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摘 要: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难题。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主要包括个人身心素质欠佳、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教师育人理念滞后等,需要发挥好体育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及朋辈群体的协同育人作用,共同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提升体育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关键词:健康中国; 小学体育; 弱势群体;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060-001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努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健康基础。体育是保障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更要重视体育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体育也是学校人培养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蓝图下,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
一、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内涵及类型
“弱势群体”和“优势群体”是相对概念,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况的人群。小学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身体和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不能顺利完成教育目标的学生群体。
按照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可分为标准型体质和非标准型体质。小学体育弱势群体属于非标准型体质学生,主要包括肥胖型、瘦弱型、残障型的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上的缺陷,导致该群体学生在体育运动能力上低于正常学生。生理的不足会导致心理上的缺陷,表现为自卑、胆怯、自暴自弃等心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帮助这部分学生提升体育运动信心,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受自身、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小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欠佳和心理素质不强,外部因素包括家长的行为塑造,教师的教育引导等。
1.个人身心素质欠佳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个人身心不佳是造成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用在子女餐饮上的消费逐渐增高,造成了一些学生养成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营养结构出现失衡,出现了一些肥胖型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身体肥胖,不能够完全胜任基本的体育活动要求。瘦弱型的学生表现为形体偏瘦、力量不足,在体育运动时承受能力不足。先天性或器质性损害导致的残障学生,身体的机能不能够适应正常体育运动的要求。相对于身体因素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更深入隐蔽,表现为自信心、意志力不足,对体育活动排斥,不敢在体育学习中表现自己等[1],从而使正常的体育学习无法顺利进行。
2.家庭教育程度不高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多数家庭在孩子的体育运动上不够重视,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孩子健康平衡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家长们“重智育轻体育”,将孩子的业余时间用来上各种辅导班,日常生活中未能身体力行积极教育引导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导致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
3.教师育人理念滞后
学校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场所,但是有的教师不够重视体育课,存在“唯分数”论观念,认为学生的智育是第一位,体育课仅是“副课”,仍然存在挤占体育课、放养式体育教学等问题,忽视了体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意蕴。针对身心素质不佳的学生,有的体育教师未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需要发挥好体育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及朋辈群体的协同育人作用,共同努力帮助弱势群体学生提升体育运动能力。
1.“因材施教”,增强育人意识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原则,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目前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体育教师要不断增强育人意识,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锤炼意志品质、享受运动乐趣、塑造健全人格、增强身体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贡献体育力量。不能因为弱势群体学生身体素质不佳、运动效果不好而放任自流,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做好学情分析,对于每个学生的体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学生要制定详细的教育措施,精准施策,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提升体育“困难生”的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2.“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作为育人场所,每位教职员工都有育人责任,同时也要发挥好朋辈互助的作用,各方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体育弱势群体的教育,体育教师担负着首要职责,体育教师要找准弱势群体的育人角度,通过经验交流、教学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切实推动体育“困难生”向“优等生”转变。班主任要协助体育教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鼓励支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操场参加体育活动。学校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重任,积极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设施,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学生朋辈之间要加强在體育活动中的互帮互助,尤其是要发挥好体育特长生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帮扶作用。
3.“春风化雨”,注重人文关怀
“仁爱”思想深根于国民的心中,真正的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温润学生的心田,充满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关怀。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关心弱势群体,了解学生的现实困难与内心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例如在完成一定强度的运动后,及时用激励性话语肯定弱势群体学生的进步表现并提出合理期望,从而使他们逐渐树立起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同时要引导弱势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运动上存在的不足,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挫折和挑战,勇敢地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参考文献:
[1]陈建.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及帮扶策略[J]黑河教育,2014(10):74
[2]张振强.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策略研究[J]体育教学,202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