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变化与人体健康

2021-07-05 10:23霍寿喜
养生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过敏症冷锋寒潮

◎霍寿喜

众所周知,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而大自然的气象条件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绝对的“恒定气象”是不存在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的某些变化,常常能直接导致人体不适,诱发各种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气象变化”与过敏

气象条件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的缓慢变化;另一种是非周期性的剧烈变化。人体对这两种变化均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全适应,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人体不舒适,现代医学把这种病症称之为“气象过敏症”,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晕眩,恶心,失眠,多汗,心跳加快以及血压升高等等。

为何会出现过敏症状?美国病理学教授彼得森博士认为,在气候呈周期性的缓慢变化过程中,人体出现的气象过敏症是由于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变化(主要是季节变化)导致人体细胞摄氧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内专家对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变化引发的气象过敏症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他们认为,当天气变化时,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刺激感受器官和分泌器官,从而适当调节内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这一过程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天气变化剧烈,人体所需要的适应时间不能满足,则会导致气象过敏症的发生。

比如秋季是两种气象条件变化都很显著的季节。一方面,和夏季相比,秋天气温和湿度有所降低,气压则有所升高,这就势必影响人体细胞的摄氧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抑郁、失眠、头痛等气象过敏症状就是生理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反应(这类过敏症较难预防,但症状一般较轻);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天气系统比较活跃的季节,冷暖空气时常交替入侵,气象要素变化比较剧烈和频繁,最易引发较为严重的气象过敏症,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

“气象变化”与感冒

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证实,感冒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值关系最大。例如,感冒发生的几率与一天中的平均气温有关系,但与一天中气温的日较差(即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关系更大。临床实践也表明,每每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人体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1994 年冬季,凡锋面通过的当日或后一日,北京地区都连续出现了感冒发病的高峰日。

“气象变化”当然包括四季的气候变化,这是一种大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实际上影响着感冒发病的总体分布,也与感冒的类型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感冒主要是由于六淫之首的“风邪”所引发,但又认为,在不同的季节,“风邪”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春季为“温”,夏季为“暑湿”,秋季为“燥”,冬季为“寒”。正因为如此,人患感冒的症状就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气象变化”与慢性病发作

深秋或初春时节,北方寒流同南方的暖湿空气展开了“拉锯战”,天气便阴晴无常,忽冷忽热,常常是热几天冷几天。即使是某一个晴日,也是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早晚和夜间气温较低,尤其是凌晨4~5 点,气温降至最低值,比中午时分要低10℃以上,所谓的“罗衾不耐五更寒”。温度的变化幅度过大,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常常会诱发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症。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温、热、凉、寒的变化,改变着人体腑脏、经络、气血等方面的功能。一些慢性病患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每逢初春季节,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体内某些变化也相对剧烈,如血液中酸度增加,静脉中高浓度胆固醇和糖的流动加快,特别是保持人体恒温的下丘脑的“工作强度”必须加大,而体内各控制系统对初春或深秋多变气候的应变能力,至少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真正调节配合好。这样,正常人也会感到不适,而有慢性病的人则容易发病,精神病、肺心病、气管炎、胆石症等病都有发作和加重的可能。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天气变化(尤其是冷锋过境)较为敏感,因为这些患者关节周围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较差,天气突变时,关节组织功能紊乱,毛细血管出现血淤和血流不均现象,从而导致疼痛和组织浮肿。据统计,约有75%的关节炎患者,在冷锋活动频繁的冬季,病情最易恶化,往往在冷锋过境前12小时疼痛开始加强,冷锋通过时疼痛最甚,冷锋通过后疼痛逐渐减轻。支气管哮喘在冷锋过境的当日发病率最高。因为哮喘症多半都是由感冒或鼻炎诱发的,而感冒或鼻炎与冷锋活动有直接关系。

“气象变化”与心血管病

寒潮,作为一种以降温为主要特征的“气象变化”,对心血管病患者影响最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发布的《天气和健康》就曾指出,每当寒潮来临,在气温由高变低、风力由小变大的转换期内,心脏疾病发作频繁,危重病人常常在凄风苦雨中与世长辞。我国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也发现,约77%的心肌梗死患者和54%的冠心病患者在寒潮天气下病情加重。每次寒潮过境后,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血管突然收缩,动脉平均压力升高,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心肌缺氧现象自然就要加重,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便明显升高。

德国《医学世界》曾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进行的一次回顾性调查,结果是,每年的4月份和11 月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最高。我国的调查也表明,11 月份是急性心机梗死发作的高峰期之一。事实上,11 月份也是我国冷空气最活跃的月份之一,通过统计气象资料发现,11 月份内平均变温(即气温的变化幅度)可达7℃至10℃,为一年中最高的月份之一,这当然与寒潮有关。国内医疗气象专家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变温”是诱发心血管病最重要的气象指标,“变温”大,说明天气不稳定,对冬季而言,就是冷空气(包括寒潮)活动频繁,心血管病自然就容易发作和加重。而在隆冬季节(1月份),气温虽然较低,但“变温”较小,天气相对较稳定,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并不高。这当然也因为,在隆冬季节,血管已经历了多次寒潮天气下的“抗寒锻炼”,动脉压力比较稳定,心肌对氧气的需求也变得“习以为常”,心脏和血管自然也能正常工作。

猜你喜欢
过敏症冷锋寒潮
你,山川,我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1961—2016年东北地区冬季寒潮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
盼 归
哈尔滨地区冷锋分析研究
科学家阐明过敏症病因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年9月4日—5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6年春节期间罕见降雨过程分析
作秀过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