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燕
近两年来,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小学始终围绕“芙蓉花开”课程,开发了“荷你有约 筑梦成长”暑假活动课程,课程涉及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学科,品读经典、玩转魔方、益智游戏、摄影绘画、话剧表演、古诗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暑假作业”,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此次课程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整合多学科,为我们进一步进行课程建设开阔了思路。在成功地组织了“荷你有约 筑梦成长”暑假课程之后,学校多次组织全体干部及部分教师进行研讨,以及在学生家长中进行调研,并在保留学生喜欢版块、修改需要调整的内容的基础上实施了寒假“相约17 冬意融蓉”“荷你有约 祝梦成长2.0”课程。假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引导了班主任积极投身到课程建设中,促进了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水平
同多种课程开发一样,寒暑假课程的开发也是研究过程,需要教师多方面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假期课程实施环境分析 班主任要从朋友、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了解寒假活动环境的信息,在环境背景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选择、确定主题,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需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实现实践活动的价值。
假期课程参与主体的分析 学生、家长作为寒暑假活动课程的主体,班主任要对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特征进行分析。多种途径积极观察学生、家长的表现,尽可能地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在从事寒暑假活动学习任务时,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与寒暑假活动的适合性。
确定主题,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主题的选择是整个寒暑假期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要围绕的中心点,选择主题大体参考的几个标准:符合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参考活动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是否与学生生活相关等等。在整个的寒暑假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迫使教师对于日常“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工作,要在课程的引领下“再思考”,使自身的工作在关注学生获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
促进家校良好沟通关系的形成
注重前期调查 由于假期课程是学生在家完成的课程,家长必然参与其中。因此,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家长感受,班主任通过问卷、家访等多种途径,了解家长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假期的活动设计,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心甘情愿地参与其中。
注重凝聚亲情 寒暑假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美妙的时光,家长的陪伴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同时,这一时光也是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热爱劳动等传统美德最好时机,所以在寒暑假课程设计中,我们注重凝聚亲情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与家长享受亲子时光。
注重过程的互动 假期中,为了推进活动的实施,班主任教师会时常保持着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家长的朋友圈,为家长参与点赞,给予学生鼓励或者通过电话沟通指导活动实施,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密切的联系加深了家长与班主任教师之间的感情,家长感动于教师工作的用心,更加理解、支持班级工作。
完善班级文化,发展学校文化
寒暑假课程就是要学生在寒假、暑假这两段非学校的生活期间,在生活积累与生命感受的基础上自主去体验学校外部的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深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说假期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的逐步深化,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在寒暑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诗意芙蓉”—荷花诗句的积累与诵读,使学生对荷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道出精彩”—循循善诱、点点墨香,中外名著为孩子插上心灵的翅膀;“指尖魅力”—剪纸布艺、国画书法,传统艺术引导孩子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魔法世界”—达人选拔、竞赛比拼,益智玩具打开孩子思维的天窗……审视每一个活动课程,无不围绕学校“培养民族底蕴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点点滴滴地将“芙蓉花开 多元融通” 的课程文化渗透其中。
提升集体凝聚力
假期结束后各班收上来的作品琳琅满目,老师们在两天时间里将全部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布置到一起,将学校作品连廊瞬间变成了一个“艺术展厅”。完成之快,质量之高令人赞叹。同时,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各年级老师用尽心思汇报他们的精彩假期。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融,提升了集体凝聚力。
在这次寒假活动课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师生的成长,从前期策划到假期开展,再到开学后的汇报,每一次都是在学校的支持与鼓励下,师生策划与参与,孩子们显得格外快乐,老师们表现得格外主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他們的进步与变化。教育是个“双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进步,老师也在逐渐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精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芙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