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琳
【课例主题】巧用“学习任务单”设计问题,关注“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围绕说明文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核心内容,探索说明文单元“单元目标贯通的自读课型”的阅读路径。
【观察要点】
1.自读目标与单元目标及教读课文的关系
2.引导自读与关注双线组元的内涵把握
3.学生自读的形式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4.课堂环节与师生互动的适切性
【文本解读】
《梦回繁华》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本单元语文素养的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本课例旨在引导学生教读课所掌握的说明文阅读方法迁移到自读课型中,并在教师指导下继续归纳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路径;并通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基于上述综合考虑,笔者对文本有了从显性内容、到隐性意脉和深邃主旨的深入思考。
1.标题入手,了解画作内容。不同于其他说明文,大多会以说明对象为标题,而本文却以《梦回繁华》为题来介绍一副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显然“繁华”是这幅图最显性的特征。那么作者是如何抓住“繁华”这一显著特征展开说明的呢?文中“繁华”体现在三处:一是北宋时期,盛世繁华;二是作品描绘汴京的繁华景象;三是艺术手法的“繁华”(高超)。作者将这样一幅内容丰富、笔法细致的长卷,说明得条理分明、详略得当,细腻准确、典雅生动,让画面内容清晰地跃然纸上。故而教学重点落在介绍画作的繁华的内容,这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体会说明方法、语言的妙处去重点感知。
2.抓关键句,挖掘画作内涵。理解了标题中的“繁华”两字,再去体会“梦回”两字反映的隐藏于繁华背后心情,这是对文本隐性意脉的把握。第2段关键句饱含着北宋遗民对北宋繁华生活的追忆,对故土的怀念;第5段从对《清明上河图》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评价中感受到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和对继承、发扬古代灿烂文明的期待之情。正因为这份深厚的情感,作者才能将这样一幅内涵深远的长卷,解读得立体深刻、意蕴绵长,这是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点拨体悟。
3.单元贯通,品析深邃主旨。本单元选用的两篇教读课文都是说明文里的佳作。《中国石拱桥》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既有简朴、理性的说明,也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叶老的《苏州园林》也是情趣兼备,匠心独运,苏州园林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叶老介绍说明也像一幅结构精巧艺术画,道出了叶老对苏州园林、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梦回繁华》同样如此,其文条理清晰、典雅生动,其情细腻真实、意蕴深长。因此,说明文的阅读除了感受文本的理性思维,还应深入品析探究其深邃主旨,去感受说明文不一样的“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说明文阅读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阅读路径上较容易受启发。自读课文是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任务单自主阅读,课堂中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品读课文细节,研读文本内涵,归纳阅读路径,以期学一篇而知一类。
【单元目标】
1援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援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援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课时目标】
1.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教学重点)
2.体会作者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典雅的语言来说明事物主要特征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3.理解标题含义,了解这幅名画背后蕴藏的深刻意义,增强自豪感和思辨力。(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准备】
1援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3.完成自主阅读任务单。
【课堂环节】
一、观图评论,解读文题
1.(幻灯片出示《清明上河图》)请同学根据课前预习,简单介绍这幅图。
2.引出课题。
(说明:根据课前自主阅读任务单,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落实课时目标1。)
二、浏览文本,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
2.交流预习单,梳理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師小结:作者从北宋时期的繁荣局面这一时代背景入手介绍这幅旷世名作,按照了“背景———内容———价值”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样写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使得写作思路更加清晰,还将本文的重点落在对“画作内容”的介绍。
(说明:本环节旨在梳理作者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落实课时目标1,关注单元目标的“语文素养”———说明文要素,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三、细读语段,感知“繁华”
1.《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一幅怎样的作品呢?从文中找出直接介绍其内容的句子。
2.细读第4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画作内容的“繁华”?
请以“我认为这幅画的繁华体现在________,因为我从文中___________一句,体会到了__________的特点”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开卷处(风景):早春充满生机的景象;毛驴驮队、轿乘队伍、行旅写出人物的繁多、繁忙
中段(情景):人物繁忙、刻画生动
后段(场景):街道、店铺罗列
(说明:本环节旨在把握说明文文体特点,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典雅的语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手法,落实课时目标2、巩固单元目标2,关注单元目标的“人文主题”———中国绘画艺术的卓越成就,古代文明的盛世繁华。)
四、研读语句,体会“梦回”
本单元的课文都直接以说明对象为标题,为什么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呢?结合具体语句,思考:“梦回”两字是要反映隐藏于繁华背后是怎样的心情?
教师补充时代背景。预设:
画家张择端———揭示繁华背后的社会矛盾,隐藏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北宋遺民———对故土的怀念,对北宋繁华生活的追忆,期待“繁华”再现。
作者———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也是对继承和发扬古代灿烂文明的期待。
(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抓关键句来深入理解文本以及画作的内涵,这是本课难点,需要教师疏导点拨,落实课时目标3、巩固单元目标3。)
五、课堂总结,归纳路径
回顾本单元的说明文,归纳说明文阅读路径,见随堂板书:
六、作业布置
1.必做:完成《练习部分》第1、2、3、5题。
2.选做:课外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执教反思】
统编初中教材都是由单元目标导航,由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组成单元整体。单元目标一般是由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元,教读课文是要教明白文体要素,自读课文是要让学生围绕文体要素来学习课文,也就是要学会再认要素。而在说明文阅读中我们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激发。因此,笔者在思考如何进行双线组元贯通单元目标的说明文自读课文教学时,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1.贯通目标联系教读,设计任务单引导自读。在设计《梦回繁华》这一篇自读课文的自读任务单时,有三个阅读任务:初读时,本文介绍了什么?(明确说明对象);再读时,每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梳理说明内容);读完思考,从哪些方面介绍的?(理清说明顺序)。任务单中并没有提及文体要素,而是用具体的问题来替代,是希望学生通过填表思考的过程回顾说明文的要素,学会用教读课习得的方法去读说明文。
在任务单中还设计了“质疑”任务。学生自读既需要教师“点灯照路”,让学生有法可依,能读懂一些。也需要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读不懂一些,然后产生疑惑,在不断的思考中提升思维的品质。如学生联系两篇教读课文提问:《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直接以说明对象为标题,而《梦回繁华》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呢?这是一个好问题,既有对说明文要素的横向思考,又有对自读课文人文主题的纵向思维。
2.以学定教环节对应,反复读文本认清要素。基于学生自读的疑惑,本课例以“文章为何以《梦回繁华》为题”为切入点,设计主要教学环节:感知“繁华”和体会“梦回”两部分。
接着,又以“师之蕴”经验的“五步”读书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认清说明文要素。即猜读文题,明确说明文体(事物、事理性说明文或文艺性说明文等);速读文意,概括说明内容;默读文脉(思考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选读文法,理解说明方法;品读文旨,体会说明语言(或者说“通过语言,探究文旨”)。
3.师生互动引导启发,板书总结归纳路径。研读语句,体会“梦回”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需要教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抓住第二段关键语句以及补充时代背景来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最后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整理说明文要素的方法,来回顾整堂课甚至整个说明文单元的学习路径,来实现“学一篇而知一类”的课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