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旧如旧”原则在太行山文书修复中的运用

2021-07-08 10:52姚娇刘子元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太行山古籍纸张

姚娇,刘子元

太行山文书研究

“整旧如旧”原则在太行山文书修复中的运用

姚娇,刘子元

(邯郸学院 地方文化研究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整旧如旧”这一概念源于古建筑修复,指在修复实践中追求对修复对象的“原始美”效果,并尽可能延长其寿命。早在2001年文化部颁布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求》将“整旧如旧”原则列为古籍修复原则之一,但却未对这一原则作细节上的阐释。在文献修复工作中,修复人员对这一原则理解的精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修复对象的修复质量,长久以来,太行山文书的修复工作亦遵循这一原则,在若干修复细节上需要在文书装帧、补配纸张等方面作细节上的阐释,以避免由于修复人员对这一原则的泛泛理解而导致文书原始信息被破坏。

整旧如旧;太行山文书;修复原则

2001年与2006年文化部分别颁布实施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WH/T14-2001)以及《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将“整旧如旧”原则列为古籍修复原则之一,并加以简要解释,这意味着从2001年起这项原则已成为行业内必须要遵守的规范标准,对于古籍保护领域来说意义重大。近年来,学界对在古籍修复工作中“整旧如旧”原则的把握进行了较多讨论,阐释最为详尽的当为杜伟生,先生以修复实践为基础,从安全性、真实性、最少干预、可逆性、可识别性、适宜性、相似性、规范性等八个方面阐释了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包含的内容[1],此外,邱晓刚[2]、王国强[3]、袁东珏[4]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古籍修复中“整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反复讨论。虽然“整旧如旧”这一理念最初应用于古建筑修复,后来成为修复技术措施的指导原则,其在文物修复实践中追求对修复对象的“原始性”效果,且尽可能延长寿命的这一准则,逐渐成为了文物保护界的一致追求目标,“整旧如旧”原则亦被公认为整个文物修复行业的基本原则。太行山文书作为民间文献,其形制、纸张等与古籍差异明显,但其修复工作规范一直以来参考《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执行,学界对于民间文献修复工作中遵循的“整旧如旧”原则所包含的内容讨论较少,本文以太行山文书修复实例,讨论民间文献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的基本内容及遵循途径。

一、太行山文书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细化的必要性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WH/T14-2001)以及《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将“整旧如旧”列为古籍修复原则之一,2001年颁布的《质量标准》将这一原则阐释为:“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与原书文物价值、版本价值有关的相应材料”。2006年颁布的《质量要求》中将这一原则阐释为:“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与原书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两套行业标准的名称由“质量标准”修改为“质量要求”,但仍旧为推荐性标准,并不强制实行;在对“整旧如旧”原则的解释内容中将“版本价值有关的相应材料”修改为“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其中“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这一表述较之前的表述涵盖的范围更大,措辞也更精准,这体现了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对术语解释的严谨性。但是经过修改后,2006年版对“整旧如旧”中“如旧”的解释仍然较为宏观,仍然仅对这一原则在修复的宏观效果方面作了整体要求,并未对“整旧如旧”这一原则的具体实施作细节上的规定。

2017年颁布的《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DA/T64)中《第3部分:修复质量要求》中“修复”被定义为:“对破损或老化档案采取修裱、去污、去酸、加固、字迹恢复等技术,使其尽可能恢复原貌,呈现信息的工作。”《第4部分:修复操作指南》中修复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原则之一为“尽量保持档案原貌”。以上原则中“恢复原貌”“尽量保持原貌”与“整旧如旧”内涵一致,可见,“整旧如旧”原则同样适用于纸质档案的修复保护,但是仍旧未对“整旧如旧”在修复实践中的把握作细节上的规范。这样,在实际修复工作中,由于对概念的泛泛理解,“使其尽可能”“尽量”等字眼容易导致在修复实践中出现粗放式操作,且在修复质量及效果方面对“如旧”的度很难把握准确。

