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给排水系统是市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政人口的不断增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不仅承担着处理生活及生产污水的基本职责,还需要承担市政防洪泄洪任务,保证人民安全。文章着重介绍了市政给水管线的地基处理和多种施工方式,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市政工程;给水管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市政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给排水工程是市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市政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发展阶段,有关的市政建设也在逐步走向市场化,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正在渗透到我国的建设之中,这将会对我们的管理经验产生很大的影响。该工作模式不但可以规范市政结构,而且对我国的市政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排水管道是目前我国市政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因此,要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中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提高,必须加强地基处理和施工的完善,从而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基础处理分析
1.1基础处理的稳定性因素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不同的市政给排水管道,在进行地基处理时,要考虑到地质和环境的影响,比如对地基进行抗剪强度分析,确定有没有不稳定的地方,如果有必要,就必须采取其他措施,确保给排水管道的施工绝对的稳定性。
1.2基础处理的不均匀沉降因素
一些区域的地质条件是不均匀的,这会对市政给排水管道的施工造成直接的影响,比如管道的不均匀沉降会对管道产生压力,长期下去会导致管道荷载超标,管道变形,最终导致管道自然破坏、接头脱离或管道直接断裂,严重影响给排水管道的可使用寿命年限。
1.3基础处理的水渗透过度因素
地基处理水的渗透性属于典型的地基处理的客观因素,比如自然地震、气候等等。同时,长期的车辆运输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也会使管线的承压载荷增大,从而对管线产生损坏。在地下给排水管道中,金属材料是最常用的材料,但是在长时间的水渗透下,管线的表面会受到腐蚀,从而影响到管道的整体使用寿命和耐久性,从而破坏整个给水系统的运行。
1.4基础处理的地面建筑物压力因素
在市政给水工程的地基处理中,自然也会受到地面建筑的压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地基承载能力有限,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地基的承受能力、建筑工程規模、建筑结构的自重程度等因素,对地基的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要时刻调整地基的压力,使地基本身的承载力和建筑物的压力达到平衡,从而使地基能够满足地面结构的压力,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市政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方法简析
市政给水管线的施工方法有很多,可以针对不同地段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正确的处理方式,达到市政给水管线的施工需要,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施工方法。
2.1沉管操作方法
针对一些软粘土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在管线建设时,应与沉管施工相结合,有效地考虑了管外壁与淤泥间的摩擦应力,并有效地求出了桩的实际承载量,从而得到了具体的桩数,从而有利于整个输水管系统的完善。在施工时,必须围绕涵管桩的直径进行计算,通常直径不超过1.2米,布置形式最好是从地基的中心向外逐步扩展,这样才能确保管线的横向布置和外部的衔接。同时,要想减少管线的重量,防止管线过度下沉,必须采取增设涵管的方法,以确保管线仅限于持力层或淤泥层,并对管线进行密封,防止渗漏。
2.2振冲操作方法
振冲操作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基础的坚固程度和紧实性,其主要方法是利用振动施工中的水,根据不同的施工重点,来优化基础的环境。当然,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粉质土壤或沙土环境下,可以采用振冲密实方法,通过水压和振动作用,来改变基础砂土的基本粒度分布,从而解决砂土中可能出现的裂缝,从而提高基础的抗液化能力和承载力。当基础周围的排水状况不佳,地质条件趋向于饱和或人为的充填时,应采取振动置换法,即先改变基础材料,再以全新的砂石材料取代原来的黄土,使其具备复杂的结构功能。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夯实作业的方式,对地下给排水管道和基础的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重锤法和强夯法进行重压加固,从而保证了输水管线的施工质量。
2.3筑坝挖掘法
在有大量积水的地区进行施工,因其自然条件,也会产生淤泥堆积,开挖时难以形成沟槽,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可以采用筑坝开挖法进行穿越。它的主要施工技术有:筑坝导流,此项工程多用于跨越水塘,在施工时,主要在管道中部线的两边进行,施工时要注意坝体结构与管沟之间的间距,以保证坝体的稳定,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将淤泥清理干净,将淤泥排到合适的地方,再将淤泥压平。接下来是开挖管沟,施工中主要使用履带式挖掘机,挖掘时要尽量远离管道,这样可以减少沟槽之间的承压。最后就是管件的装配,通常来说,使用的是吊管机,在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施工规程,确保安装的质量。最后一步是回填,由中间往两边回填,完成后要注意地形的合理恢复。
3.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基础处理与施工案例分析
3.1工程及地质概况
某区域内有一条输水管线工程,桩段全长1350米,由于桩段位于人口稠密的区域,因此,工程开挖、回填、支挡工程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工程现场多,大量地上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为给排水管道基础处理与综合施工带来一定难度。从地质情况来看,这是一片软土地质区,主要是粉质粘土,整体渗透性能差,结构松散,成分混杂,可压缩性极高,但承载能力差,整体来看,并不适合做高温地基。
3.2给排水管道基础处理与计算
首先,计算该地区的输油管线基础处理资料,此工程采用的是深埋混凝土桩法,其地基土已构成了复合地基,能够满足上覆土的基本要求,且不会对地基的沉降产生太大的影响,其承载能力约为40 KPa。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出单桩承载力约为130 KN,而混合桩承载力约为150 KPa。综上所述,这种方法在处理本地软弱地基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确保在短时间内、低影响的条件下进行工程。而在土体加固后,其严重程度仍维持不变,施工后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和利用原土,使复合基础的工作性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3.3给排水管道地基处理
鉴于本工程具有软土性质,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给排水系统的沉陷,因此,首先对输水管线和雨水管线进行了深度测量,得出的最小值为1.0 m,最大值为2.8 m。鉴于各管线都位于复合地基的上部,其承载力足以防止管线过多的沉降,并根据软土地基含水率较高的特点,在软土地基上设置排水系统,并在雨水管道中铺上100 mm厚的碎石垫层,并在雨水管道和给水管线上设置120度的水泥管基础,与橡胶圈弹性界面相连接,再铺上150 mm厚的砂垫层。
3.4给排水压力管道的处理
在给水压力管线的处理中,为了增强输水管线的变形,在软土地区应用了挠性管界面。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给排水系统总是处于比较稳定的静态工作状态,因此可以采用软管接头来解决管道的问题,并将碎石和细沙与软沙结合起来,也就是制造排水面和防水层。
结束语
根据市政给排水管线的地基处理与施工,要根据实际地质、地形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给排水管道的使用耐久年限,也保护管道基础处理与施工成果不被轻易破坏。
参考文献
[1]耿浩.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基础处理与施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7, 000(005):1186.
[2]杨国文.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基础处理与施工[J].中国建设信息, 2011.
[3]王磊雨.刍议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