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2021-07-07 01:35冯维峰
海峡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问卷因子时代

冯维峰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 厦门 361021)

抗逆力作为个体在应对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应对能力,对高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心理学者从纵向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横向上针对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群体对抗逆力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抗逆力提升路径,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乐观感、效能感和归属感,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抗逆力水平。

1 抗逆力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抗逆力(Resilience)的发现始于20世纪中叶欧美心理学家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60年代中后期, “抗逆力”的概念最终被提出并广泛研究。抗逆力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是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心理和行为的能力[1]。抗逆力是一种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抗逆力是一个结果,它抗击困难,恢复良好的适应功能和行为结果,比预期结果积极。[2]

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其发生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的抗逆力,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效能因素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

2 研究设计

为更好地了解现阶段大学生抗逆力水平及其特点,本文以厦门市高校在校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将相关调研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压力源及抗逆力水平。

2.1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以厦门市在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归纳、统计主要压力源及抗逆力水平。

2.2 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压力源,第二部分研究该群体的抗逆力水平现状。

主要压力源问卷部分参考前期访谈等方式获得的初步调研结果、依据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设计,增加就业等相关因子分析。该部分问卷共29道题,采用五点记分法,根据压力程度的增加设定分值从1分到5分。问卷结果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人际关系因子、学业就业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等6个压力因子的占比情况和程度分析。

测量抗逆力水平的问卷设计参考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以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大部分为评估指标设计问卷。问卷共28题,其中1~15题为内在保护因子,16~28题为外在保护因子。采用五点计分法,参照根据抗逆力水平的增强设定分值从1分到5分,总体来说, 1~2分(包含2分)为较低抗逆力水平,3分为中等抗逆力水平,4~5分为较高抗逆力水平。

2.3 问卷前测

根据研究需要,参照前期调研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对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进行了相应调整,故在正式问卷调查前进行了问卷前测,共采集测试问卷64份,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在较高水平(克隆巴赫 α值高于0.8,则说明信度高;KMO值高于0.8,则说明效度高),可以采用(详见表1)。

表1 问卷前测信效度

2.4 问卷调查

研究小组通过委托社工机构和相关高校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等多所高校的问卷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问卷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信效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在较高水平,可以用于研究分析(见表2)。

表2 大学生抗逆力水平调查问卷信效度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厦门市大学生抗逆力水平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归纳了厦门市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总体来说,厦门市大学生抗逆力处在一个中等偏高的水平状态,抗逆力水平均值达4.04。其中,内部保护因子平均分值为3.96,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社会胜任力、自尊和自主性、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等各方面状态良好,抗逆力水平较高。外在保护因子平均分值为4.13,略高于内在保护因子,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示自己能够从家庭、学校、朋辈中得到关心、帮助和支持,愿意参与到积极事件中并承担责任、作出贡献,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希望获得成就(见表3)。

表3 厦门市大学生抗逆力水平

3.2 厦门市大学生主要压力源

依据问卷设计及其调查结果,将大学生主要压力源问卷中压力程度4分及5分选项界定为较高压力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总结归纳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压力源分布情况由高到低依次为:健康适应因子、学习就业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其他、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见图1)。

图1 新时代大学生主要压力源分布情况

根据每项压力源中较高压力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在总问卷调查对象中的占比高低分析,各项压力源的压力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健康适应因子、学习就业压力因子、其他、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见图2)。

图2 单项因子中较高压力水平占比

3.2.1 健康适应因子

健康适应因子在新时代大学生压力源中占比达24.5%,在健康适应单项测试中,有23.9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健康适应性处于较高压力水平。在问卷调查中,健康适应因子包含了生活是否规律、是否与家人团聚、是否患有疾病等问卷选项,该部分的压力形成主要源于大学生从家庭生活进入到集体生活在生活方式和氛围上的巨大转变,从而造成不适应性。与此同时,离开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生活自由度变大,且多数大学生的自律性尚未良好养成,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不良、电子产品依赖、极少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带来负面影响。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健康适应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却并未作出调整改变,从而形成强大压力,影响其学习生活。

3.2.2 学业、就业压力因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就业压力因子在大学生压力源中占比仅次于健康适应因子,达到23.84%,在该因子的单项测试中,有21.6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学业就业压力处于较高水平。

学业方面,大学阶段的知识体系逐步向专业领域延伸,知识体量大、专业性强,学习方式也由被动输入转变为自主学习,学习内容的变化、方式的转变让高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不适应性。在学习不适应的同时,不少大学生无法科学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良好的学习规划,同时面临考试、升学等情况,对大学生形成强大压力并伴随焦虑等不良情绪。

就业方面,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在体量和结构上的失衡进一步加剧、大学生行动力与目标不匹配等原因,导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焦虑情绪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愈加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使得高校人才供给与相应的市场需求之间在体量上严重失衡。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市场供求结构失衡愈加凸显。市场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和大学生目标过高、行动力不足共同构成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

3.2.3 人际关系因子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卷、访谈和案例分析中发现,人际关系压力是大学生的主要来源之一。问卷调查发现,人际关系压力在大学生主要压力源中占19.85%,并且有10.07%的被调查对象评估自身的人际关系压力处在较高水平。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的融入和适应、学业就业竞争引发的人际关系冲突、情感萌发所产生的人际交往变化都是人际关系压力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他们往往存在矛盾心理:既想与人交往,又担心被拒绝; 想相互关心支持,又害怕接近。这类问题可以视为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社会交往阻碍。

