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评估标准与八闽文化特征的 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建构

2021-07-07 14:51黄庄巍
高等建筑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筑学体系院校

摘要: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掀起了新办建筑学专业的热潮。作为地方院校新办专业,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在十余年的建设中,以国家专业评估标准为纲领,以八闽建筑文化与地方建设需求为依托,以“改革、开放、实践、服务”为建设理念,建成了教學、科研、服务融为一体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2018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成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点。通过对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过程的全面梳理,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的建设路径与方法,为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专业教育评估;八闽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TU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1)01-0017-09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建筑学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掀起了新办建筑学专业的热潮。2006年,中国大陆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180所[1],截至2019年11月已增至306所①。新增的建筑学专业大多设置于各级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新办建筑学专业壮大了我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育队伍,为国家城乡建设培育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普遍存在学科建设方向、特色不清晰等软性问题,以及师资力量较弱、硬件设施不足等硬性问题,制约了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特色学科体系的形成。

厦门理工学院五年制建筑学专业(以下简称建筑学专业)设立于2007年。该校以“评建为纲,地域为本”为专业体系整体发展思路,形成了“改革为策,开放为魂,实践强基,服务拓域”的专业体系发展机制,建构了“一纵到底,五横到边”的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了“设计关注民生,文化复兴城乡”的学科价值导向,形成了“符合国家专业评估标准 ,熟悉八闽建筑文化 “八闽”为福建省别称。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廷对福建版图进行调整,称“福建路”,下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州六州以及兴化、邵武二军,直至清初均保持该8州府建制,因此福建史称“八闽”。福建省是中国地域建筑文化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特征”的人才培养特色。在10多年里该校建筑学专业实现快速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的同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建成了教学、科研、服务融为一体的建筑学专业体系(图1)。该校建筑学专业于2018年6月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成为近年来较快通过专业评估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之一,2019年12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点,成为地方性优势学科。

本文基于对2007年以来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对专业体系整体建构思路、发展动力等要素的分析,总结专业建设经验与得失,探索行之有效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建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建设与学科体系构建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专业历史沿革与发展阶段

(一)专业历史沿革

厦门理工学院前身为1981年伴随厦门经济特区成立而设立的鹭江大学,为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共100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共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共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该校建筑学专业历史可上溯至1978年厦门市人民政府为培养经济特区建设人才所开办的厦门市建筑大专班。1981年鹭江大学建筑工程系在此基础上成立,成为创校院系之一。开设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成为厦门地方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和学校重点扶持的拳头专业,在福建省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生遍布福建省内特别是厦门市工程建设界。2006年该校建筑工程系分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建筑学方向)3个本科专业,2007年正式设立五年制建筑学本科专业,2013年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升格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研室升格为建筑系。

(二)专业发展阶段

根据不同阶段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特征,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从2007年至今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初创期、夯实期、评估建设期和后评估期等4个主要发展阶段。

1.专业初创期(2007-2011年)

2007年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成立时,虽已具有近三十年的建筑工程专业基础,但建筑学专业力量仍较薄弱。专业设立之初,借鉴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南方高校建筑院系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形成了基本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建筑模型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专业教研室,引进了一批具有建筑学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作为一线教学力量,并与原有资深教师初步形成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师资队伍

体系。学校2011年获工学学士授予权。

2.专业夯实期(2011-2013年)

2011年开始,结合厦门理工学院“亲产业”的地方院校发展定位,并基于对区域各高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的差异化分析,该校建筑学专业确立了“应用型职业建筑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原有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与优化,初步形成贴近地方人才培养特征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覆盖厦门主要设计企业的实习基地体系,夯实了进一步建设发展的基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和高级专业职称的“双师型”人才。通过努力,建筑学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2013年成为该校6个第一批进入本一批招生的专业之一,生源质量有了大幅提高[2]。

3.评估建设期(2014-2018年)

2014年以来,基于前期建设经验和基础,该校建筑学专业以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构建专业特色为整体目标,明确了基于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标准与八闽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建构思路,形成符合特區精神和学校定位的“改革、开放、实践、服务”发展动力机制,对课程体系、专业主干体系与科研方向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改革与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多名具有“建筑老八校”背景的建筑学专业博士,同时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在“评建为纲,以评促建”建设过程中,建筑学专业完成体系化、制度化建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高;在“地域为本,服务地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获得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纵横向科研项目实现跳跃式增长,科研的发展带动了教学工作的推进,基本形成了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

在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中,专家评价该校建筑学专业“立足特区、为地方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已形成了培养“具备建筑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思路,学科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建设初具特色。同时对该校建筑学专业近年来实施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聘请本地知名建筑师参与教学、突出建筑师职业教育、积极为地方建设服务等一系列举措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4.“后评估”建设期(2018年至今)

在此期间,该校建筑学专业根据评估专家意见,对照“双一流”建设标准,对专业建设体系、学科发展体系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建立了制度化的反馈—调整机制[3]。建筑学专业于2019年12月入选“福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基于专业评估标准与八闽地域文化特征的专业体系建构方法

