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恺乐,熊永兰,宫庆彬,韩文艳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
国家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而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现代化经济体系符合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质量和效益须优先发展,其着力点在实体经济上,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见,发展高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实现中国梦和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2]。
所谓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在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基础上,特指在先进技术、工艺和制造业领域,地理相邻的大量企业、机构通过相互合作与交流共生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和产业组织形态,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3]。纵览当今世界众多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而实现了经济上的突飞猛进。国际上典型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如美国硅谷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日本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美国环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法国里昂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德国巴伐利亚州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日本爱知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等,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优秀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从2020 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2020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逐渐加速,而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成渝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成渝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地域、区位、观念和发展条件等原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前学者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尚较少,仅有任艳等[4]提出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集群的布局构想。当前学者对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如贾根良等[5]通过对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的战略部署及其先驱性实践的历史性考察,揭示了其强烈的政府干预和产业政策属性;王福君等[6]分析了美国、日本和韩国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升级演化模式和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王德显等[7]研究了美国、德国等世界先进制造业第一方阵的运行机制,总结其先进发展经验;张迎红[8]通过对美德英三国工业战略的主要问题、总体目标和实施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三国工业战略的异同点以及趋势性特征;陈汉林等[9]定性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具体举措,研究其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王媛媛[10]分析了美国振兴制造业计划及其对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启示。
二是对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内涵与机理进行分析。如侯彦全[11]提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集群规模、集群创新、集群网络、集群开放、集群治理这5 个方面;刘振元[12]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生成机理和演化成长方向,并提出3条演化成长的路径;李金华[13]着眼于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实,从生产、研发、贸易、专利4 个层面深入研究;唐红祥等[2]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并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探索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结构和内容。
三是对先进制造业进行评价。如田泽等[14]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2012—2016 年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谭媛元[15]构建了我国制造业全球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2014 年全球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前35 的国家样本数据评价我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
3.1.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美国硅谷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政府与市场双向调节模式。硅谷是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在圣克拉拉县和圣胡安两城之间的,一条长48 km、宽16 km 的长条形地带上的斯坦福科研工业区,是美国电子和计算机工业中心,集中了全美96%的半导体公司[16],并且硅谷一直引领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硅谷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市场双向调节。在发展初期,硅谷很多产品的第一批用户都是军事部门,而且美国政府还对大学提供赞助,并通过订单方式多次向硅谷的高技术研究项目提供研发补贴[17];除给予企业优惠条件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创新,出台了包括《小企业投资公司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而加州政府较为宽松和容忍的法律环境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此外,硅谷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创新生态与专业配套服务的建立。依托于斯坦福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及诸多技工学校和专科院校形成的研发体系与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的产业体系,硅谷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转移转化链条,而且由于小企业是硅谷的主要构成者,其创新和管理机制十分灵活,彼此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互利共生关系,因此整个硅谷的创新生态非常具有活力。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猎头公司等的集聚也为硅谷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提供各种配套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保障。
(2)日本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的协议会为主导的政产学合作模式。九州位于日本的西南端,是日本的第三大岛,被称为日本的“10%经济”[18],包括福冈、大分、宫崎、佐贺、长崎、熊本以及鹿儿岛7 个县。九州半导体产业发展是以三菱电机公司在熊本县创办的半导体工厂为开端,随后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著名企业的入驻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著名半导体产业集群。九州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协议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002 年九州半导体创新协议会成立,主要负责半导体产业的政产学联系与合作的具体事务,包括促进政产学联络体系的形成,通过举办国际性全九州半导体技术论坛进行技术的收集和发布,以及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等。九州半导体创新协议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机构,其在九州的7 个县都设有公立支援、协调机构来促进当地半导体产业与政产学的合作,并由此构建了健全的政产学合作体系。
3.1.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美国环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英国伦敦生命科学产业集群的科学技术输出模式。生物医药集群的发展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集群,往往以科学研究机构为起点,如环波士顿地区医学医药领域一个最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其聚集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塔夫茨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等40 多所世界顶尖高校,还拥有全美著名的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优质临床医学资源,以及众多在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及化学等相关领域引领世界的优势学科群和实验室[19]。伦敦生物科技产业集群也是依托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两大世界著名高校及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而发展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仅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也成为生物医药企业诞生的前期孵化器,如Autolus 公司就是从伦敦大学学院剥离后成立的。环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资金的投入。2018 年《遗传工程、生物技术新闻》(Genet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News,GEN)[20]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情况、风投资金额、专利数量、实验室面积以及工作岗位量等对美国的生物制药集群进行了排名,其中波士顿生物医药集群位列第一,获得NIH 的24.57 亿美元资助、风险投资资金61.62 亿美元和拥有249 万m2实验室空间,均位列第一位。
