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风情巴黎9栋A座206信箱(442001)肖永清
养鱼生产中,鱼病流行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季节性,尤其流行高峰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6—9月高温季节,通过泼洒或投喂药物可有效防控和消灭病原体,通常泼洒的药物主要有杀虫剂和消毒剂,一定要注意先杀虫,后消毒。
鱼病多发季节,一般可定期泼洒药物和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病。
鱼体消毒,水温15℃以上,可用15~2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水温15℃以下,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较小的药物消毒。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可用3%食盐水消毒3~5分钟。所有工具用毕后可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消毒液可用60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可用6毫克/升浓度漂白粉液浸泡20~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千克加14克漂白粉消毒处理,配合饲料可按5%比例混入土霉素后投喂。
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应进行苗种消毒,一般可用3%~4%食盐水浸浴10~15分钟;高锰酸钾10~20毫克/升,浸洗10分钟。浸洗方法可直接在池塘中放入网箱,在箱体中消毒,也可对水体定期泼洒药物杀虫、消毒,预防鱼病发生。
鱼病流行季节,常用的投药方法可采用遍洒法,挂篓法、挂袋法,浸洗法,注射法,口服法,涂抹法等。
遍洒法可用于治疗或预防。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药液遍洒全鱼池,以杀灭鱼池中及鱼体体表的病原体。缺点是用药量较大,池水容积计算麻烦,副作用较大。药物安全范围较小时,一定要谨慎使用,以免造成危害。定期泼洒药物,投喂药饵预防,一般每10~15天可用生石灰15~20千克泼洒1次,采食鱼类可用少量土霉素拌饵投喂,连喂3天。也可每10~15天泼洒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品1次,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各种病原菌生长繁殖,或以0.5%比例拌饵投喂,以增强鱼体免疫力。
挂篓法或挂袋法投药副作用较小、危险系数较低、用药量较小、简便易行。方法是将盛有药物的篓或袋悬挂在鱼池食场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消毒区,以杀灭鱼体表面的病原体。
浸洗法一般作为鱼种运输前后及转池饲养时预防消毒,是将鱼种集中在有较高浓度药液的较小容器中进行短期药浴,以杀灭鱼体外表的病原体。
口服法则适用于鱼病的预防和治疗,缺点是病鱼已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病情较严重时则疗效较差。一般是将病鱼喜欢采食的饵料,连同一定量的药物加入适量无毒粘合剂拌匀,制成药饵投喂,以杀灭鱼体内的病原体。
注射法同口服法比较,具有疗效较好、吸收较快、进入鱼体的药量准确等优点。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内注射。缺点是比较麻烦,费工费时,一般只在人工注射疫苗或给病鱼治疗时使用。鱼体注射疫苗是目前预防鱼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下塘前个体长10~17厘米的草鱼种注射草鱼疫苗和草鱼出血病疫苗0.12毫升/尾,500克/尾以上注射0.3毫升/尾,采用胸鳍基部或腹腔注射,可保证鱼体在8~14个月免疫期内免遭鱼病侵袭。注射、浸泡、口服疫苗,以注射效果为最好。
涂抹法只在注射催产剂及亲鱼检查时使用,具有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用药量小等优点。方法是用较浓药液涂抹鱼体表面患病部位,以杀灭鱼体病原体。涂抹时应注意将鱼头持向上方,防止药液流人鱼鳃造成伤害。
鱼种投喂应采取定质、定量、定时、定点的四定原则,一般分早晚2次投喂,每次以采食八成饱即可。高温季节应定期采取挂袋或泼洒杀菌消毒,严禁投喂发霉变质饲料,适时调节水质,使之保持肥、活、嫩、爽状态。
混用药物应现配现用;施药时间应选在晴天上午9时或下午5时左右;准确计算水体容量,水深大于2.5米时,应以2.5米计;要对症用药,严禁盲目施药;用药时可泼洒、喷雾,不可倾倒;有浮头或浮头刚过时不宜用药。
由于鱼病种类繁多,诊断难度较大,认识和判断鱼病的理论性,尤其是实践经验较强,加之药物种类繁多,防控鱼病应当谨记下列事项:一是鱼鳃组织是鱼体组织最薄弱的地方,用药量应当以保护鱼鳃、粘液、皮肤为原则,不能盲目加大药量;但也不能过量减小药量,否则起不到防控作用。二是注意药物的配伍使用,防止发生应激反应,降低或增强药效,严禁使用各种禁用药物。三是有鳞鱼和无鳞鱼用药不一样,性情急躁鱼与温顺鱼用药不一样。无鳞鱼一般不用高锰酸钾、漂白粉,且用药量较低。四是高温强光时期一般不用药,尤其是强氧化剂类;低温用药量应适当加大,且药物消毒时间要适当延长到50~60分钟。五是杀虫药一般应间隔3~7天,才能重复使用。
鱼病的防控应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关键要抓好防病工作。常见典型鱼病的预防措施如下。
(1)白点病 该病病因是由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小瓜虫属原生动物中纤毛虫的一种,镜检成虫体内具有马蹄形大核,幼虫仅有圆形、椭圆形或棒形大核,虫体柔软而可塑,形态多变。该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患病初期病鱼聚在池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浮在水面,投饵废食。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防控该病可将水温缓慢地升至28℃左右,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O.05%~0.07%红汞药液对水10千克,浸洗病鱼5~10分钟即可。
(2)肤霉病 患鱼体表或鳍条可见灰白色棉絮状菌丝,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引起死亡。有时菌丝着生处有伤口充血或溃烂。病鱼感染初期,肉眼未见明显症状,一旦肉眼可见时,菌丝已向鱼体伤口侵入,且可深入至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与伤口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防控该病可选用孔雀绿或次甲基蓝0.03克,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即可痊愈。
(3)烂鳍病 一般多因水质长期污染浑浊,受污水刺激过多,或鱼群互相争咬导致细菌感染,抗病力急剧下降而引发患病,病原体为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鳍条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防控该病一般可选用呋喃西林粉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4)肠炎病 该病系常见鱼病之一,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尤其是草、鲫鱼等摄食性鱼类最易感染。该病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呈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由于患鱼采食不洁饲料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鱼静卧池底,投饵废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一般可选用呋喃西林粉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
(5)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因污染池水细菌感染所致。部分病鱼眼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一般可用土霉素2~3片,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多次用药后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