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莹
(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宁波 305012)
天气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也与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新闻资讯日日新鲜,但是天气预报仍是公众日常最为关注和关心的重点之一。在互联网、移动通信逐渐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今天,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冲击,尤其是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如何吸引观众的目光,特别是在重大天气事件发生的时候,如何让电视天气预报成为能够及时、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过程最为可信、可靠的传播渠道,值得我们探索。
为稳定收视群体,提高收视率,传统的天气预报节目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但要在内容上提供更加丰富的气象信息和服务重点,在形式上也要注重多元化,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与联动。天气预报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分钟,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仅有的短短几分钟,准确、高效地把天气、特别是重大天气事件的重点要点呈现在节目当中,真正发挥防灾减灾普惠大众的作用。
重大天气事件能够引发公众的特别关注,并且有可能引起重大气象灾害,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重大天气事件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而言,具有异常性和冲击性;而对于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而言,如果带来灾害,则会被贴上具有破坏性的标签。就宁波而言,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是特别具有新闻价值的,尤其是在漫长的4个多月的夏季,台风是宁波人民最为关心的天气之一。例如,2012年席卷宁波沿海的“海葵”台风、2013年带来连续降雨的“菲特”台风以及2019年夏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超强台风“利奇马”,都引起了公众的重点关注,令人记忆犹新。“菲特”台风造成全市平均面雨量达347.2 mm(图1)。当重大天气事件来临时,人们对第一手气象信息的需求较多,他们需要知道重大天气的来龙去脉、如何产生发展、对个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相关部门出台的防御手段等等。电视媒体对事件的真实还原和阐述,增强了事件的新闻性。在重大天气事件中,电视媒体虽为传统媒体,但与五花八门的新媒体相比,显得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也更能凸显事件的新闻性。
图1 “菲特”台风造成全市平均面雨量达347.2 mm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必视性,指的是节目中具备了公众必须要看的内容和元素,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天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天气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防范各种气象灾害,减少损失趋利避害,也有利于大家更好地安全生产生活;第二,与新媒体相比,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凸显的特色是传统性和权威性,在新媒体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恰恰就是传统媒体才能兼顾不同年龄的群体。就目前而言,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仍是各地气象部门发布天气信息的主要窗口,其权威性和有效性更为突出;第三,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覆盖面广,并且具有固定的收视群体,同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与新媒体积极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节目质量,预报内容和服务重点更贴近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等等,为节目的必视性增加了砝码。
下面介绍2019年袭击我国东部沿海的超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过程,还原2019年8月9日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对重大天气事件的精准诠释,图2为宁波气象《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图2 宁波气象《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一个可视性强、能够起到服务作用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必然是由一个合理的策划构架来支撑其灵魂的,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内容为王”。特别是针对一次重大天气事件,从哪个方面切入,如何把事件真实有效地进行报道,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预报信息,如何把服务落到实处,都需要一个顺序轴进行合理的串联和编排,这就需要做好整档节目的统筹策划和内容创意。
2.1.1 提炼内容及把握节奏
策划创意要基于观众对事件关注的重点和关心的利弊提炼内容,同时要把握好整体节奏。超强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对于宁波来说,也许意味着一次重创,此时唤起民众的警觉性和防御性是当务之急。节目从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画面和相关部门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入手,给人一种视觉冲击,用画面的效果来起到防御警示的作用。与此同时,增强了节目的带入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引起民众的认知和警觉性。图3为宁波气象《天气预报》节目内容。
图3 宁波气象《天气预报》节目内容
2.1.2 精准应用数据
在锁定正确的打开方式之后,节目内容所要呈现的就是实况与预报的搭配、资讯与服务的结合。“利奇马”是一个身形巨大,破坏力极强的超强台风,如果正面袭击宁波,将会给宁波城市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而台风的路径以及登陆点的预测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节目中系统场景还原了台风的运行轨迹和风雨强度的变化,特别是经纬度的方位数据、最大风速、中心气压、移动速度等这些看似常规却不可缺少的数据,可以说都是极为精准、及时的第一手气象信息。同时,登陆点的预测使得台风的后续发展和移动路径情况尽可能地明朗化,公众对于台风影响情况的掌握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而台风北侧的密闭云团半径达到了600 km以上,南侧的水汽输送又十分充足,台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造成了巨大影响。这些内容放在节目的前半部分,很好地把控了整档节目的节奏。图4为部分数据在节目画面中的呈现示意图。
