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优化探索*
——基于福建省高校的调查分析

2021-07-07 01:35张燕妹苏新华
海峡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课程

张燕妹 苏新华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劳动思想新境界,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育全过程。”[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进一步指明了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也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1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从战略定位上将立德树人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鲜明地揭示了我国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立德树人是劳动教育课程强化育人自觉和实现课程价值的关键,解决的是劳动教育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标的问题。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既符合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人才培养要求,又契合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

1.2 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由此可见,劳动是教育者培养人有效方式,劳动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应该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例如培养创新劳动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校园劳动文化、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等,用劳动教育新形态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使命任务。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会发现有许多论述与劳动有关。例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生产劳动:“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在《资本论》中提出较为完整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4]。由此可见,马克思时刻关注劳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主张要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并以此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要通过劳动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结合,实现“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劳动既可作为教育内容,也可作为方法,还可以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要一环,将会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能力等,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偏差

为深入了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所学校各发放问卷55份,共计发放330份问卷,回收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问卷着重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认识、现有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认知、行为、制度三大偏差,亟待解决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教育功利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随意化等问题。

2.1 认知偏差:劳动教育趋功利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诸如“实干兴邦”“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等丰富的劳动思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关键环节便是劳动认知体系的建立,但从图1、图2可知,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参与感不强。被问及“您认为目前大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意识如何?”时,49.68%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29.75%和15.5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淡薄”和“非常淡薄”,仅有4.11%和0.95%的学生选择“比较牢固”和“十分牢固”。当被问及“您认为大学生目前劳动素质的现状”时,61.08%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趋功利化的倾向”,49.68%的学生认为“大家的劳动态度是消极的”。其原因在于:一是社会方面,互联网高速发展给社会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大众的思想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如网红经济发展带来就业的同时背后隐藏着一夜暴富的思想,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二是家庭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培训、升学率,长期忽视对孩子基本劳动素养的培养。三是学校方面,一些学校往往重点关注德育和智育,美育、体育、劳育被边缘化,对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出现检查时突出重要性,平时却无人问津的情况,长期忽视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图1 大学生主动参加劳动的意识情况

图2 大学生劳动素质情况

2.2 行为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劳动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把所学知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涉及劳动教育的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必须突出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中却存在教师“讲劳动”、学生“听劳动”却没有身体力行的去“劳动”的情况。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问及“现有一份以体力劳动为主、报酬一般的工作,你是否愿意接受”,有29.5%的大学生表示不能接受,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仍然不认可体力劳动,甚至轻视体力劳动。当问及“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时,其中41.7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引导和示范不够”。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表面化、虚化问题,出现形式化教学,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3 制度偏差:育人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尚未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数据,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还远远不够。在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54.11%的学生选择了“否”。还有35.7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各高校开始陆续制定有关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是用文化课学习去取代真正的劳动教育。教学团队对劳动教育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劳动教育教学怎么实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没有深入研究,未形成体系并加以实施,高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家庭生活相脱节等问题也比较明显,现有的劳动教育更无法实现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引领深植大学生的内心。

3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弱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劳动教育在校园内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等问题,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产生的认知、行为、制度偏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教学大环境的消极影响

目前,社会“泛功利化”倾向比较普遍,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时候是采用实用主义,把是否“有用”作为考察、评判、衡量一切事物和行为好坏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存在种种不利于劳动教育开展的负面因素,导致劳动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例如,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家长不关注劳动习惯的培养,只要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望子成龙的心态大有人在,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社会快速发展,存在追求“短、平、快”的浮躁氛围,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在缺失,取而代之的是急功近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一,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元素匮乏,师生缺乏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导致劳动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没有吸引力。

3.2 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缺位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就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搜索各省出台的实施意见发现,对大学的劳动教育文本规定鲜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吉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江西省、云南省6个省份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的实施办法。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仍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少高校对劳动教育课认识存在许多误区,思想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学安排不合理、课时得不到保障、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

3.3 大学生消极认同

大学生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培育对象,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当前,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较为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高。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二是对劳动教育固有的观念没有改变,出现轻视劳动甚至歧视劳动的不良心理,劳动态度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正式课程,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任务,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课程建设、实践载体、政策支撑等层面制定协同化的施教方案,确保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实效。

4.1 积极融入思政课程,更新学生劳动观念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5]《指导纲要》指出设置“必修+选修”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高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探索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巧妙结合点。一是把握“原理”课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原理”课中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重要性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述,如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人类的生产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再如第四章中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阐述,马克思对商品、劳动、价值、货币等做了系统探讨,阐述了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劳动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以及职能。这些知识点可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把握“纲要”课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转化为劳动基本历程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实践[7]。三是把握“概论”课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如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中讲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没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和创造性的实践,任何社会变革都不会取得成功。这些知识点可转化为“依靠力量”理论,使大学生树立起劳动主体意识,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四是把握“基础”课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遵守职业道德、领会法律精神等,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遵循,使大学生更加崇尚劳动,不断增强劳动法律意识。五是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主要知识点,讲清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除了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融入公共选修课,让“劳动课程”变成“课程劳动”。通过系统设计由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等组成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能力进行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4.2 打造学校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真实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8]为此,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新路径,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劳动教育的“盐”分学科、有针对性地“撒”在实践教学中。如理工类专业可以借助校园科技节、模型大赛等,提升学生将模型变为实物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类专业注重打造一批体现劳模精神、歌颂普通劳动者的歌舞剧目,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抒写劳动、描绘劳动、歌唱劳动;农林类院校依托实践基地,开设“大国三农”等具有农林特色的农林通识课程,提升学生强农兴农意识,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通过打造分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劳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劳动素养、技术意识、工程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图样表达与物化能力,在增长才干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

4.3 创新“3+X”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发挥第二堂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特点,探索构建以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创造活动三大专项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和其他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3+X”劳动教育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组织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志愿公益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组织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实习、岗位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组织创新创业创造竞赛、学科竞赛等各类科技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发挥劳动文化建设、设立劳动周等校园文化的助推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最终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