从2007年以来,特别是2014年至今的专业建设中,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实现了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由弱到强、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建构”、从“片段化”到“体系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性梳理专业建设中所取得的经验可以发现,国家专业评估标准和八闽地域文化特色是特色专业体系建构的两大核心要素,而勇于改革、坚持创新、脚踏实地的厦门特区精神则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与动力所在。

(一)评建为纲,地域为本——建筑学专业体系整体建构思路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与《堪培拉协议》认证体系接轨,具有严格的指标点量化控制功能和“标准化”的要素。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八闽地域建筑文化和人文地理特征,厦门市所在的闽南、闽西地区即拥有福建土楼和鼓浪屿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区域经济发达,地方建设及相关科研需求量大,有鲜明的“个性化”的要素。

2014年以来,建筑学专业确立了“评建为纲,地域为本”的专业体系整体建构思路,进行了融合性专业体系核心内涵建设。

评建为纲,是基于《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深化专业内涵的标准化建设。

专业建设中严格基于评估标准的量化指标点,将专业教育建设的3个一级指标点、建筑设计质量的14个二级指标点和专业质量建设要求下的34个三级专业指标点,以教学改革措施、院系内部文件细则的方式进一步落实、细化,在运行制度上予以明确,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专业建设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依照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在明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增加试验空间与教研设施,不断整合优化教学环境,拓展学科和专业发展领域。

地域为本,是基于八闽建筑文化特征,强化个性化建设。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文化自信”战略的组成部分。福建省是建筑文化大省,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以多元性、地域性、融合性为特征的八闽建筑文化,以及山、海、城、乡的人文地理特征。将八闽建筑文化及人文地理特征融入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形成符合“国家专业评估标准 ,

八闽建筑文化特征”的人才培养特色。

建筑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科研服务中“全体系”地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地方需求推进发展。一是基于福建省特别是闽南、闽西地区丰富的城乡地域建筑资源,开设八闽建筑文化相关课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入福建土楼和闽南民居认知环节,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加入“八闽建筑通览”模块,在三年级设计课程中设置“八闽历史街区风貌延续”专题,四年级设计课程目标是着重解决八闽“山、海、城、乡”地理文化特征下的城乡复杂设计问题。二是开设传统民居与地域建筑、传统建筑测绘等专业课程,将八闽建筑文化贯穿设计主干课、实践课程等环节,以大地为舞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以“设计下乡”精神为路径,积极主动对接地方需求,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在教学与科研中师生深度参与地方建设,凸显教学、科研的地方化、特色化,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强化学科发展重点方向。

(二)改革为策,开放为魂,实践强基,服务拓域——建筑学专业体系发展动力

1.改革为策

地方院校

新办建筑学专业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科体系不完善的问题[4],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较少的约束和较小的规模使其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发展优势,改革的试错成本较低,更易于根据地方建设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在不断改革中与时俱进,实现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

将改革作为首要策略,始终贯穿建筑学专业建设各个环节。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社会需求,在对各类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专业主干课体系等进行了多轮适应化改革,如对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调研;选送骨干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基础教学培训班;全方位借鉴学习主流院校的基础教学体系,对基础教学体系进行为期2年的重建式调整;借鉴学习高水平院校的教学方法;等等。

但地方院校受硬件条件、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条件和生源素质等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对高水平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方式生搬硬套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因此,

对高水平建筑院校的借鉴学习应采用“调整—反馈—再调整”的“改革—反馈”式多轮优化机制,方能推进专业建设科学合理的发展(图2)。

2.开放为魂

厦门是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历来为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具有极富特色的闽南华侨文化、嘉庚建筑文化、鼓浪屿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要素。丰富的地域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特区精神的精髓,也是专业办学的地域优势所在。

专业建设中利用地缘优势,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多名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或客座教授,直接参与教学;建立企业导师制度,聘请本地优秀中青年建筑师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环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台湾地区开展校际交流,先后与成功大学、东海大学、铭传大学等多个院校建立工作营和交换生制度;建立学生学术制度,定期邀请各大院校建筑学教授及事务所知名建筑师来校讲座;定期调研国内高水平建筑院校,学习借鉴优势院校的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3.实践强基

一般而言,地方建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是培养符合地方需求的应用型建设人才,而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5]。

因此,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服务等过程。经过多年建设,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特色尤为明显,现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人,占建筑学专业教师的45%,国家一级注册规划师2人,8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建筑老八校”教育背景,学缘结构多元;此外,还建立了贯穿1-5年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中融入基于地方城乡环境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块,教师的科研工作和企业导师的生产活动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进行全过程融合。

近年来建筑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2-5年级都安排有导师组,学生在2年级开始进入导师组,跟随导师科研方向,完成特色导师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4.服务拓域

地方院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为地方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是其重要职责,形成其与地方建设和地方科研的先天性融合優势。对建筑学专业而言,基于地方建设需求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建设服务也有助于拓展科研领域,反哺教学,形成特色学科建设方向(图3)。

