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21-07-06 08:23姚淑娟
广东蚕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稻田成虫越冬

姚淑娟 孙 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9)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Kuschel)是国家检疫性害虫,又名稻水象、稻象甲。稻水象甲原产于北美洲,1988年在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据报道,该虫入侵日本后,在1976—1986年间迅速传遍整个日本。1990年在我国台湾地区新竹、桃园、苗栗等县都出现了稻水象甲发生和为害现象。目前在我国湖北、四川、陕西、新疆、贵州、河南、云南、宁夏等地均有稻水象甲发生。

2007年黑龙江省首次在牡丹江市东宁市东宁镇发现稻水象甲成虫,几年之内就扩散到了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其他的水稻田。稻水象甲的主要寄主有水稻、稗及禾本科、莎草科杂草等。稻水象甲对水稻田危害极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绝产。水稻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达到了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三。稻水象甲已经对黑龙江南部地区水稻田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减少稻水象甲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掌握稻水象甲的危害特点,进行合理的防治是很有必要的。

1 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

稻水象甲发育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 个阶段。

卵:长径约0.8 mm,短径约0.2 mm,珍珠白色,圆柱形,稍向内弯曲,两端为圆形。

幼虫:稻水象甲幼虫共有 4 龄,老熟幼虫体长8 mm~10 mm,白色,在第2~7腹节的背面各具1对钩状突起,彼此相接,连线与背中线垂直[1]。

蛹:为白色,大小、形状近似成虫。

成虫:雌虫体长2.6 mm,体壁褐色,密被相互连接的灰绿色鳞片,前胸背板中央至鞘翅的基部有黑褐色鳞片组成的广口状的大斑(见图1-1)。头部稍下弯,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近于扁圆筒形。触角红褐色(见图1-2),第一节膨大为球形。索节由六个亚节组成,第一索节几乎为第二索节的1.2倍,呈倒卵形。胸部鞘翅端半部行间上有瘤突,侧缘平行,鞘翅宽度是前胸背板宽的1.5倍,肩斜。腿节棒型,无齿。中足胫节两侧各有细长的白毛(见图1-3),末端有一个钩状的突出和一个内侧突(见图1-4),这是稻水象甲种的主要特征;后足胫节近跗节端有一个前锐突和一个锐突,锐突长而尖,钩状不分叉(见图1-5)。雌虫腹部第一腹板和第二腹板中央凸起,第三和第四节腹板凹陷较深,第五腹板有较小凹陷(见图1-6)。

图1 稻水象甲雌虫部分形态

2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在黑龙江省南部水稻田每年发生一代,孤雌生殖,以成虫滞育越冬。越冬成虫一般4月中旬解除滞育后开始取食寄主以及周围的禾本科植物嫩叶和杂草,水稻插秧后开始陆续向水稻田移动扩散。因为温度、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有的地区越冬成虫在5月中旬以后才能解除滞育。大部分地区,5月初在靠近田埂和路边的水稻田就可看见越冬成虫活动。大部分地区,水田插秧即可见成虫。大部分越冬成虫在5月中下旬全部迁移到水田,在6月中旬就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内,卵期在7 d~10 d左右。经过调查发现,该虫卵期不集中,新一代成虫于7月上旬始见,7月下旬成虫达危害高峰期。新一代成虫生殖滞育,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迁往越冬场所,8月末至9月初,成虫进入越冬状态。解除滞育较晚的越冬成虫,整个生育期会推迟1个月左右。

越冬场所多半在稻茬、稻草堆、水渠、沟畔,以及田埂、路边、林带土壤表层或者5 cm左右的浅土层和落叶、枯草下。越冬场所具有背阴向阳的特点,而稻水象甲耐低温性较强,在-5 ℃下3个月后的生存率达半数以上,但干燥对其越冬不利[2-3]。稻水象甲具有群集性,在同一个越冬场所可发现数十条成虫。

3 稻水象甲危害特点

稻水象甲是半水生昆虫,以成虫及幼虫为害水稻,尤其以幼虫为害最重。成虫解除休眠后开始取食寄主以及附近的杂草,直至水稻插秧后开始陆续向水稻田扩散。稻水象甲在田间10点左右开始从水稻基部向上移动并取食叶片,到下午5点以后开始向水稻基部移动且栖息在水稻植株基部。稻水象甲成虫取食幼嫩水稻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肉,留下下表皮,被取食的叶片仅存透明的表皮,在叶表面留下白色长条斑痕。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幼虫密集在水稻根部,危害严重的田块水稻植株根部可找到数十头幼虫。低龄幼虫在稻根的内部蛀食,取食后稻根呈空筒状;高龄幼虫在稻根的外部咬食,根系被蛀食后变黑或腐烂,引起断根,被害植株易倒伏,黄瘦,分蘖数明显减少,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