“整旧如旧”原则在整个文物修复行业中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古籍、纸质档案,亦适用于民间文书修复的各个阶段,这体现在无论是从选择修复材料、修复方案的准备阶段,还是在修复中的修补、修裱阶段,以及修复后的文书形制、文书气色等方面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民间文书本身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延长文献寿命。对于太行山文书的修复,由于装帧形制的特殊性及随意性,以及存在以往不规范性的修补史,纸张的低劣及其他特殊性,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对应的规范标准可供指导或遵循,“整旧如旧”只能仅仅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工作指导守则。这导致了制定太行山文书修复方案和选择修复材料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化模式,这必然致使修复质量可能会参差不一,所以对“整旧如旧”原则在太行山文书修复中的把握和实施需要细化。

二、太行山文书修复“整旧如旧”原则内容

太行山文书作为一批民间历史文献,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现了普通民众百姓的生活实态,是民间历史的珍贵遗存。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史、土地制度史、社会文化史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再认识与深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入藏之前,文书长期辗转于民间,保存条件良莠不齐,历经时间和水火兵燹的洗礼,再加上其无论纸张还是墨印料的质量大多先天不足,致使其遭受极大创伤,褶皱式磨损,纸张絮化、酸化、脆化,遇潮串色等破损形式在太行山文书中比较常见。修复人员在处理这些破损文书时对“整旧如旧”原则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影响到修复方案与修复方法的选择,进而决定修复质量的优劣。

在太行山文书中“整旧”即为修复已破损或严重影响识读和使用的文书,“如旧”即为文书经修复后尽量恢复到文书的原始状态,保留原文书的信息,并延长使用寿命。笔者认为,这里的保留原文书“信息”应重点包括文书纸张或绢布表面的文字和图像符号、文书纸张厚度、规格尺寸以及具有修补史的文书在本次修复之前的装帧信息等多个方面。

(一)最大程度保留原始信息

首先,优先保留文字等原始记录信息。保留文字及一切带有原始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与档案一样,文书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太行山文书修复的首要目的即为研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延长使用寿命。民间文书不同于古籍善本,与之相比,民间文书在版本价值、文物价值方面要逊色的多,但是民间文书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却极为丰富,这主要体现在文书的内容,即文字、图像、钤印等原始信息,“整旧如旧”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存文字等原始信息不受损失。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民间文书中黑墨手写的文字或图像着色较为稳定,遇水不易串色,但是近现代以来,书写工具种类越来越多,有机颜料或染料作为字迹色素成分越来越普及,但是这类色素在纸张表面以吸收或粘附方式而非结膜方式固定下来,着色状态极不稳定,字迹耐久性差,受温湿度等外因影响易发生褪色、扩散或洇染等现象,针对此类文书,应马上将其电子化保存,再行无水式修复,修复后再行二次电子化保存,否则极易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其次,必须保留纸张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文书纸张各方面信息,太行山文书原纸有一大部分为手工纸,手工纸即使用植物纤维利用传统造纸方法手工人力抄造①据李晓岑调查研究,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有两个不同体系:抄纸法和浇纸法。目前中国境内只有几个少数民族曾使用过浇纸法造纸,汉族及大多数少数民族采用抄纸法造纸,即利用多孔筛状抄纸器捞纸,滤水、干燥后形成纸。参见李晓岑《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5期。的纸张。民间文书纸张植物纤维种类多种多样,据初步检测,手工纸中麻纸(苎麻)、构皮纸、竹纸占大多数,多为小作坊抄造,抄造手法粗劣,纸张细腻度差,缺少光滑、紧致感,但是除再生纸与机制纸外,纸张耐久性均较佳。如太行山文书中一件康熙十年极薄的皮纸契约文书,距今近350年,但是其纸张柔韧度基本与现代抄造的同等厚度的皮纸无异。文书修复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水,纸张在吸水后纸纤维会迅速膨胀,待干后会自然收缩,纸张原材料、造纸工艺及老化程度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纸张的伸缩变化。在实际修复中,要尽量避免使之过多地产生伸缩变化,在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下使用水的频率和量上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只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使用水量及喷洒次数来控制纸张伸缩变化,这样,修复后文书的大小才能最接近原始尺寸。甚至,在文书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喷水作业,以最大限度减少水对纸张带来的损伤。

太行山文书中部分文书纸张絮化酸化严重,无法移动、阅读和使用,在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下,排除化学剂除酸法,使用传统托裱法修复后,纸张厚度无法呈现,更会由于修复者技术上的差异,导致文书因吸水量过大而异常膨胀,这些修复后的遗留问题会为后续学者研究该时期民间文书形制以及民间造纸技术发展史等在数据上造成误导或误差。处理此类问题,应以“整旧如旧”原则为指导,对文书实行最小程度干预,科学合理地确定文书修复应采取的可靠措施,“可修裱可不修裱的暂不修裱;能用补解决勿托裱;能用干托解决的勿轻易使用湿托。”[5]