(2)法国里昂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的理事会运作与成果转化模式。法国里昂生物科技园位于里昂市的格兰地区,是法国重要的生物科技集聚地之一,在诊断疫苗、创新医学疗法和传染病监控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里昂生物科技园的发展是以赛诺菲和梅里埃为代表的一系列领先生物科技公司的集聚为开端,但其后的兴起和壮大则是依靠理事会的出色运作。里昂生物技术理事会由园区企业、政府代表、公立医疗机构及研究机构组成,是园区的核心机构,这个带有协会性质的组织负责对产业项目进行技术审核及项目启动资金的申请,因此在协调资金和技术服务资源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理事会的管理,园区设立了系统的产业基金体系,庞大的资金体系也成为吸引企业和风投公司聚集的重要原因。在项目运作方式上,园区的产业项目均是由拥有技术或者专利的人或企业通过园区平台申请技术成果转化方式发起的,随后理事会发起项目资金申请,并依据政府资金的匹配对项目进行分配。
3.1.3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德国巴伐利亚州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驱动模式。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其仅历经50 年左右时间就从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成为德国科技最发达的州,并与伦敦、巴黎并称欧洲三大高科技基地。巴伐利亚州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机制的运行。一方面,众多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所在地都位于巴伐利亚州,如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和莱布尼茨协会等,这些科研机构使巴伐利亚州在科研领域拥有卓越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机构和平台的建立,使得要素得以在集群内部顺畅流动,进而促进集群的发展,如促进机构通过召集集群内企业共同申报政府资助的集群项目,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促进机构发挥的纽带作用使得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能够开展合作,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大力参与下建立了国际机电一体论坛,成为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领域国际性交流平台,促进了相关研究项目成果的转化,并为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生产提供了支持。
(2)日本爱知汽车制造产业集群的大企业主导的垂直分工模式。爱知县是日本最发达、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日本领先的制造业中心,而汽车产业是其支柱产业。爱知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以丰田集团的成立为开端,随后大量下游供应商聚集在其周围,进而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汽车制造产业体系。在以丰田为主导的垂直分工模式下,丰田集团除了自己生产少量的关键零部件以外,大部分的零部件都从供应商手中购买,并且根据零部件的层层供货关系,供货商被自然地分成6~7 个企业层,整个产业集群呈现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稳固的权利结构。这种方式使得产业集群内部能够对信息、技术和人才进行共享,有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尽管国际上各典型产业集群在发展模式上各具特色,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特点值得成渝借鉴:
(1)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手,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通常离不开其“有形之手”。如,德国2012 年创立“走向集群 (go-cluster)计划”,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13 年公布的研究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 4.0”战略的建议》(以下简称“工业4.0”)的目的是借助德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发挥,掀起新一轮制造技术的革命性创新与突破。日本在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上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出台了《特定产业集群激活法》《创新促进法》《振兴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规划》《知识集群创新事业》等,将产业集群规划与知识集群创新政策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2008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重返美国”的口号,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不断提升其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见表1)。由此可见,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推手的支持。
表1 美国主要先进制造业政策或措施
(2)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对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愈发明显。科技创新是先进技术创新的基础,拥有核心技术将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产业发展,因此,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必定拥有在全球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提供的数据(法国2016 年数据缺失),绘制2013—2017 年部分主要国家研发支出占GDP 的比重如图1 所示,科技强国每千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总数如图2 所示。从图1、图2 可以看出,无论是研发资金投入还是研发人力投入,我国与其他科技强国间都存在不小差距。
图1 部分主要国家研发支出占GDP 比重
图2 部分主要国家每千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
此外,专利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核心技术掌控水平。美国知识产权所有者协会(IPO)表示,丰田集团的专利数量连续多年居于汽车制造商的首位,较好地支撑了日本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建设[21]。《集成电路专利态势报告2018》显示,全球前十的集成电路专利申请企业中,美国企业占2家、日本企业占7 家,保障了两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引领优势[22]。可见,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以科技创新投入为基础,不断发展先进技术,进而占据技术制高点,形成制造业集群的优势力量。
(3)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发挥区域优势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根基,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要与地区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要素等相耦合。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等高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除此之外,集群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部协调有序的分工协作。又如,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禁止行业和大企业集团垄断,但还是鼓励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合作的产业链合作关系[23],加强集群内部的紧密联结。
(4)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产业链要与创新链协同才能保持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人才、金融等创新资源要素与良好创新氛围相融合,构筑良好的创新生态,促使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融合发展。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由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与高校构成的创新研发体系;二是由各类投资基金构成的金融服务体系;三是由领军企业带动形成的产业支撑体系。以美国硅谷为例,在创新研发体系方面,硅谷的发展有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支持其科研创新;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2018 年硅谷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占整个加州风险投资额度的79%,占全美的45%,其科技类风险投资交易数量超过了美国所有其他大都市地区的总和[24];在产业支持体系方面,硅谷有甲骨文、苹果、谷歌、英特尔、微软等众多“尖峰”企业引领制造业发展。
(5)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离不开服务业支撑,通过开展服务型制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推动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服务与制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如,德勤公司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5]发布的《2014 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航空和国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和医药设备领域来自于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7%、37%、19%和21%。又如,东京湾区在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其服务业的GDP 占比达到了80%以上,主要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金融、贸易、工程服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26]。
