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 培育谦谦君子

2021-07-08 01:37李昱凤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玉竹明德志向

李昱凤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中这一首赞颂君子的诗常在我心中萦绕,君子清风玉竹般的品格令我心向往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用培植树木来比喻育人,我希望这种树木是青青的玉竹,我梦想能培育出具有玉竹般品格的谦谦君子,我将自己的班级命名为“玉竹班”。在国师街小学“六年影响一生”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架构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蓝图。

童蒙养正,播种善良

我深深理解学校“书道养根,方正为人”的校训。作为教师,面对一张张可爱稚气的小脸,我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做到养有道之根、育方正之人呢?我想,中华经典文化是最有营养的食粮。

朱熹讲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今天,我们的现代教育无法实现“射”和“御”,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应当是最实用的童蒙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待人接物的礼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经典是童蒙养正的首选教材。

六七岁的小朋友纯洁得像一张白纸,当我领着孩子们吟诵《弟子规》时,他们在懵懂之间知道了“孝悌谨信”,懂得了“仁爱亲人”,明白了“长幼有序”,践行着“改过归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把吟诵所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上课铃声响起,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急匆匆地从操场回来的小孩子们,一定会在教室门口礼貌地问好,并请老师先进门;下课了,孩子们不论多着急地想跑出去,都一定会向老师道别后,请老师先行出门,自己才肯出去,正所谓“长者先,幼者后”;每个孩子的课桌收拾得一尘不染,因为他们明白“几案洁,笔砚正”;教室里除了琅琅的读书声,绝无喧闹声,因为他们知道“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立”。

诵读蒙学经典,将小小的“善”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孩子心灵,我们精心护佑,呵护其发芽、长大、方正为人。

诗教以言,学礼以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孔子教导儿子孔鲤的话,其中“诗”指的是《诗经》。“礼”不仅包含待人接物的礼节和规矩,更是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或规范。

有了蒙学基础的孩子,我再教他们吟诵《诗经》,目的是培养孩子温文尔雅的气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种诗教是潜移默化的熏染。我们都爱吟诵《木瓜》这首诗,因为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朴素美好的情谊。每日晨读,纯净的吟诗声响起,是全班同学最愉悦的事。我们一起欣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饱含的慷慨激昂、义无反顾的豪情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大家争先恐后地吟诵,表达着对高尚情怀的深深敬意。“诗言志,歌咏言”,这正是诗的魅力,诗教能准确传达我们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情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我们学“礼”,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礼貌和尊重,更重要的是那份恭敬之心。孩子们刚刚入学,我们要教会他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叫“约之以礼”。进而,我们慢慢引导孩子们的恭敬之心。入队礼上,我们把孩子的爸爸妈妈请来一起参与,仪式隆重而热烈。稚嫩的小手高高举起,第一次敬队礼,那么庄严,那么恭敬,这种仪式感很好地开启了小孩子的恭敬之心。

去年的教师节,孩子们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们瞒着我策划了一场“谢师礼”。我手捧孩子们献上的鲜花,被孩子们簇拥到教室中央,众星拱月一般。只听齐刷刷三声“老师,您辛苦了!”,让我热泪盈眶。我想,这正是孩子们心存感恩、心怀恭敬的真挚表达。

志在明德,止于至善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早在上千年前,我国古老的经典《礼记》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一篇《大学》这样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明德”?何为“至善”?朱熹讲,“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觉他”“立己达人”的思想。也就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切从“修身”开始,“修身”是根本,而“修身”的关键在“正心”。我想,真正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摇撼心灵,就是儒家讲的“明德”,从而“至善”。心“正”了,才能处理好家庭、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担当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今年,我们班的孩子12岁了,是该立志的时候了。我曾给班上的孩子们讲“王阳明立志成圣成贤”的故事。500多年前,那个稚嫩的少年王阳明曾质疑塾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给出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都会给出的答案:“读书登科,求取功名”。我让班上的孩子们思考同样的问题,并猜猜王阳明的答案。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置可否。我想,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应该与王阳明的私塾先生一样———“考上好大学,谋得好工作”。我告诉孩子们,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为了“成圣成贤”,这是他的志向。孩子们也许并不真正理解“圣贤”,但我希望他们在心中播下一颗种子,从小立下“明德至善”之志。

我请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志向,他们兴奋而欢悦,把写下志向的纸条叠成他们喜欢的形状。我将其放入一个精致的盒子中封存,与孩子们相约20年。20年后,我们重逢时将其开启,重温儿时的梦想。我想这件事既有趣也有意义,其间充满了期待。“明德至善”的种子播在心里,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六年,应该是一生。

仁为己任,勤勉坚韧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的教学大纲,今天看来,我们的现代教育依然适用:引导孩子们把志向立在“道”上,用崇高的德行推行仁爱,同时学好各种本领。

孩子们到了高年级,我引导他们读《论语》。当我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时,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对《论语》这部神奇的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一起欣赏电影《孔子》,读《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班里掀起了“追孔”热潮。同学们甚至在孔子72贤人、孔门十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经典的魅力在他们身上发酵了,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论语》的深刻内涵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有些晦涩,但他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我们做人的最高追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今天在我们看来,“仁”是为了追求完美人格而勤勉学习的智慧,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

在国师街小学这片热土上,我从教20多年,教育志向不变,教育情怀未减。“凛凛冰霜節,修修玉竹身”,这是竹的情怀,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期待。我愿一路前行、一路播撒,用经典浸润心灵,助力生命成长,慢慢发芽,静静开花,圆青青玉竹梦,诉殷殷教育情。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国师街小学)

猜你喜欢
玉竹明德志向
诗词中的玉竹
谢明德
阴虚久咳喝沙参玉竹老鸭汤
滋补佳品说玉竹
谈志向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一
确立适当的志向
玉竹(短篇小说)
天鹅de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