4 稻水象甲传播途径

4.1 自然扩散

稻水象甲成虫的飞行能力不是很强,自主飞行能力较差,迁移活动主要靠气流运行,据资料记载,该虫可借气流1 次迁移1 km以上距离。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潜水,通过串灌、溪流、江河漂移扩散[4]。成虫可以长时间在水中活动,也可随水流进行迁移。

黑龙江南部水稻产区采用的灌溉方式是串灌,经过调查发现,上游水稻产区的稻水象甲虫口密度少于下游的虫口密度。

4.2 人为传播

4.2.1 秧苗携带成虫、卵、幼虫进行传播

插秧前应对水稻秧苗进行抽样调查,检查秧苗是否携带成虫;带回实验室解剖检查,观察是否携卵和幼虫。

4.2.2 人为携带传播

调查进入稻水象甲发生区的人员,进入和离开前检查其是否携带成虫,并且从发生区出来是否直接进入其他水稻田。基于黑龙江省南部地区水稻田集中种植,群众对稻水象甲了解不够深,所以人为携带传播的可能性较大。

4.2.3 道路及交通运输

靠近路边和田埂的水稻田,稻水象甲发生危害较其他稻区更严重。在稻水象甲疫区,调运水稻秧苗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使用前后,需遵照国家的检疫制度进行检疫。

5 建议防治

5.1 加强植物检疫

由于稻水象甲可通过稻种、稻草、秧苗等传播,所以在调运时,检疫部门应划定检疫区和保护区,禁止对疫区的水稻种子和秧苗进行串换以及调运,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进一步扩散。对疑似接触过检疫对象的包装物、运输工具、充填物等,在调出前都必须实施检疫,已经接触过检疫对象的必须进行销毁。对已知的稻水象甲发生区提前进行预测预报、普查和防控。

5.2 农业防治

选育抗虫品种,移栽健壮秧苗。棚栽水稻比露天种植的水稻虫情危害轻。应监测田间稻水象甲发生情况,适时排灌,减少稻水象甲化蛹量,控制虫量;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虫口密度。收割水稻时,将稻草、稻茬、田边杂草等及时清除或烧毁,使稻水象甲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秋翻和春翻等农事活动也可以减少越冬代幼虫。

5.3 田间防治

催芽后播种前,每5 kg种子拌35%丁硫克百威30 g和10%吡虫啉30 g,拌匀后闷30 min再播种。

在越冬代成虫产卵前施药2 次后,水稻分蘖后在稻水象甲产卵孵化期适当晒田并保持浅水层,可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危害[7]。

越冬成虫是稻水象甲发生危害和扩散的主要来源,当越冬成虫复苏并转移到田间时为最佳防治时期,建议用10%醚菊酯悬浮剂,有效成分用药量为150 g/hm2,或28%高渗稻乐丰乳油750 mL/hm2,兑水1 500 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5%锐劲特悬浮液40 mL/hm2(有效成分1.5 g~2 g)、48%乐斯本乳油75 mL/hm2。5%锐劲特悬浮液、48%乐斯本乳油兑水50 mL/hm2可兼治水稻负泥虫。

防治幼虫在插秧后30 d左右,田间出现90%的1~2龄幼虫,并且幼虫均匀分布在上层根系上,此时是防治幼虫的关键时期,可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 kg/hm2和5%杀虫双颗粒剂15 kg/hm2均匀撒施。

5.4 物理和生物防治

稻水象甲的捕食性天敌有鸟类、鱼类、蜘蛛、步甲等。赵旭等(2012)研究报道水稻田放鸭对稻水象甲成虫防治效果达90.56%[8]。针对稻水象甲成虫趋光性的特点,可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稻水象甲发生田安装黑光灯,夜间开灯,可诱杀携卵的成虫。绿僵菌和白僵菌是目前比较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陈祝安等(2000)研究结果表明,在稻水象甲怀卵期间,施用绿僵菌能使防治效果提高到92.5%[9];徐进等(2013)研究球孢白僵菌,平均校正死亡率达到96.55%[10]。

猜你喜欢
水稻田成虫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家乡的白鹭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鱼类越冬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蛭越冬技术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水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要点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