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曼,丁月涵,周祚万,李金阳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3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和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要求全面建设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达到同向同行,发挥协同促进作用,实现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课程育人目标。从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挖掘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当代大学生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意志力,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3-4]。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课程载体全面提升自身水平,树立人格魅力;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能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坚实的人生目标,成为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起源于德国,发展成型于美国[5]。我国首先由清华大学于2003年给本科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在促进大学新生的学习能力、学术能力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所表现出的成效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深入研究[6]。近年来,我国众多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纷纷开设新生研讨课,形式上传承了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破专业布局,遵循其开放性和通用性特质。从其性质和特点可见新生研讨课的受课学生为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敏感时期的大学新生,思想活跃而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起步,因而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建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史,厘清历史脉络,融入人文情怀,关心文明价值,燃起人生追求;关注时事要事,通晓科技前沿;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实现专业引导和思政元素的融合;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维转换和成长蜕变。
由于职业天性,一位兼具爱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细心敏锐地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能自觉自愿、热心热情地为学生答专业之疑、解人生之惑。课程思政其实一直自然而然融合在教师的师德修养中。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是应运而生,正如“一倾盖如故,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但是自发的课程思政具有朴素、零散等局限性,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把握教学设计、价值引领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原则,在新生研讨课中融合恰如其分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将教师的“知”最终体现于学生的“行”,达到知行合一。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而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评价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新生研讨课“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无先修课程要求,后续课程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授课团队包括本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行业著名企业的研发主管和朋辈导师(优秀毕业生)。校内教学团队从校情、专业发展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引导;学术性引导通过一人一题的学术主题的资料查阅和总结研讨并撰写综述报告来实施;每一个研讨题目都是在“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课程领域内,由教师基于个人科研方向精心拟定,兼具科普性和新颖性。邀请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通过学术报告和互动讨论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全面了解国内外大学和科研的发展现状。行业著名企业的研发主管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启发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朋辈导师们与新生有着极大的大学环境相似性,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很容易引发心灵共鸣,全面激发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积极思考与规划。讲座和主题研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契合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学生通过任务式学习、分组协作学习、研讨—学习再提升的教学过程达到培养科研素养的目标。通过围绕主题分工协作的研讨过程,学生也能较全面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选择更适合自身的专业方向积极投入学习。
大学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某个领域的研究者,大学生既在接受教育也在参与科研实践。对科学共同的热爱与追求使得师—生、生—生志同道合,追求科学为构筑和谐积极关系提供了基础。学校本课程团队包括八位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不同方向科学研究的教师,在功能高分子材料、电催化能源材料、电磁屏蔽与吸收纳米功能材料、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纳米抗菌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开展研究。基于研究积累和掌握的最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学术研究主题,指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在消化吸收后在课堂上汇报研讨,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文化修养;课程另外邀请国内外资深大学教授、在学术和行业研究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孜孜奋斗的青年优秀学长以及行业优秀国企研发负责人通过内容丰富的报告和形式自由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向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努力奋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发扬艰苦奋斗等优秀中华传统品德,树立文化自信;养成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学术和思政与课程的融合达到与学生开展基于学术研究的全方位交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强大动机。适时引导学生围绕给定的前沿研究主题查阅文献资料,深入阅读总结后通过PPT展示汇报研讨,完成一篇学术综述报告。通过新生研讨课教学的实施,发现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源,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根据面向大学新生的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本课程设置了具体目标细则及可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具体可见表1。
表1 新生研讨课“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课程目标和对应的思政元素
2020年的新生研讨课,由于疫情原因,全国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宅”在家中,足不出户。 研讨课也是全部在线上进行。虽然没有线下面对面的指导,错失了现场讨论的机会,但是也因为在云端相会,身处世界各地的优秀学长、学姐,国内外大学教授和企业研发专家得以现身分享和倾情交流。通过课程学习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新材料和高新技术。学生通过师长的分享交流,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知识和专业获得了较全面的认知;通过学术主题研讨的理解、资料查阅和消化吸收,整理成逻辑清晰的PPT进行汇报和研讨,以及最终撰写成规范的综述论文提交,完成了系统的学术研究体验;对个人的未来发展经过思考形成了规划。张謇曾说:“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通过“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课程的新生研讨课,学生得以培养学术性思维,完成大学适应性训练。
通过老师和专家对高分子材料前沿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发展趋势的解析、对本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解读,同学们对专业设置及学习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立志解决国家重要科学技术难题的决心,将个人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要求相统一。同学们第一次围绕一个学术研究主题自己查找资料,整理论文,制作成PPT讲解展示,接受质询发表见解,在加深对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前沿领域认识的同时,全面锻炼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研讨课活动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学生临场发挥,机智应对。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对知识储备宽广深厚的要求。通过聆听国内外教授和优秀学长的讲座以及全方位的交流互动,了解通往科研道路的奋斗历程,获得宝贵的启发,拓宽了国际视野。师生在教研活动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活跃思维,以“他山之石”推进思维的深度,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营造互动式的对话氛围,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习个体与集体的互动,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在自主查阅并学习消化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遇见了诸如无从入手查找文献的挑战,盲目跟从老师提供的资料,或者对找到的海量资料囫囵吞枣难以消化吸收等问题。在汇报时缺乏自信,磕磕巴巴,在回答质疑环节表现不佳,反映出对学术问题理解不够、阅读文献不深入、综合整理文献知识不充分、没有很好地形成自己对研讨主题的学术见解等问题。但在看到优秀学姐学长的自信从容时,又获得了新鲜的学习动力与启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回到自己的学术研讨主题,重新阅读,深入理解文献,终能完成一份规范有见解的综述。
在研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丰富的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能不同的高分子材料在不同领域发挥功能,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特殊领域的方方面面。绿色高分子材料涵盖广泛:环境友好型的高分子材料纤维素,如木质素、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使用后可被生物降解,不用占用土地资源填埋,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温敏功能材料、智能高分子纤维纺织物都突破了学生的认知,认识到材料的潜在功能如此丰富,曾经的幻想与现实接轨。新时代的高分子材料已成为现代工程材料的主要支柱,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推动着社会进步。在学术领域的徜徉能够充分激发出同学们的专业自豪感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通过新生研讨课使学生在本科新生阶段认识专业前沿,获得专业认同感,制定成长规划,并为其付诸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新生研讨课打开了一扇认识专业的大门,更引导同学们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甚至是人生方向规划出一条大道。
通过老师和专家分享个人大学亲身经历,大学时期的理解与感悟;在如今事业有所成就之时回顾大学时光,既是对自身的教训与警示,也是提供给学生的宝贵参考。同学们应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对待学业,努力学习,在大学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大学毕业之后做好准备;建立职业观念,虽然毕业之后很有可能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但是在大学中学到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将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
同学们从新生研讨课中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从一个小小的点子出发,深入探索,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通过研讨课上老师的提点与知识思维的传导,同学的学习与归纳,交流与讨论,认识到了高分子世界的魅力,也体会到了高分子的研究给人们带来的成果,致力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改变、更多的突破。同学们也有了将身心投入高分子研究、服务社会的热情,将认真学习知识,并学会如何将其运用于科研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与适应性和学术性教育同向同行、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志存高远,方可砥砺前行”,发挥好专业课程的主战场、主渠道作用,使大学新生获得全面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在未来大学学习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文化知识底蕴。学校也将在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新生研讨课思政元素,如将国家民族发展历史、校史和专业发展史融入其中;尝试鼓励学生参与思政元素的挖掘,如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掌握新时代历史背景下的学情,梳理系统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新生研讨课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恪尽专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信守教育的本质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