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融合的案例研究
——基于十一个信息化教学课例的分析

2021-07-05 15:09慧,袁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例教学活动幼儿园

钱 慧,袁 慧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各国都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推动教育现代化。全美幼教协会作为学前教育的权威机构,早在1996 年发布的立场报告《技术与3-8岁儿童》中对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学前教育给出了理论指导,并在2012 年做了进一步修订。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在2004 年11 月12日,教育部首次公布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专家组历经3 年潜心研究而成的《中国幼儿信息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幼儿信息化教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1]。并且我国为引领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2018 年教育部拟定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助力学前教育信息化。

因此,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响应时代的号召。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物化技术让幼儿直接感知操作、虚拟实验,这不仅可以直接提升教学活动效果,而且可以丰富幼儿的认知,扩大幼儿的直接经验。幼儿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原生居民,相对于成人来说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与信息技术衔接的优势,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推动幼儿与信息化时代接轨,促进未来的信息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融合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那么,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融合的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非参与性观察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十一个信息化教学课例均来自于2020 年9 月29 日至30 日为期两天的“领航杯”南通市幼儿园组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笔者在现场通过非参与性观察对活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课例的基本信息详见表1。

表1 十一个课例的基本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通过现场观察和内容分析,笔者主要从信息技术的运用频次、多媒体元素以及软件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详见表2)。

表2 十一个课例中信息技术运用的情况

1.信息技术的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介质,辅助完成教学的一类技术[2]。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是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所使用的次数。对于信息技术次数的统计,本文将在教学过程中无明显间断的使用一种信息技术视为一次。总的来说,这十一个课例信息技使用频次较高,在6次及其以上的课例占91%。

2.多媒体元素的运用

多媒体元素主要包括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不同的多媒体元素有不同的信息传播功效。如表2 所示,在课例中,使用比例最高的是图形图像,占100%,其次是动画,占73%,随后是声音、视频,使用比例各占64%、46%,photoshop使用频率不高,占19%。媒体元素的使用较为综合,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呈现。

在课例“草原牧民”中,教师首先运用马奶节的视频展现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直接引入到活动的主题,并播放节奏鲜明、韵律整齐的《马蹄哒哒》的音频,引导幼儿感受蒙古族的热情、淳朴,激发幼儿运用舞蹈动作大胆表达音乐情绪,随后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观察图像和动画,自由表现,自主学习。在此活动中,教师综合运用图像、视频、音乐等媒体元素,营造了绘声绘色的教学情景,给予幼儿多感官体验。

3.教学活动中软件的运用

教师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软件来优化教学过程,不仅利用了专门且通用的教学软件,如:课堂、希沃授课助手、PPT 等,而且充分运用了通讯、幼儿编程等适宜幼儿的软件,如:小布编程、QQ、微信等。如表2 所示,PPT 和flash 使用率最高,各占72%,希沃授课助手紧跟其后,占55%,酷狗音乐使用比率占27%,微信小程序、AR 课堂助手等软件应用比率不高,各占18%,班级优化大师、小布编程等软件运用比率最低,各占9%。

在课例“谢谢,谢谢你”中,教师首先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创建班级进行个性化点名,引发幼儿进入活动情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希沃软件制作绘本电子书和微信触屏小游戏,让幼儿都能更直观感受并理解故事情节。最后教师利用录像技术录下幼儿对他人感谢的方式,并通过录屏投屏技术展现出来,对整个活动进行巩固提升,这体现了教师对软件的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集体教学活动有效融合的表现

笔者通过对十一个课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整合阶段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本研究的部分课例已经突破了整合阶段,达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的融合阶段,不仅注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强调自主探究和持续动态的评价反馈。

1.创设生动活泼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且使用便捷,部分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需要,创设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给予幼儿多感官的刺激,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积极性,推动活动的开展。

在课例《群猴斗妖》中,教师利用西游记主题曲与花果山的动画营造了紧张急迫的情景,激发幼儿斗妖的斗志。教师先使用视频播放器播放动画让幼儿直观感受花果山中妖怪的猖獗,引起幼儿共鸣,其后播放幼儿熟悉且喜欢的音乐引导幼儿学习除妖本领。幼儿在此情景的渲染下,情绪十分高涨且注意力集中,动作和情感随着音乐和动画的变化而推进,为“斗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语言活动《噼里啪啦掉下来》中,教师使用蒙层擦除技术且结合声音展现绘本人物掉落的过程,孩子们在此活动中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都在期待下一个掉落的人物会是谁。在这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劈里啪啦”的声音渲染下,绘本教学活动更多的是幼儿自己的主动感知发现,而非被动接受。

