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尺度区域大客流安全管理

2021-07-08 07:01代宝乾
劳动保护 2021年7期
关键词:客流尺度承载力

文/代宝乾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过程中,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环节。始终坚持预防为本,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始终坚持科学方法,始终坚持群众观念,始终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城市小尺度区域大客流安全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环节和因素,本文针对小尺度区域特征、应急管理单元划分等因素,分析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客流承载力和聚集风险,提出保障城市区域安全的相关措施建议。

小尺度区域特征分析与应急管理单元划分

小尺度区域特征分析

城市小尺度区域主要包括交通枢纽、游乐场所、商场超市、大型活动及周边区域等,这些区域作为集交通出行、主题娱乐、餐饮住宿、观光购物、商务会展为一体的现代化区域,人员密集、环境复杂,公共安全风险隐患管理问题凸显,尤其是伴随着节假日、促销活动等,区域的人员密度显著增长,瞬间高峰人员聚集难以通畅,极易造成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一是客流密度大,风险诱因多。

城市小尺度区域通常集中布局交通枢纽、旅游娱乐、体育休闲、文化创意、现代商业等项目,风险诱因势必繁多复杂,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交织。大客流的风险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客流聚集,客流密度过大本身可能导致的拥挤踩踏风险;另一类是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转化为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风险因素的相互耦合、叠加、衍生,对大客流安全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是管理主体多,管理难度大。

城市小尺度区域内有不同的管理主体,涉及的管理部门通常各不相同,市区关系、条块关系、政企关系等多层次、多元关系层叠,其应急管理具有显著的层次化、多元化特征,风险预警和控制协调的难度增大。多部门管理需要明确地划分区域、事件等责任主体,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形成管理漏洞。

三是风险及后果的严重性。

城市小尺度区域内的人员密度大、流动性强、组成复杂,建筑结构特殊,功能复杂,特别是其中聚集的人员呈现典型的高密度特点和无组织性,遇到突发事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人们全部迅速疏散到外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旦发生客流拥挤事件,可能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和社会影响。

小尺度区域应急管理单元划分

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提出将强力推进轨道交通、机场车站、旅游景点、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管理单元建设。区域应急管理单元建设是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对单元内存在的安全风险及隐患进行全面梳理,评估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针对这些突发事件,明确各单位的管理责任,落实责任分工,充分落实每个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做到“一风险点、一预案”,实现应急管理单元内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保障和指挥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协调有效。

客流承载力因素分析

区域客流承载力受游客通行道路和通行空间的影响,影响因素有两点:一是区域空间结构,包括通道宽度、通道长度、空间面积、空间布局、路径结构等;二是客流瓶颈区域,包括地下通道、天桥、楼梯,交换衔接点的位置、分布、尺寸等。

通过对游客进入区域的路径梳理分析,通常游客在区域内的客流承载力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计算,一方面是通道通过能力,另一方面是空间容纳能力(见图1)。

区域客流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行人个体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图1 影响区域客流承载力的因素

行人个体特性的不同,对应交通区域的承载能力也不一样,基本的个体行人流特性取决于行人本身和外部条件,影响客流流动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性别、旅行目的、建筑设施类型和运动方向。

2.影响安全的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和心理等因素差异,中外游客在客流聚集场所会有一些显著的行为差异,其中一些行为会影响到人群通行能力和安全,包括插队行为、滋事行为、扎堆行为、围观起哄行为、闯红灯行为等。

3.环境设施影响因素分析

在公共场合中,典型的建筑设施包括人行道、楼梯、自动扶梯、坡道、中心广场等,当行人使用垂直方向的移动设施时,由于下行方向的运动量要小于上行方向,所以行人对下行方向的运动延迟更为敏感。通向自动扶梯和楼梯的人行道的自由流速度要小于一般的通道,原因是当人行走向自动扶梯或是楼梯时,通常会减速,楼梯的长度对运动速度有明显的影响,楼梯越长,运动速度越小。

城市小尺度区域客流承载力预警标准分析

1.基于空间容纳能力的客流承载力标准

(1)最大承载力核定导则

我国于2014 年颁布了LB/T 0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推动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给出了不同类型景区的基本人均空间承载指标标准示例(见表1)。

