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芬
(盘州市人民医院,贵州 盘州)
脑梗塞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发生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初期意识清醒,病情发展到中期时,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延髓性麻痹、四肢瘫、昏迷、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晚期可能并发脑疝并造成患者死亡[1]。该病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的临床致残率和病死率,且复发率高、无法自愈,预后不良,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胁[2]。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探究。
本研究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在本院接受的护理方法,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循证护理);样本相关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观测及心理疏导等措施。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在给予基础护理干预措施的同时,增加循证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协助患者接受CT检查,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在患者接受溶栓药物静脉滴注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关注静滴速度,确保溶栓药物在30min内滴注完成,并同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临床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有效处理和应对[4];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2h内,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并察看患者鼻腔、粘膜、呼吸道、泌尿道是否有出血情况,如果发现患者有出血状况,应马上停药,并告知医生进行应急处理[5];对使用甘露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护理人员应注意静滴速度,防止患者血压升高影响疗效;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室内环境的干预,调整室温度适宜,避免造成患者体温过高、过低[6]。
1.3.1 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SF-36生活质量测评量表[7],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打分评价,评分维度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及情感职能。
1.3.2 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住院时间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统计;护理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本院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进行满意度的打分评价,并根据评分统计结果,进行总满意度的组间对比。
1.3.3 治疗效果
疗效指标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按照效果显著、有效、无效三级[8],进行患者例数的分类分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护理前有了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各项SF-36评分指标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护理前的指标评分数据上升幅度更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评分对比(±s)
注:a 与治疗前相比,P<0.05
指标项目 时间 对照组(n=35) 观察组(n=35) P心理健康 治疗前 65.05±5.15 65.30±6.20 >0.05治疗后 75.32±5.05a 84.50±7.25a <0.05社会功能 治疗前 64.34±5.50 65.20±6.05 >0.05治疗后 75.85±6.50a 83.50±7.15a <0.05生理职能 治疗前 59.05±5.45 58.75±6.15 >0.05治疗后 72.50±6.85a 83.05±7.50a <0.05情感职能 治疗前 60.14±6.50 61.35±5.75 >0.05治疗后 73.45±6.35a 82.25±7.50a <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7.14% VS 77.41%)。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组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远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71.43%,25/3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以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疾病类型等,予以个体化针对性治疗方法为主要原则,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需要采取控制血压、血糖、降颅压、控制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紊乱等内科支持治疗措施。临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对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该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黄金抢救时间,通过及时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路、溶栓治疗和临床症状密切观察等循证干预措施,在保证患者治疗抢救及时有效的基础上,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本研究的相关数据,充分论证了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治疗时间,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