加,根据劳动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获取活动报酬。当然,在进行人员组合和任务分配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段之间聋生的差异,老师会适当加以区分,低年级和高年级聋生的任务量和劳动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是跟踪学生劳动所得的使用情况。学校首先召开家长会,跟家长讲清学校的活动意图和具体要求,争取获得家长的支持。学校把聋生的报酬直接冲到他们的消费卡上。怎么使用呢?食堂为改善聋生生活加了一个菜,以往的两个菜还是照常免费提供,但加的第三个菜需要刷卡购买;商店也从以往使用现金买文具食品改为刷卡消费;再者就是学校提供给聋生的学习生活用品等也不再免费领取,同样需要刷卡消费。

自从实行劳动计酬制度后,聋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正向变化: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在带队老师指导几次后,聋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打扫规定的公共区,学校也不再聘请专职的卫生保洁人员;吃饭挑食的少了,餐盘里基本上没什么剩饭剩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也爱惜了,不再随意乱丢,损坏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从这些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我们构建校内社会生活环境的初衷,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

三是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打开聋生社会实践的窗口。学校主动与市文明办、市志愿者组织联合会对接,在今年助残日举办了“志愿者进特校”活动启动仪式,各志愿者团体踊跃认领学校相关活动。学校志愿者活动逐步规范,活动内容围绕着增强聋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个主题向纵深发展。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正在成为聋生社会适应课程的重要平台和资源支持。具体有以下内容:

聋生“一人一特长”计划。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很多都有一技之长,是一个资源宝库。学校积极动员聋生学特长,根据学生的意向和志愿者资源的对接,确定聋生的特长项目,由对接的志愿者负责免费教学培养。目前已经有沙画、魔术、跆拳道、航模操作等项目开始运行。

勤工俭学项目。志愿者组织在学校设立相关工作室或是开展专项活动,聋生全面参与,既学技能,又可以勤工俭学。目前有江豚模型工作室,志愿者提供江豚磨具,指导聋生倒模制作江豚模型,带领聋生给模型上色。制作完成的江豚模型可以作为学校礼品赠送,也可以参加义卖捐赠活动。志愿者联系花木种苗,组织有关学校幼儿园学生周末到学校参加种植活动,聋生全程参与,承接爱心托管苗木的任务,获得一定的劳动收益。

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端午节,学校组织聋生参观屈子祠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志愿者带着聋生在食堂里学着包粽子;中秋节来临,志愿者和聋生一起包冰皮月饼,指导聋生给远方的亲人写信写贺卡;每年的冬至节,志愿者也会来带着聋生包饺子。

爱心周末活动。为了让留校聋生的周末生活丰富一些,学校推出了每月一次清校制度,长假之外,平均每月一次要求所有家长把孩子接回家,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平时,则有志愿者在周末来到学校,跟留校的聋生一起看书、玩游戏,让周末的校园多一些欢声笑语。

志愿者活动首先是能整合社会资源成为特校的有力支撑,能有效弥补特校有关资源的不足,也有利于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特教”格局;其次是能让聋生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与志愿者亲密接触,不仅通过志愿者触摸真实的社会信息,更从志愿者身上感受生活的激情。聋生在学习掌握新技能的同时,也在活动中慢慢地找到自我,增强自信。

推进聋生社会适应课程建设的实施是个大课题,但这是一项有益于聋生成长、有利于聋教育不断发展的事业,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学会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F—33]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聋生志愿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志愿者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