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要: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作为重要教学指标之一。学前幼儿同伴积极交往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增强情感交流,促进形成合作理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学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一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二是幼儿园制定交往规则;三是组织集体游戏活动;四是幼儿教师积极引导;五是开展混龄交往。
关键词:学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能力是学前幼儿的重要能力之一,不良的交往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融入幼儿园的集体学习及生活,更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中,家长及幼儿教师要通过携手共进,采用有效方法,引导学前幼儿实现良好的交往行为。
一、同伴积极交往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3-6岁学前幼儿,他们的思维具有中心化的特点,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很少关注他人的心情。开展学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下,幼儿教师通过组织各类互动的集体游戏,让幼儿积极参与,在发生矛盾冲突后,幼儿教师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幼儿在交往中也能够克服自己的愤怒、任性等不良情绪,进而实现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增强情感交流
学前幼儿同伴積极交往下,交往更具备多样性,学前幼儿面对不同家庭背景、知识层次及心理特征的同伴,也表现出交往更具复杂性,他们更会探求不同的交往方式,他们在娱乐中共同参与集体活动,分享玩具,互帮互助,更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情感交流渠道,促进增强情感交流。
(三)促进形成合作理念
学前幼儿同伴积极交往下,幼儿教师通过开展同伴交往的集体活动,布置同伴交往作业,如搭建类游戏,需要幼儿互助才能完成,在安排好任务后,幼儿将会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为了整体的利益,他们往往会放下彼此的分歧,建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二、提高学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在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教学中,家长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家庭交流氛围。首先,家长重视提高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深入孩子内心,保持双向的互动,更要注意倾听,保持心灵的交流,进而构建民主、自由、平等的家庭交流氛围,使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教育,对于个别内向的孩子,家长不能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以免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在给予关怀的情况下不断开展心理疏导教育。最后,家长要坚持科学育儿,利用积极引导的形式,促进幼儿移情体验。通过幼儿亲身经历或模仿虚拟场景,加强幼儿感性认识,通过移情理解获得同伴交往中的深层次感悟。乐乐经常抢别人玩具的做法,当乐乐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后,他会以哭闹的方式寻求帮助,这时候家长可以利用机会进行教育,让他感受玩具被抢后的情绪,以此来学会换位思考,进而改变自己抢玩具的不良交往习惯。
(二)幼儿园制定交往规则
幼儿园要积极发挥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将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纳入重要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关注幼儿的交往行为,细化交往程序,并运用好表扬的形式。如针对某幼儿入园不打招呼的行为,幼儿教师及家长要反复强调幼儿园的交往规则,让孩子从入园打招呼的小事情做起,当孩子不能打招呼时,幼儿教师也不要急于求成,批评孩子,当孩子积极打招呼后,幼儿教师运用评价语的激励性作用,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其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内化。同时,幼儿园还要设置集体活动的交往规则,明确集体活动中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对于个别喜欢独自游戏的幼儿,幼儿教师要做好谈心谈话,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其他幼儿的带动作用,逐渐参与集体活动。此外,独立自主的孩子也更能够受到孩子的普遍欢迎,幼儿园也要积极致力于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制定明确的自理能力培养细则,引导孩子自主穿衣、吃饭、午睡等,在自理行为得到内化后,幼儿更具自信,交往能力有效提升。
(三)组织集体游戏活动
基于幼儿心理特点,他们热衷于游戏活动,为了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互动,通过合作增强同伴交往能力。幼儿教师可以组织语言类集体游戏,如“儿歌对唱”、“成语接龙”、“丢手绢”等在这些语言类游戏让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等,孩子们扮演对应角色,通过团队协作,让孩子们在互动下的愉快氛围里,收获友情,增强情感体验,更能够深入感悟人与人交往的经验,无形中掌握交往的方法。此教师还以组织体育类集体游戏,如“传球游戏”、“小兔子运萝卜”、“青蛙跳远”等,通过分配小组,让不同小组之间竞争,让每个组员通过合作获得体育游戏的胜利。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游戏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的同时,在积极的同伴交往中,收获交往经验。
(四)幼儿教师积极引导
幼儿教师要积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体作用,对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幼儿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对于交往能力不强不积极交往的幼儿,幼儿教师不要过度纠正,而是要在尊重每个孩子的前提下,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五)开展混龄交往
幼儿园在开展同龄交往中,还有积极开展混龄交往。幼儿的混龄交往能力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不同年龄学前儿童在共同交往中的适应、感受及协调处理与混龄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综合。混龄交往模式下,通过与不同年龄的幼儿的交往,可以发现心智成长的差异,自身的心智有所成长,大龄幼儿思维能力相对成熟,更能够团结合作,不同年龄的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由大龄幼儿引导小龄幼儿认知,低龄幼儿更容易产生尊敬的情感,促进其良好交往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要积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混龄交往环境,设置混龄交往区,准备丰富多彩的混龄交往材料,对幼儿的混龄交往行为实时指导和评价,引导混龄幼儿开展积极的交往行为。
三、结束语
基于幼儿心理、倾听幼儿声音,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积极致力于幼儿心理成长的教育,开展提高幼儿交往的相关工作,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交往,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建安新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