2014年至今,该校建筑学专业教师团队承担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厦门市建设局、漳州市建设局和省内各市县乡镇政府委托的“国家传统村落共同缔造研究”“国家传统村落建设负面建设清单研究”“福建省历史建筑普查(厦门、龙岩、漳州、莆田)”“福建省宜居环境建设检查与指导”等各类城乡建设科研(或服务)课题40余项;该校建筑系作为福建省住建厅“设计下乡”建设试点单位,获得各级政府部门高度评价。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形成了城乡宜居环境与特色风貌建设技术研究、适宜性乡村治理与建设模式研究、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等鲜明的科研方向,师生深度参与地域建设课题,有效拓展了学科建设领域,建立了广泛的校地合作支撑点。科研的发展反过来推进了专业教育,学校“八闽建筑”教育特色更为鲜明(图4-9)。

(三)一纵到底,五横到边——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法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评估体系建设的核心,建筑学专业在评建过程中不断探索,以“设计主干课服务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围绕设计主干课”为原则,形成了“一纵到底,五横到边”的网状专业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图1)。

1.一纵到底——设计主干课程主轴

“一纵到底”,即贯穿1-5年级设计主干课的“空间生成—复合—综合”纵向设计能力培养主轴,由此形成“空间认知与生成—空间发展与复合—空间场所与文脉—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与提升—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的学生设计能力提升体系。设计难度由简单到复杂,达到系统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每学期期末进行公开综合评图,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反思、研讨设计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各年级之间的教学衔接问题,改进教学工作。这项工作已制度化。

2.五横到边——各年级专业课程体系

“五横到边”,即1-5年级以设计课为核心,打通各年级专业课程的横向综合体系。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年级组长作为设计主干课负责人统筹各年级开设的相关专业课。专业课均需围绕设计课主轴展开,对照评估指标点,全力支撑设计课教学要求,避免课程冗余或缺漏、脱节等。每学期开课前召开协调会,系主任统筹协调各年级设计课,年级组长做好本年级各门课程之间的统筹互补,以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

以一年级为例,对各课程进行知识点模块化分解,以支撑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要求。如专业导论课程结合建筑认知模块展开,建筑美术和建筑制图承担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建筑渲染、建筑表现等模块(图10)。通过做好课程之间的关联,保证各知识点的全面系统。

(四)设计关注民生,文化复兴城乡——设计价值观的建构

建筑学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文和社会学特征的综合学科。尽管在当今商业化建筑设计环境中,建筑学科的人文和思辨色彩已被大为削弱,地方院校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但建筑学专业教育应

与以商业化、目的化导向的人才培养和设计模式保持距离,在人才培养抑或科研工作中,基于建筑学学科内涵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理想建构,都对学科向更高层级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该校建筑学专业建设,始终结合评建工作和地方特色,服务于国家“文化自信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设计关注民生,文化复兴城乡”的设计价值导向,将服务融入教学、实践和科研体系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图1)。

上述富有人文色彩的设计价值导向的确立,主要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等顶层设计方案中“鼓励高等院校师生设计下乡”的精神,依托科研服务中所建立的校地合作基地,将建筑学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融入城乡环境设计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建设需求,提供城乡景观节点提升、城乡接合部提升改造、危旧房片区改造、工业建筑改造更新、小型民生建筑与场地设计(村部、村民活动场地设施、乡村中小学、乡村图书室、医疗站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传统建筑(村落)历史文化调研等,与城乡空间文化复兴、民生设计提升相关的项目,形成设计项目库;建筑学专业教师结合各年级设计课与实践教学需求对项目库进行筛选和调适,然后真题真做,最终提出设计方案。师生在调研和设计过程中与基层社区、乡村民众沟通,倾听民声,在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建筑学社会属性和人文关怀的认知,培养正确的建筑价值观。古建筑测绘实习环节则结合地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将学生实习作为公益服务,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既存建筑利用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

三、结语

回顾2007年以来特别是2014年至今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

专业体系建设过程,可见该校建筑学专业在不断改革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地方院校新办建筑学专业的发展之路。近5年来,该校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80%的毕业生就业于福建省内及长三角、珠三角一线设计企业;30多名学生升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

,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磯分校等国内外知名建筑院校;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800万元以上,专业教育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当前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普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在建筑学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进发展,以国家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为指挥棒,以所在地域文化特征和地方建设需求为突破口,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之路。参考文献:

[1]田勇. 基于有效目标的中国建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黄庄巍. 基于职业建筑师培养目标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发展历程(2007-2014)[J]. 福建建筑,2014(12):114-117.

[3]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关于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结论的通知〔建学评201857号〕[Z]. 2018年6月12日.

[4]严敏,李早. 协同理念下地方建筑学专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省建筑学专业教育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9(6):26-34.

[5]董晶.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8(6):8-1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nat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Fujia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ANG Zhuangwe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P. R. China)

Abstract:

Since 200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China has set off a new upsurge of architecture major. As a new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architecture major i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kes national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 as the program, regional culture and local construction demand in southwest Fujian as the support, and “reform, opening up, practice and service” as the guideline. An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it passed the n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architecture major of universities in 2018 and became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oint in Fujia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omb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paper explores an effective path and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system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chitecture maj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Fuji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责任编辑 王 宣)

猜你喜欢
建筑学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建筑学名词审定预备会召开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