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均 张绍良 周来 侯湖平 公云龙
[摘 要] 土地复垦学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学问。新时期土地复垦内涵逐步扩充、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环境发生改变,“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面临挑战。通过探讨高等教育“金课”建设“两性一度”标准的具体内容,提出在此标准的指引下,对“土地复垦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改进,列举了“土地复垦学”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实践证明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
[关键词] 金课;土地复垦;教学改革;生态文明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矿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融合‘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2020QN02)
[作者简介] 杨永均(1990—),男,四川仪陇人,博士,中國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监测与修复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54-04 [收稿日期] 2020-12-07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2018〕8号)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其实是一流课程,其评价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1]。
“土地复垦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土地复垦原理、管理方法和技术,从事土地复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2]。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人才需求旺盛,这都给“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然而,由于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土地复垦学”课程教学面临多方面挑战,需要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实施改革。本文系统分析“土地复垦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尝试结合“两性一度”标准,提出“土地复垦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改进的具体路径。
二、“土地复垦学”发展及教学内容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矿山复田的科技攻关和实践,1989年,《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土地复垦学科幼苗的诞生。2011年《土地复垦条例》颁布实施,我国土地复垦事业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新阶段。2018年以来,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专门设置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新时期,自然资源系统需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这进一步强化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复垦学是研究土地损毁的产生机制及演变规律、损毁土地再生利用的政策、理论、方法、技术工艺、管理技术等相关问题的学问。该课程主要讲述土地复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复垦的内容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践。
在国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土地复垦及其教学科研工作,如俄罗斯国家矿产资源大学、莫斯科国立土地规划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德国弗莱伯格科技大学,瑞典农业科学大学[2,4]等。在国内,有50余所大学的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土地复垦学相关课程,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在1994年首次开设“土地复垦学”课程,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出版了《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1997)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2008)两部教材[5]。
三、“土地复垦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土地复垦学”教学环境也在不断变化,面临内涵扩充、技术更新、环境变化三方面的挑战。
(一)土地复垦的内涵不断扩充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土地复垦规定》以来,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零星实践、土地复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国土空间系统修复四个阶段,土地复垦的目标、内容和理念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就使得传统土地复垦教学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特别是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要求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3]。土地复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单纯的土地,而是将损毁土地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土地复垦的目标也不再是恢复耕地,而是地块、流域、区域等多个尺度上的社会生态系统治理。土地复垦内涵的不断扩充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土地复垦学的学科交叉与应用创新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6,7]。
(二)土地复垦的技术不断更新
传统土地复垦侧重小尺度的土壤重构和水土配置,新时期土地复垦呈现要素多、规模大、多尺度的特征,一批新型技术被引入土地复垦领域,如无人机、遥感监测、GIS评价与模拟、互联网+、生物修复、智能设备等,用于解决土地复垦规划、监测、管理、评价、模拟等科技问题[7]。土地复垦技术的革新使得传统的土地复垦教学难以支撑学生今后从事土地复垦工作,也使得传统土地复垦技术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