2.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3]。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不仅满足了幼儿的精神需要,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幼儿将自己的思考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而且能够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活动《小布的摘星之旅》,其主要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规划路线,感知前后左右的方位,并且编辑程序指令,摘取星星。编程在信息化时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其操作主体大部分是专业人士,近些年编程群体慢慢下放到小学中学阶段,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却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尝试编程。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认识简化的编程指令为自主编程打下基础,其次引导幼儿利用平板电脑尝试操作教师设计的通俗易懂的编程界面,设计最佳摘星路线并实施,最后与幼儿欣赏自己编程的机器人炫酷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

3.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互动模式

幼儿园常见的教学互动模式主要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这两种模式。但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带来了一种新的有效的互动模式——人机互动,具体来说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中介。这种互动方式不仅能扩大互动范围,而且能提高互动效率。

以语言领域的活动为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语言活动要求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幼儿想说和敢说的环境,并且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非信息化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幼儿人数限制,语言活动的互动范围和深度是较为有限的,那么结合具体情景运用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一只与众不同的狗》中,教师首先运用动画和图片,引导所有幼儿与绘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其次教师利用QQ 语音功能引导幼儿给狗狗发送鼓励的话,幼儿在此活动中对大胆的表现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师幼互动效率。

4.注重持续动态的反馈与评价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结果性评价仍占主要方面,虽然这种评价方式不可或缺,但存在单一性和静态化的不足。在这种评价方式的指引下,教师往往只是注重保存幼儿实际做出来的“作品”,不能很好的记录与保存每位幼儿的活动探究的过程。而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以操作、评价与反馈为循环,记录幼儿活动探究的全过程,引导幼儿推动问题的解决。

科学活动《趣味摄影》的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当小小摄影师,在欣赏、猜测、尝试中,发现近大远小的秘密并且感受摄影的乐趣。教师通过希沃白板交互式软件与希沃投屏功能,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拍摄结果进行记录和点评,并且引导幼儿根据阶段性的操作结果尝试新的拍照方式,幼儿在一次次的尝试操作之中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并且感受摄影的乐趣。

这种持续动态的评价方式是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全过程的、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活动课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分门别类的将其长时间保存,方便持续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并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幼儿的个人信息、相关作品、学习评价信息和活动记录等内容。

(三)信息技术与集体教学活动融合存在的问题

这十一个信息化教学课例代表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融合的较高水平,在访谈中教师提到课例的设计均是凝聚了各个幼儿园的教师团队的智慧,但部分课例也并非尽善尽美,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融合所存在的问题。

1.追求信息技术的重复低效使用,教学主次颠倒

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幼儿掌握过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而是对幼儿进行信息素养启蒙,引导幼儿感受科技的力量,为未来的信息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说只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但在某些教师的认知里面,在一节课中是否使用了“信息技术”决定着这节课的优秀与否,使用的越多越好,没有使用显然这节课是不好的,因而存在部分老师将各文字、图像、视频、各种技术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重复多次使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颠倒,重难点不突出,幼儿注意力被其他事物所转移[4]。

《身体演奏会》其目的是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不同的部位演奏。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音乐,随后幼儿小组合作利用身体演奏软件操作平板电脑设计图谱并演奏,教师通过投屏录屏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后又让幼儿跟着活动前录好的舞蹈视频学习,并与其他舞蹈老师微信连线学习新的动作,最后通过直播的方式展现出来。幼儿在活动后半部分明显注意力不集中,演奏动作也混乱。

在此案例的分析中,笔者认为既然在前期已经让幼儿设计了演奏动作,为何在后期又通过小组看一样的视频,集体看视频的方式学习全新的动作?并且在最终演奏时所有幼儿的动作一致,幼儿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此活动忽视了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特点,在某些教学环节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整个教学活动看起来先进,实际上是技术堆砌。

2.运用信息技术时机不恰当,适宜性缺失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上述的十一个教学活动虽然是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课例,但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时也应考虑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长度。笔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信息技术几乎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信息技术,注视电子屏幕,会危害幼儿的健康。这不仅直接影响幼儿视觉发展,造成视力下降,而且信息技术所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和电磁辐也会引起皮肤问题以及耳朵、鼻子和喉咙的干燥、堵塞等问题[5]5。除了对信息技术运用时间的把握不到位,有些活动还存在着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认识不足的现象。

在课例《会变的月亮》中,教师首先通过希沃Π 以及希沃传屏等技术带领幼儿“宇宙寻月”,直观感受月球的形状和颜色。其次通过IOS 系统进行“实验探索”,感受月亮不同时间的变化,并且引导幼儿利用ipad 对不同时期的月亮排序。随后运用软件认识不同月亮的名称并且进行“识名绘月”,最后运用MOON软件进行“时空穿梭”,认识过去的月亮。整个活动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求真求实,求“科学”。