3.2.4 受惩罚因子

该项测试因子在问卷中主要包含了受到批评或处分、预期评选落空、遭受罚款、与人打架、遭受父母打骂等负面事件,占大学生主要压力源的9.3%,在该因子的单项测试中,有12.9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学业就业压力处于较高水平。受惩罚因子主要反映了因负面事件遭受到责备、惩罚给当事人所带来的不愉悦,同时形成沮丧、焦虑、不安等情绪,从而形成一定的压力作用于被调查对象。

3.2.5 丧失因子

该因子主要代表亲友患病或者死亡、财物名誉等的丢失对被调查对象带来的压力影响。在本问卷调查结果中,该项压力源占比仅为7.55%,但单项测试结果中,有15.19%的被调查对象评估自己在面对亲友患病或者死亡等相关丧失因子事件时非常痛苦,压力呈现较高水平。亲友重病或者死亡属于家庭、生活突发重大变故,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此类事件往往发生突然、对学生及其家庭打击巨大,与此同时可控性极低且多数情况很难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3.2.6 其他

该因子中包含了上学等处事意愿低下、情感交往不顺、遭受责备打骂等相关问卷条目,在压力源中结构占比为14.96%,但单项测试结果中,有16.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经历这一大类时间的过程中,处在较高压力水平。结合访谈发现,情感困扰也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大学生憧憬并尝试追求美好的爱情,但是由于缺乏对爱和被爱的深入理解、缺乏在爱情范畴内与异性相处的良好模式,当情感出现问题时往往难以自我调整,极易陷入痛苦、感伤、焦虑之中难以自拔,压力增加、情绪低落,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4 大学生抗逆力提升路径

虽然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水平较为乐观,但不断提升大学生抗逆力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并对其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长期以来,关于抗逆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而心理辅导作为高校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使用范围不够广泛,方式较为单一,出现理论化、初层次、碎片化问题,尚未能普惠于广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培育。为此,以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为研究对象,挖掘抗逆力在新时代高校大背景下的文化内涵和群体特性,探索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抗逆力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广、应用,对高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4.1 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水平

4.1.1 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学者们对大学生抗逆力的研究倾向于对消极情绪或行为的解释和理解,从而分析这一群体的抗逆力水平。仅仅关注人的消极情绪,而忽视积极心理对人产生的内在潜力,大大限制了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提升。积极心理学把人的内在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的品质作为研究的核心,引导人们多关注自身优点,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培育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3]。

一方面,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塑造积极的品质为动力,为培养积极向上、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幸福感,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有效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使大学生更阳光自信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积极创造、勇于创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4.1.2 积极心理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为进一步探索积极心理视角下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发展变化特点,笔者于2019年3月起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观察、归纳总结,探索积极心理学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课程第一目标,以乐观、感恩、智慧、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认知、肯定、培养、强化这些积极的特质,提升抗逆力水平。

课程实施过程以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为核心,以积极的实践探索为主轴。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积极分享的版块,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分享汇报、小组互动,既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专题与积极心理品质中自我效能感、乐观、自信及韧性等内容结合起来,又通过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式开发与应用积极心理品质。

4.2 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提升大学生抗逆力水平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在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和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浪潮中,不安、焦虑等不良因素潜滋暗长。在这种环境中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判断问题的能力[4]。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局限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内部,缺乏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索。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抗逆力提升不仅有非常一致的培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目前更好地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完整、全面、理想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塑造有较高抗逆力水平的素质全面的新时代大学生”。

通识教育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等方方面面,通过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例如,对哲学核心问题的思考,其实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深层关联”,哲学家们睿智而凝练的智慧光芒将带来指引和光亮,从中获得智慧和理性,内心变得更为豁达和坚强,抗逆力水平随之得到提升;文学历史类通识教育则是对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塑造和正确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锻造,是培养“人”本身的一种教育。可以说,文史类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柔软的方式,传达着价值观和思想,以一种更易吸收的形态注入人们的情感与灵魂。文史类通识教育不仅在目标和内容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高的一致性,更是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具有其他专业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4.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调查发现,大学生抗逆力水平与运动、保持睡眠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呈高度正相关,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重新构建早睡早起、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提升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大学生抗逆力水平。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已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张力为等人总结了国内外大量有关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并且对焦虑和抑郁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充足的睡眠能够确保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大幅提高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睡眠是人体生存所必需的生理过程,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充足的睡眠是维持人机体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在睡眠充足的状态下,人们能够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社交等日常生活中,从而降低因无法应对好相关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有助于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提升[5]。

4.4 引入社工机构专业指导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作为专业从事社会帮扶工作的主体,社工机构在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和诸多的案例探索,社工机构能够对以往开展的青少年服务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处于困境的青少年挖掘积极向上的内在成长力、提供社会正面支持的成功经验,帮助其构建积极的问题解决支持网络。

5 结束语

通过深度挖掘在新时代背景下抗逆力的文化内涵和群体特性,找到大学生抗逆力的外部保护因子和内部保护因子,探索提高大学生抗逆力水平的创新路径。建议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推广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以增加新时代大学生的亲社会联结并确定清晰稳定的活动边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乐观感;通过引导学生重新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传授生活技能、提供机会促进参与,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效能感;通过引入专业的社工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提供关怀与支持、建立和表达社会的高期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归属感。以此全面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更好地践行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社会人才,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中。

猜你喜欢
问卷因子时代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