(2)行人服务水平分级

根据弗洛因(Fruin)人员密度服务水平及我国《交通工程手册》的描述要求,人行道的服务水平及与之对应的通行能力、指标、状态如表2 所示。

表1 景区基本空间承载标准示例

表2 行人占用不同静态空间分级表

2.基于通道通过能力的客流承载力分析

区域内通道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自动扶梯、楼梯、自动行人步道、通道等的通行能力,参考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中楼梯、通道、自动扶梯等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具体规定如表3 所示。

3.区域客流承载力预警标准值

(1)自由流状态

根据《交通工程手册》中行人动态空间需求,游客自由流状态的最小距离应为:步幅距离(0.637 m)+舒适感应区域(2.1 m)=2.737 m。

考虑环境心理学的要求,人与人间距在210 cm 时,处于近程社会距离和远程社会距离的边界,是办理非个人事务时的距离,既能保持距离,维持气氛,又必须大声说话才听清。因而210 cm 属于自由状态的客流间距,所对应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约4 m2/人。

结合表2,A 级服务水平的临界要求为3 m2/人。自由状态流的取值建议>3 m2/人。

(2)临界状态流

如自由状态下客流状态与客流密度的描述,2.737 m 为个人自由行动的最小距离,当人员密度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进,达到社交近距离50 ~100 cm,人们仍可以较自由地选择步行速度、超越他人,但反向与横穿行走要适当降低步行速度,即处于临界状态,根据fruin服务水平,将临界状态的取值设置为2 ~3 m2/人。

(3)预警状态

当游客处于排队状态下,交通流基本为跟随流状态。行人为可行动的区域时,行人占用空间的直径为60.9 cm,占用的面积为1.21 m2/人。考虑环境心理学的要求,当人与人间距在45 ~120 cm,可以相互看清对方的面目,听清对方的话语,对应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0.2 ~1.44 m2/人。考虑到LB/T 034—2014《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的要求,将预警状态取值上限为2 m2/人,预警状态取值建议为0.8 ~2 m2/人。

表3 楼梯、通道、自动扶梯等各部位的最大通过能力表

区域内不同状态客流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取值结果见表4。

应对措施建议

城市小尺度区域危及大客流安全的风险诱因多、区域管理主体较多,各相关单位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法制保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等相关管理要求,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区域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小尺度区域主体责任部门要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区域应急预案体系。认真落实应急管理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现场疏导员制度。

小尺度区域内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动态的突发事件预警、风险评估机制,对管理职责范围内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明确区域大客流的简单风险、复杂风险、不确定风险和模糊风险,推行大客流风险应对责任制度,按照“一风险点、一应对措施”“一风险事件,一应急预案”的原则,建立专项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演练。相关职能部门与属地管理部门之间加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建立多层次大客流定期风险沟通机制和协同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依靠“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将区域公共安全与大数据技术高度融合,原则转化为程序,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便道空间,减少随意性,建立现代化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客流数据库、风险源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注重对技防技术、设备、管理等的绩效评估,切实让科技为管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大客流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积极采用综合手机基站、无线网络嗅探、视频监控自动识别、手机APP、路面流量感应设备等多种信息技术,建立客流监控分析和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传递客流信息和预警信息,为人群出行提供选择依据。

表4 不同状态人均空间承载指标取值建议表

研究公共区域的全局优化疏散路径和基于重点事件、重点部位的多场景布局优化疏散策略库,与区域的大屏显示系统、广播系统、应急疏散标志、手机APP 等软硬件技术结合,建立客流智能应急疏散系统。

建设应急资源,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积极建设区域的应急资源,提高小尺度区域大客流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增强区域的恢复力和韧性。应急资源要遵循“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的原则,需要准备的应急物资主要配置:硬隔离、道路交通标志标识,防汛、防冰雪天气的相关物品、设施设备,统一的通信设备等。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微笑的魅力”活动。小尺度区域内所有单位工作人员都应该“一岗双责”,尤其是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在大客流发生时,他们是现场第一疏导员和安全志愿者,在突发事件时他们都是现场应急疏散员。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及时准确引导舆论

加强对小尺度区域人员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各类人员的安全素养,改变一些插队、凑热闹、起哄、硬挤等不文明、不安全行为。当区域客流达到预警标准,相关部门要联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好公众沟通工作,一方面劝导区域内人员进行疏导,另一方面防止区域外人员继续涌入,增加客流风险。

猜你喜欢
客流尺度承载力
客流增多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宇宙的尺度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9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缺陷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