刘晓东指出:“成人眼中的世界可以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世界,而儿童则不然。儿童看来,月亮会跟他走,因而月亮是有意识的,是活的……月亮上有吴刚,嫦娥,有桂树,有白兔……在我们成人看来显然‘不科学'……于是我们成人着急了,我们要他接受事实真相……告诉他月亮上是一块石头,又大又冷……我们为什么要以‘科学'的名义,不断地用冰冷的科学知识,来侵扰那个天经地义的本属于儿童自己的世界?这种科学是幼儿需要的科学吗?是符合幼儿认知的科学吗?”[6]并且研究发现,一些科学现象的模拟软件常常使孩子天然的探索、惊奇和好奇心减弱甚至消失。

3.过于注重信息技术,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固然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但是在学前阶段乃至任何学龄段,它都不能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实物感知和操作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作用和作为也不能被其取代,并且在学前阶段,能用实物操作的环节就不要用信息技术。但是在这十一个比赛课例中,部分教学活动存在表演化和程序化的现象,过于注重信息技术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

在课例《群猴斗妖》中,教师引导幼儿在ipad利用希沃白板授课软件拖动、划线功能等设计阵型图,此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巩固提升环节,旨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受信息高科技所该带来的学习快乐。但是在教师没有前期铺垫的情况下,幼儿操作十分迅速,并且在此过程中没有深入的体验以与思考,更没有推动新经验的获得。此环节中完全可以利用实物替代信息技术启发幼儿不同的思考,给予幼儿更大的选择空间。在课例《一只与众不同的狗》中,教师在活动后期引导幼儿利用平板电脑的绘画功能,对小狗进行装饰,其将美术教育渗透其中的目的为巩固提升教学活动。那么在此环节中,实物绘画也是完全可以取代电子绘画。实物绘画更能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感知,以及手的协调能力,更能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四、启示

(一)找准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定位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7]。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教学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是对幼儿园课程内容、形式的补充和丰富,它是幼儿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幼儿学习的工具。前文已经谈到了信息技术与集体教学融合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由此引申出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的更深一层寓意——重教学而非信息化。幼儿园集体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是人,不是物,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是作为工具而存在,而非“知识”。

积极的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融合关注的是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潜能,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融合不是要求教师盲目地追捧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喜新厌旧,或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公开课、比赛课的一种包装手段,而是站在生命发展的高度去审视各种信息技术、媒体与方法、新型教学工具与已有教学设施之间的选择,否则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助长功利化的风气[8]。

因此,如果教师的注重点由教学转向信息化,由人转向物,那么教学活动本身并没有变革,幼儿还是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幼儿在活动中既没有活动体验也更谈不上信息化体验,此类信息化教学活动就是典型的裹着糖衣的苦药。所以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本身,要敢于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不断反思,找准信息技术的定位,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把握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运用的适宜性

信息技术在集体教学中的运用要时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信息技使用的安全和健康问题,确保其使用的合理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做出判断:在这里什么是“年龄适宜性”,什么是“个体适宜性”,什么是“文化适宜性”[9]。

幼儿身体还处在发育不完全阶段,尤其是视力方面易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把控信息技术运用的时间,布置健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对幼儿身体发展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从幼儿的认知与学习特点来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思维具体形象和自我中心主义。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学习过程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感觉,第二是联想,第三是动作。这就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符合幼儿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体现简单趣味性原则,充分挖掘且利用开放的、合适幼儿发展的软件,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支持幼儿主动和个别化的学习。其次,教师也应考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教学中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支持同伴探究。

从个体适宜性来看,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既要考虑到共性也要兼顾个性。从文化适宜性来看,不同地区的幼儿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所受到的信息技术的熏陶程度和类型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兼顾幼儿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切勿一味追求“高大上”。

(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是集体教学的手段与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也并不是最有价值且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信息技术的短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不能给予幼儿真实情景下的真实经验和体验,毕竟模拟情景和真实情景还是有距离的[5]25。因此可以得知,信息技术可以缩短实物教具制作的时间,却不能取缔实物教具的制作;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去不能代替幼儿园的实物化的环境创设;可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却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信息技术和实物操作融合的教学方式的需求更高;对适宜且安全的教学环境的创设要求更高;对教师观察和引导幼儿探究的能力要求更高。如果一味的强调信息技术则会加深教学中的“自然缺失症”;一味的排斥信息技术则会限制幼儿和教师的成长,与时代发展相悖。

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关系。我们要立足于实际的教学,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立足于幼儿的发展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传统教学手段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优化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课例教学活动幼儿园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课例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