最后,完全保留文书修复之前的装帧形式。“完全保留”即保留本次修复之前文书的形制和装帧。太行山文书中不乏部分文书有修补或简易处理的历史,这些修补措施大多为非专业、不规范的处理。“整旧如旧”中“如旧”并不是若干年前文书形成的状态,而是指本次修复前的状态。例如太行山文书中一件民国时期账簿曾被修补过,原本包有书角,非专业修复人员未将书角摘掉,只将前后封皮摘掉后,上下再加上了多张与原书籍账册账页尺寸不一致的纸张,最后再加上下封皮并以线装形式装订,新书眼并非原书眼,且书眼的间距比例极不协调。笔者认为,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虽然账册在本次修复前有过修补史,但是两次修复跨越了一段时期,本次修复也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段时期反映在账册上的所有信息,修复后应该与本次修复前的状态一致,即书页保留不一致的状态,且保留原书角。由此,此件文书在上次修补与本次修复之间的历史时期内留下的历史痕迹和信息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为后续的经济史等研究提供的保障。

(二)最大程度延长其寿命

太行山文书中商业账簿、家谱的数量比例较高,这类文书产生及使用的时间相对较长,由于在一个时期内账簿、家谱被反复翻阅、记录,其封皮和内页都有不同程度的撕裂、磨损,尤以上封皮磨损最为严重。在太行山文书实际修复工作中,若封皮留存的面积不足20%,不足以支撑补纸的情况下,应采用托裱+相似纸张或绢布替代的方法修裱,即选择与原封皮纸张或绢布厚度、硬度、颜色一致或近似的纸张托裱,若原封皮使用绢布,在托裱后的封皮外再加一层颜色一致的纸质封皮,以起到保护脆弱绢布、延长文书寿命的目的。(见图1、图2)

图1.修复前

图2.修复后

综上所述,太行山文书修复工作中对“整旧如旧”原则的理解程度及把握程度,直接关乎到后续修复质量及文书的寿命。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学术界诸多学者对“整旧如旧”原则结合修复案例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说明,与之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了丰富和扩充。在太行山文书修复中遵循“整旧如旧”原则,可以保持文书原有时代特色和风格面貌,避免原有文献价值流失,实现文献中有价值信息的留存,延长文献的保存寿命。

三、小结

太行山文书修复遵循的“整旧如旧”原则其本质核心即为保留原始信息和延长寿命。事实上,“整旧如旧”适用于文书修复的始终,从制定修复方案到修复材料的选择使用,再到修复技术和工艺的选择,这一原则和理念渗透于修复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对“整旧如旧”的理解程度直接关乎到文献修复的成效。长期以来,我国民间文书不被重视,大批民间文书遭受遗弃、损坏,损失巨大,近年来一批批民间文书不断被发现、保护,但是仍有数量巨大的民间文献流落不知去向,民间文书的发掘和保护任务仍然艰巨。“整旧如旧”的修复原则维持了文书的物理状态,也体现了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有利于文书的长久保存。文献修复学界在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基础上,富有成效地总结出的“整旧如旧”原则并以行业标准的形式规范使用,但是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和阻力,对“整旧如旧”原则的探讨有利于增强文献修复者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应当随着实践不断拓宽、深入,这对于提高文献修复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1]杜伟生.古籍修复原则[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

[2]邱晓刚.谈古籍修补的整旧如“旧”[J].图书馆杂志,1987(2).

[3]王国强,褚嘉欣.古籍修复“整旧如旧”原则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7(6).

[4]袁东珏.古籍修复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4).

[5]张美芳,张松道.文献遗产保护技术管理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G275.2

A

1673-2030(2021)02-0034-04

2021-02-06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度破损太行山文书修复方案的制定与研究”研究成果(2019041205005)

姚娇(1987—),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古籍修复与保护研究;刘子元(1985—),男,河北大名人,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刘文星)

猜你喜欢
太行山古籍纸张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太行山写生》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纸张黑白变
太行山(外二首)
撕纸张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