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颖,林金妮,吴臆洋,邱为钢
(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链条下落问题是中学物理奥赛的一种常见题目,文献[1]中的第28 题“百变柔软绳”,和文献[2]中的例题4-6,都提到了同一模型: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绳子(链条),折成两半,尽量靠近,称为折叠链。折叠链左半部分的上端固定,右半部分的上端(称为自由端)静止释放。那么,这个自由端是如何下落的?文献[1]和[2]都假设自由端是做自由落体运动,基于这种前提,计算得到了折叠链下落过程中固定端受到的拉力。这样的假设对吗?
检验一个物理假设是否正确最便利的方法是做实验。通过简单的对比实验,将U 形链右端和一个小钢球,在同一高度上同时释放。拍摄下落视频,比照两者下落到最低点所需的时间。多次实验表明:折叠链自由端下落,比自由落体运动更快。文献[2]的作者考虑到该问题后,在书的第二版(文献[3])中对折叠链下落模型进行修改,在折叠链右端固定(系)一个小球(重物),假设体系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不变,由此可得到小球的运动方程。在理论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当把链条(绳子)离散化,即看作是N 个通过光滑的铰链链接且质量均匀分布的杆时,可直接得出N 个杆的运动方程(质心和转动)并进行数值求解。当杆数目N 取40 时,理论数值计算也发现折叠链的自由端比自由落体下落的快。实验和(离散化后的)模拟都表明,折叠链的自由端下落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折叠链下落运动进一步展开探究。在假设折叠链下落机械能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动力学模型得出链条自由端的运动方程。将理论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不同初始情况下折叠链自由端下落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设折叠链整个长度为L、质量为M,其中链条(a)部分下落,(b)部分静止不动,中间链接部分忽略不计,如图1 所示:
图1 折叠链下落示意图
以左端固定端为原点,设自由端的坐标是y,左右两端链条的长度分别为Lb和La,质心分别为Ca和Cb,其中Po为链条静止下垂时的质心位置。
由图可知:
同时总的链条长度不变,则
由此计算得到
链条左右两端的质量为
可得左右两段链条质心的坐标为
为方便计算,势能零点取为整个链条完全静止下垂时候的质心坐标ypo= -L/2处。由此得到左右两段链条的重力势能Ua(y)和Ub(y)为
设起始时刻链的自由端位于yo处,此时链的总势能为
假设链条右边下落部分,整体以自由端的速度v(y)一起下落,那么这部分的动能为
假设落链的机械能不变,得到
把公式(10)代入(11)式中,计算得到折叠链自由端的下落速度大小为
在下落过程结束快结束时,(13)式右边根号下分母L+y趋向与零,速度发散。说明这个模型在下落末端失效。从(12)式中可以得到理论下落时间:
这个时间是有限的,不会发散。
取一段大约长为一米的链条,用钉子将其中一端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进行实验。为了便于测量、对比读出实际距离值,板上贴有长度标度的白纸。从固定端到自由端的长度L= 85.2厘米。起始时,自由端可以高于、等于或者低于固定端,如图2 所示:
图2 固定端和自由端不同高度下的释放时刻
对于同一高度,实验使用帧率为240fps 的高速摄像;对于不同高度,使用帧率为120fps 的高速摄像。fps的意思是frame per second,即1 秒钟能拍摄多少张(帧)画面,所以相邻图片的时间间隔为帧率的倒数分之一秒。用视频软件KMPPlayer,逐帧提取图片。对于同一高度帧率为240fps 的视频,每隔2 幅图片进行测量,得出距离数据的时间间隔为 Δt= 3/240= 0.0125秒。对于不同高度,每幅图片都测量,得出距离数据时间间隔为 Δt= 1/120秒。
针对三种折叠链条下落情况,根据式(12)理论模拟出不同情况下链条自由端下落位移和时间的图像关系后,通过实验测量出链条下落时图片中链条自由端的位移,并将测量点绘制于y-t 图像当中。利用Mathematica软件将理论图像和实验结果相拟合,以便于更加直观、清晰的对比理论值与实际值并加以分析。
对于同一高度,(12)式中的yo=0,理论下落时间是0.353 秒。数值求解(12)式,得到的自由端下落曲线(实线),与实验数据(三角形符号)和自由落体运动(虚线)对比如图3 所示:
图3 起始自由端与固定端同一高度时的y-t 图
对于高于固定端10 厘米,(12)式中的yo= 0.1,理论下落时间是0.373 秒。数值求解(12)式,得到的自由端下落曲线(实线),与实验数据(三角形符号)和自由落体运动(虚线)对比如图4 所示:
图4 起始自由端高于固定端时的y-t 图
对于低于固定端10 厘米,(12)式中的yo=-0 .1,理论下落时间是0.332 秒。数值求解(12)式,得到的自由端下落曲线(实线),与实验数据(三角形符号)和自由落体运动(虚线)对比如图5 所示:
图5 起始自由端低于固定端时的y-t 图
通过对比图3、4、5 可以看出,在理论下落时间的百分之八十之内,实验数据基本落在理论曲线上。在理论下落时间百分之六十之内,实验数据、理论曲线和自由落体曲线,三者基本吻合。这说明下落早期,自由端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但不是严格理论意义上的自由落体。区别最大的是下落过程的末期,无论实验还是数值模拟显示,最下面部分的链条不再是直线形,而是折线形,存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理论模型(12)式中,没有考虑到这部分的横向动能,所以会出现末期下落速度发散的情形。
假设下落过程中链条还是折叠的,即两段线段的联合体,左段静止,右段整体下落,且机械能守恒(不变),由此得到了右段最上端(自由端)的下落方程。这个运动方程并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方程。三种实验数据基本和理论曲线重合,但这也并不能说明链条下落过程中机械能严格守恒,这有可能是凑巧,也可能有更深刻的机理,正如文献[4]中所探讨的,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