图4 部分数据在节目画面中的呈现示意图
2.1.3 运用类比凸显特点
用实况和数据说话,的确能够清晰地反映重大天气事件的影响,但是如何让公众能够用切身体会和感受来自我衡量风雨的威力,从而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呢?与直接的数据相比,具有参照物的类比方式,更能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在节目中类比了曾经出现过的影响较大、破坏力较强的台风,例如2012年的“海葵”台风给宁波带来了强风雨的影响;2013年“十一”假期末尾来袭的“菲特”台风给宁波带来了长时间的强降雨,宁波市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城市内涝,给市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使经济受到了一定损失。即便是破坏力超强、给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几次台风,它们的综合致灾能力也许还弱于即将到来的“利奇马”,可想而知“利奇马”的威力不容小觑。这种对比和烘托的运用,成为了节目有效诠释天气事件的一个绝佳手段。
2.1.4 预报内容体现权威性
一档完整的天气预报节目想要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及时、有效的预报是不可或缺的。预报的内容不但要涵盖风力、雨量、气温等常规的预报元素,还应该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等更为全面的预测预报信息。节目中用精准的线条画出雨势范围和雨量大小的区域,层次分明、结论肯定,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而在地质灾害的预报上,也更加清晰明了,由面及点地呈现灾害可能波及的区域、需要引起公众和相关部门重视和防范的重点区域,同时结合相应预警信号的提示,使得节目内容更加有效、不空洞。
2.1.5 服务是最后的保障
最后,在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的同时,有效的服务必须是最后的保障,也是天气预报节目最终的落脚点。无论天气事件的影响有多大,公众在知晓天气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的同时,最想接收的服务信息,依然是包含关于交通出行、停工停学等方面的服务信息,在节目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在兼顾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外,还要关注不同特点人群的需要,在节目中加入手语播报,也是节目在策划创意之初极富人性化的亮点。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表达方式和制作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于知晓天气信息和获得温馨服务,还要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是一个视听更有层次和科技感更为突出的节目,哪怕是一个图形的展示和一个场景的变换,都需要更新颖、更独特。节目的场景,是一个节目所定出的主基调,风格要与整体节目的定位相统一。例如在都市生活节目里,可以是温馨的、贴近生活的场景;在经济咨询节目里,可以是现代感强烈的;而在电视预报节目里,场景的设计则需要大气开阔,在色彩的运用上,应该以视觉较为舒适的颜色为佳。节目中的图形主要包含了路径图、地图、曲线图、柱状图等等,在内容与图形的搭配上要恰到好处。图形要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地反映文稿的内容,一些不合时宜的搭配,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不明所以,在图形的运用上也需要智慧。在动画效果方面,除常规动画外,还包含一些虚拟植入技术,虚拟植入技术的准确运用能够使节目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当说到台风水汽输送、地质灾害以及预警信号发布等内容时,加入了虚拟场景植入,其在对台风带来的风雨过程和多方面影响的诠释中,表现得更为直观。另外,节目的具体预报部分,也运用了相同风格的制作形式,提升了整档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图5为图形动画效果示意图。
图5 图形动画效果示意图
全媒体演播室的拍摄制作,讲究进入式的大量信息实时展现和多样化立体呈现,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和实景结合,使电视画面更加生动。在视觉效果上的突出表现是一大亮点,整个演播室按全角度场景设计,各个场景不是独立设计,而是体现出一种整体性,这种展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完整的画面,随着主持人的移动,整个场景也在移动。这种全方位、多视点的节目制作手段,带来的是更为灵活的画面展现,在结合图形和动画的时候也能够带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一档能精准诠释天气事件的节目,不仅要在内容上做文章,同时也要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这样才能给“精准诠释”4个字锦上添花。图6为宁波气象融媒体中心。
图6 宁波气象融媒体中心
虽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新闻性和可视性重点在于策划创意、节目内容、制作水平等等,但是主持人的专业水准也绝对不能被忽视。精准的预报内容、贴心的服务亮点、精良的制作场景,最后都将通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去呈现、去烘托。主持人过硬的专业水平、准确的指图手法、大气的主持风格、得体的衣着装扮,都能让节目更加突出重点和亮点,成为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的一剂良性催化剂。图7为气象节目主持人出镜录制节目。
图7 气象节目主持人出镜录制节目
宁波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中已经收获了自己的一些成果,但是想要把天气预报节目做得更接地气,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汲取更多的经验。例如,需要更加注重节目内容结构的合理性,针对重大天气事件的特性,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思考和布局,提升节目的可视性;还需要对服务重点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寻找更加贴近受众的服务点,让受众从节目中真正得到想要的信息;在节目的表现形式方面,需要更好地融入时代特色,增强互动性;另外,在节目制作手段上,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更为广泛,尤其是虚拟植入技术的运用和AI技术的融合与尝试等等。
天气变化与人们的生活起居及各行各业紧密相关,而重大天气事件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更甚。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需要不断地创新,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精准诠释重大天气事件,使重大天气事件可能带来的灾害减轻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