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刘青松*,张 华
(1.曹县县立医院 山东曹县274400;2.菏泽市立医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性面部疼痛,属于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剧烈,极度痛苦,病程迁延数月甚至数年,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服用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方法,但为保证手术治疗效果,需给予患者护理配合。医护患协作护理模式可保证护理的全面性、连续性,更有利于术后康复[2-3]。本研究对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医护患协作护理模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的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善;②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③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急、慢性感染患者;③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接受相关治疗而退出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29±5.24)岁;病程(2.54±0.23)周;病变部位:左侧22例、右侧20例、双侧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1.37±5.32)岁;病程(2.47±0.25)周;病变部位:左侧20例、右侧21例、双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待患者入院后给予病情介绍、生活指导、日常巡视、康复指导等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患协作护理模式。①成立医护协同小组:由责任医生、护士及心理咨询师等共同组成优质服务督导小组,对组员进行培训、考核,强化其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知识的了解。②建立合作模式:医护人员共同参考诊疗计划的制订,内容包括患者术后情况、并发症预防、用药指导等,医护共同查房,及时、定期向医生汇报患者病情变化。护理人员与医生共同进行医疗查房,向医生反馈护理、治疗效果。病例讨论中,护士和医生对患者的治疗、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进行评估和讨论,从而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治疗计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③加强医患合作:护士应专业、耐心地讲解积极参与护理的有益效果,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自我护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逐步摆脱对护理和自我护理的依赖。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循环护理的方法(教育指导实习和指导实习),使患者逐步了解护理计划,积极实施自我护理,提高自我管理质量。加强护士之间的合作。④与家属沟通:发放三叉神经痛康复知识信息卡,必要时组织培训,由医生统一进行讲解,强调家属支持对患者恢复的作用,由医护人员共同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原因及管理方法,嘱患者卧床休养,并采取抗感染和镇痛治疗措施,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冷敷或镇静剂。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或电视节目转移患者注意力,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提高患者的疼痛耐受力。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其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能量食物,避免便秘,应多食水果、蔬菜。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定患者的自护能力[5],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护技能、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4个方面,总分172分,自护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②采用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6],包含坚韧、自强、乐观3个方面,每项0~4分,心理韧性水平与评分呈正相关。③采用McGill疼痛问卷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7],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0分)、疼痛分级指数(PRI,0~3分)、目前疼痛程度(PPI,0~5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④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对患者进行评分,共7个指标,每个指标0~3分,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2.1 两组ESCA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ESC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CD-RI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PSQI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PSQI评分比较(分,
三叉神经痛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烧灼样、刀割样剧烈性疼痛,洗脸、讲话、刷牙甚至行走都会导致疼痛发作,通常持续几秒或几分钟。目前,“微血管减压”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治疗方法,该方法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压迫并保留三叉神经的感觉传导,而不会引起面部感觉丧失[9]。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患者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科学,护理人员应能够确定健康问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措施并评估治疗结果。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基础,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0]。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有效地减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长期抑郁、焦虑,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已成为临床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ESCA、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SQI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随着医学研究力度的加强及临床护理经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新型护理模式逐渐运用到护理服务中。医护患护理模式主要是将患者与医患人员融合到一起,以护理人员为纽带,形成一个整体的护理圈,使患者与医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医患合作模式是将患者群体融入整个医疗系统,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加强医护之间、护患之间以及护士与护士群体之间的合作,该模式不再强调医疗机构的领导作用,而是更加注重医患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采用多种工作方式,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制定诊疗方案,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其主要手段是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可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不足,不仅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同时让医生与患者直接沟通,通过现有人力资源充分调动患者积极性,可以促进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自我管理,重视患者及家属在护理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直接地了解到患者病情,医护人员及时监督和解答,也避免了患者由于治疗周期太长产生的懈怠情绪,增强患者自我觉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在与医护人员沟通过程中,患者也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流程基本了解,提高患者对疾病预防、护理的参与度,通过人员的指导,深化其对疾病的认知,掌握简单自我护理技能。
综上所述,对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医护患协作护理模式后,可显著提升自护能力和心理韧性,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睡眠,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