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
齐齐哈尔市传染病防治院肝病四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第一大传染性疾病, 近年来乙型肝炎防控力度逐渐提升,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患者群体数量仍较为庞大,防治形势严峻。 乙型肝炎对患者肝脏损害较大,随病程进展可导致肝硬化形成,而肝硬化不仅影响了肝功能, 而且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功能异常,其中糖耐量异常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糖尿病,因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风险较高,需积极控制与治疗,并提升患者的护理水平,促进其预后改善[1]。 优质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新模式,在慢性病护理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2]。 为进一步探明优质护理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该次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该院收治的9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优质护理干预实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90 例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46 例)和对照组(44 例)。优质护理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48~74岁,平均(61.08±13.02)岁;乙型肝炎病程5~15 年,平均(10.07±4.89)年;肝硬化病程2~4 年,平均(3.04±1.02)年;糖尿病病程1~3 年,平均(2.04±0.92)年。 对照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48~74 岁,平均(61.08±13.02)岁,乙型肝炎病程5~15 年,平均(10.07±4.89)年;肝硬化病程2~4 年,平均(3.04±1.02)年;糖尿病病程1~3 年,平均(2.04±0.92)年。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糖尿病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非乙肝引起的肝硬化者;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疾病继发糖尿病者;合并酮症酸中毒者;心肺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孕产妇或哺乳期妇女;认知功能异常者等。
对照组患者按照乙型肝炎肝硬化控制要求, 按时用药,密切监测患者黄疸、腹水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监测降糖药物使用后,是否出现低血糖反应,并实施糖尿病并发症监测与控制等常规护理,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密切监测肝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等。 优质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干预,如下。
1.3.1 全面评估与规划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应深入分析患者病史,总结患者基础资料及临床资料, 与主治医师沟通交流分析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综合各方面信息,全面评估患者当前病情,同时明确列出患者存在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并咨询医师讨论确定干预措施, 进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优质护理方案。 此外,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日常习惯、个性特征等信息,根据其治疗与护理要求,进一步调整护理方案。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时调整干预措施,使之符合患者的具体需求。
1.3.2 用药及指标监测 患者治疗期间按医嘱按时给药,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症状,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并尽快通知医师检查评估,避免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患者用药后可引起肝功能指标及其他指标波动,可导致肝损伤加重、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应迅速通知医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磺胺类利尿剂的应用率较高, 但是其与二甲双胍等药物联用可引发低血糖、低血钾等情况不良反应,应注意避免联合用药,用药后密切监测,并调整好用药间隔。严格实施血糖控制措施,做好每日血糖监测,观察用药后患者血糖变化,并绘制血糖变化曲线,便于评估降糖效果,同时注意监测低血糖反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临床医师。
1.3.3 心理干预受病情影响, 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对于临床治疗措施的实施较为不利,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效果。 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引导患者充分倾诉内心的痛苦,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组织安排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倾诉,缓解心理压力,同时相互鼓励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1.3.4 营养干预为减轻肝脏负担,患者需清淡饮食,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长期坚持低盐低脂膳食。 同时应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 帮助患者设计一日3 餐或多餐食谱,明确规定碳水化合物、肉类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推荐水煮、清蒸等首选烹饪方式,在控制热量的前提下,保证营养供给。 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便于稳定控制血糖。 此外,指导家属督促患者戒烟禁酒,避免进一步加重肝损伤,加大血糖控制难度。
1.3.5 出院前指导出院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给予一对一的健康宣教指导,向患者讲解乙型肝炎、肝硬化及糖尿病相关发病机制及防控知识。 同时,结合患者病情说明出院后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完善各项信息,根据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每月随访1~2 次,随访中评估患者病情,及时给予就诊或转诊建议, 并将随访信息及时录入健康档案。 通过打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提醒患者及时来院复查。
1.4.1 肝功能监测 统计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情况变化,对比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指标差异。
1.4.2 血糖监测 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各指标差异。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优质护理组患者干预3 个月后ALT、AST、TB、DB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监测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监测对比(±s)
组别优质护理组(n=46)对照组(n=44)t 值P 值ALT(U/L)AST(U/L)TB(μmol/L)DB(μmol/L)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79.02±12.03 80.57±11.48 0.625 0.534 48.05±7.02 49.57±10.57 0.807 0.422 70.25±8.67 71.47±9.57 0.634 0.528 38.67±5.67 40.28±7.65 1.138 0.258 35.67±7.14 36.05±6.57 0.262 0.794 28.14±5.14 28.03±4.67 0.106 0.916 16.38±5.57 16.57±4.57 0.177 0.860 10.02±2.14 10.57±1.97 1.267 0.209
优质护理组患者干预3 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优质护理组(n=46)对照组(n=44)t 值P 值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干预后8.92±1.24 8.75±1.46 0.596 0.553 4.67±0.89 5.91±1.17 5.674<0.001餐后2 h 血糖(mmol/L)干预前干预后12.72±2.27 12.85±1.67 0.308 0.759 7.62±2.12 8.84±1.68 3.017<0.001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干预后8.73±1.52 8.67±1.43 0.193 0.848 6.04±1.56 7.15±1.96 2.979<0.001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病, 其病因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感染后难以治愈,肝脏损害逐渐加重,最终引发肝硬化等严重肝功能损害。 肝硬化属于一种不可逆的进行性肝病,具有弥散性、反复性的特征[2]。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病后, 患者肝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直至完全丧失功能,同时也可累及周围组织及全身,相关文献研究发现[4-5],约50%以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 若不及时控制与治疗,可发展为糖尿病。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进一步加重了病情,需积极治疗,同时进一步提升护理要求,需积极优化改进临床护理措施[6]。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 对护理措施进行了优化和完善, 提升了护理服务有效性和舒适性,可有效应对复杂疾病患者的多样化护理需求,护理效果较好[7-8]。 目前,优质护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在慢性病护理中, 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相关文献报道显示[9-10],优质护理干预有效提升了患者肝功能改善效果, 患者ALT 和AST 指标降幅可进一步提升6%~28%, 而TB、DB 等指标也可进一步降低10%~30%。 该次研究也发现, 优质护理组干预3 个月后ALT(38.05±7.02)U/L、AST(28.67±5.67)U/L、TB(20.14±5.14)μmol/L、DB(6.02±2.14)μmol/L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82.57±10.57) U/L、(72.28±7.65 )U/L、(38.03±4.67)μmol/L、(17.57±1.97)μmol/L,可知优质护理有效提升了患者肝功能康复效果, 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当前,优质护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空腹血糖可进一步降低0.5~3.0 mmol/L,而餐后2h 血糖也可进一步降低1.0~4.0 mmol/L,糖耐量受损改善效果显著, 此外长期实施有助于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1-12]。 该次研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组干预3 个月后空腹血糖(4.67±0.89)mmol/L、餐后2 h 血糖(7.62±2.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04±1.56)%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8.91±1.17)mmol/L、(12.84±1.68)mmol/L、(8.15±1.96)%,提示优质护理可提升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 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积极实施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可促进其肝功能改善,并提升血糖控制效果,临床应用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