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目前,笔者在设计引入环节和设置课堂任务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专业所限,不容易找到更多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相关的案例。为了拓宽思路,笔者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相融合,以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与生物学科融合案例
课前分析 以往在进行Python语言If语句嵌套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选取成绩分等级、商场打折、BMI指数分级等案例,以上例子都是对数值型条件进行判断的例子,而对字符型条件进行判断的例子很难找。笔者经过与生物教师进行讨论,发现生物学科高一年级同时期正在讲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问题,并且这部分内容的逻辑性较强,学生的判断思路经常局限在用1至2种判断方法上,不能够用多种思路全面地解决问题。
经过学情分析发现,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较熟练地对数值型条件的例子设计算法并编写程序,而對字符型的例子还没有接触到。而生物学科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问题,在进行条件判断时,恰好用到的是字符型条件。因此,本节课通过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解决If语句嵌套结构字符型条件的问题,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践 一是引入环节,学生展示课前录制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视频,边展示边讲解腌制白萝卜脱水实验和洋葱质壁分离实验。学生通过展示与讲解实验现象使其他学生理解“自由扩散”的特点。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科学史实例分析,寻找证据,以浓度方向、是否有载体、是否有能量三个条件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确定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最后,学生总结判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的步骤,确定先判断的条件和再判断的条件。二是实践环节,每组学生首先确定判断思路,使用正确的流程图符号,将判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方式的思维过程转化成流程图。此过程中学生借助流程图算法找出生物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计算思维。随后,学生依据流程图算法和IF语句嵌套的语法格式编写程序、调试程序,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三是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解流程图并运行程序,验证结论。在此过程中,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既能够验证解决问题的思路,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本组程序的优势和不足。四是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展示一个更复杂的生物学科问题—缩手反射过程的流程图,总结用计算机还可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生物学科其他生命过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探究。
实施效果 信息技术与生物两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利用流程图算法梳理生物学科的知识,并从多角度分析生物学科问题,最终用多种思路设计程序,体验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与美术学科融合案例
课前分析 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Photoshop设计制作招贴画》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讲解案例、上机练习使学生掌握了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学生只学会了处理教师提供的例子,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图像。
笔者与美术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了解到美术学科在《招贴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用彩笔、颜料绘制招贴画,而在转换成电子图像的过程中存在缺乏技术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入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工具将纸质图像转化为电子图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积极性会更高,更有助于生成原创性的作品。
教学实践 一是引入环节,布置任务如下:请同学们设计招贴画,从学习、生活、社团活动、班级文化等方面向即将入学的新生介绍我们的学校。二是设计环节,笔者尝试邀请美术教师加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构思创意等内容的指导。三是实践环节,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哪些工具进行处理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具处理图像、符号等素材,并设计特效文字,将草图制作成电子图像。由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色彩搭配、构图等方面指导。四是展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活动成果,介绍创意过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点评、质疑。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实施效果 信息技术与美术两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创意和思想的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创作出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加和谐的作品。
以上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与生物、美术学科进行融合的尝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起到了积极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还将继续实践、研究,优化课堂结构,不断尝试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相融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