本研究通过对国际典型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视打造完善的政策体系、重视科技创新与先进技术研发、重视发挥区域优势与集群内部协作、重视构建成熟创新生态系统、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等特点。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是成渝地区具备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在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先进材料制造业等产业均有布局。二是成渝地区的产业成长性较好。2020 年,成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16.7%、14.8%、13.6%[27];重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17.4%、4.7%、16.8%和9.0%[28]。三是成渝地区企业实力较强。截至2020年年底,在成都落户的世界500 强企业已超过300家[29];2020 年成都市共有4 家企业进入全球独角兽企业500 强[30]。四是成渝地区产业集群化特征初显。重庆高新区西区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园、高端装备制造园、石墨烯新材料等专业园区;成都高新区以新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区四园”的格局。五是成渝地区创新资源较丰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教育资源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西部之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创新平台方面,四川省是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众多涉及装备制造产业的科研院所、生产制造规模以上企业;重庆市也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摩托车生产制造基地。尽管成渝地区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下简称“三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着科技研发投入低、产业协同意识和程度低、顶层设计与融合机制不健全、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力。科技研发投入高是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共性特征,而成渝本身科技研发投入并不强,尤其与三大城市群相比更是相差较大。2018 年成渝双城经济圈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1.8%,远低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8%、珠三角城市群的2.6%、京津冀城市群的3.3%[3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方面,成渝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3 件,比长三角城市群低12.3 件、比珠三角城市群低13.7 件、比京津冀城市群低12.4 件[32]。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核心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创造需要科技研发的不断投入,因此成渝双城经济圈在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孕育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
(2)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健全融合机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33]指出,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最终取决于其应对政策。成渝双城经济圈要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领先区域,需要在政策支持上做好顶层谋划。抓好国家赋予成渝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发展红利,做好政策体系设计,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并通过引导资金尤其是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鼓励跨国企业和国内顶尖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等措施,提升制造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当前尽管成渝两地在宏观层面签署了若干合作协议,但在顶层设计上缺乏对制造业的一体化布局,更缺乏可落地的政策支持,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产业融合机制、交通一体化发展等机制均不健全。成渝地区有一体化融合的历史基础,但内部协作紧密度还远远不够。成渝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机制融合。
(3)因地制宜遴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打造根植于地方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渝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根植于地域特色和发展基础,不能“一拥而上”,更不能“缘木求鱼”。综合考虑成渝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潜力、产业影响力与竞争力、产业集群化特征,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装备、核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十大产业集群,通过实施“补链成群、迈向高端”的产业战略,加强成渝地区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部署等环节的统筹衔接,形成产业链联动机制,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同时,围绕这些主导方向,支持建立若干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或者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专门开展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供给。
(4)加强产业协同,建设成渝高端制造产业创新走廊。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正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医药、化工、能源以及服务业集聚地,和以重庆为核心的汽车摩托车制造、物流运输基地,但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协同尚未实现,大都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各自为战,如成都和重庆均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为经济支柱产业,能够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但在产业协同上还缺乏有效布局。按照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理念,成渝需要相向发展,在双城之间建立产业轴带,促进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为目标,构建以领军企业为核心的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协同创新网络。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走廊内,要布局建设跨区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要加强创新网络内信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激励机制等机制建设,促进协同创新各利益主体实现跨领域、部门和地域的连接、交互与整合。
(5)培育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行业创新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力。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大多是从外地引进或国外引进,缺少资金雄厚、技术研发综合实力强的本土龙头企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大,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但缺乏像重庆太极实业(集团)、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亿元级龙头企业;医药单品超过10 亿元的重磅产品稀缺,缺少能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品种和大品牌。为此,应针对优势产业集群,筛选出一批发展效益好、发展前景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首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其次,增强企业品牌竞争力,鼓励并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扶持重点培育企业提高商标创造、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再次,引导、扶持重点培育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扩大产业标准话语权,巩固产业优势地位。
(6)促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以发展高端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一是引导企业由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形成全产业链条,由制造环节向前延伸,加强创意开发、工业设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制造环节向后延伸,加强检测、评估、营销、服务以及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搭建平台载体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围绕十大制造业集群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构建区域服务体系。三是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和创新模式,比如重点支持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10 种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
(7)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制造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支撑。重点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借助新网络、运用新模式,实施创新人才政策吸引集聚人才,将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制造业技能人才汇聚地,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新的人才红利;统筹实施高、中、低各层面人才计划,支持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企业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并结合企业需求,分产业、领域与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形成高、中、低专业化梯队的人才队伍;合理运用政策杠杆创建人才互动合作平台,消除区域分散的行政壁垒的不利影响,推动成渝经济圈“人才极”的形成,营造人才合作—产业提升—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