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经济体制变迁

2021-07-03 02:47:43杨蕊宁
装备维修技术 2021年52期
关键词:变化特征经济体制哈尔滨市

摘  要: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它还具有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首个解放的大城市的独特地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该城市自1949年至1957年,城市工业经济达到显著性的发展。在1958-1978年期间,因为国家政策制定的原因,其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主要是缩减自身工业经济规模,并且经济体制建设脱离实际。在1978年之后,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哈尔滨市经济体制更加具有城市化特色,对于城市的经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关键词:哈尔滨市;经济体制;变化特征

前言

在社会不断发展当中,城市化被视作社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广受关注。在进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经济体制的变化对其会造成较为显著的影响[1]。哈尔滨具有较为久远的发展历程,经历过较多的社会体制变迁。该城市于1946年得到解放,是在全中国被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由此便开始了具备城市特点的探索之路,其中便包括恢复发展城市经济,其所做的努力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其加入到中国经济建设的浪潮后,发展迅速。发展过程当中的经济制度和体制变化,在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一、1949-1957年哈尔滨市经济体制变迁及特征

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到恢复时期。哈尔滨市也开始由消费城市向工业生产城市转变,较多的纺织厂、糖厂等轻型工业进入到该城市,哈尔滨市的经济形式呈现以国有经济作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1950-1952年之间,党中央发布“巩固国防、发展经济”的经济建设政策,哈尔滨市也随即提出“面向北满农林矿”和“积极恢复、稳步发展”的方针,哈尔滨市逐渐呈现出国企发展为主,私企发展为辅的经济发展形势,工业经济获得较好的发展[2]。

在1953-1957年之间,国家出台“一五”计划,哈尔滨市在进行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建设当中进一步加强力度,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工业城市,经济体制也逐渐转变为国有体制,并实现了由商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变,各项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趋势向好。哈尔滨市也因此发展为特大型城市,哈尔滨市因国家对于该城市投入的持续增加而使得以重工业为主导,机电工业为骨干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

在這整个时期,哈尔滨的经济体制变化是多方位的,在社会形态的变化当中,由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经济体制也转变为计划经济下国有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城市产业转变为工业以及机电产业。在该期间,哈尔滨市的城市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当前阶段的城市产业发展不均衡,其经济体制的制定也主要是以发展城市重工业以及重工业周边产业为主,在进行经济体制的制定当中主要是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规划服务,自身经济体制制定的自主性较差。

二、1958-1978年哈尔尔滨市经济体制变迁及特征

1958年6月,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的路线方针,哈尔滨市对经济体制建设进行大破大立,其中也出现过逐渐脱离现实的情况,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958-1962年间,伴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哈尔滨市贯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经济建设体制,受“大跃进”思想影响,制定了城市发展五年计划。在1959年进一步提出“控制发展,适当分散”的方针,城市内的新工业项目建设进入停滞状态。在1960年,哈尔滨市响应国家计划会议精神,进行城市机构精简,城市经济体制出现混乱。在该经济发展期间,由于其经济计划受到“大跃进”和“左”倾主义思想的影响,在经济建设推进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大指标、高速度目标,各个行业均出现不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出现了与实际相悖,与客观规律背离的社会经济体制。

在两年经济恢复时期,哈尔滨市被编制隶属于地方经济建设计划,为贯彻党和国务院方针,进一步进行机构精简以及工业压缩,城市重工业发展出现停滞。在1963年9月之后,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哈尔滨市在1963-1965年之间城市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并且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不同产业的经济效益逐渐提升,城市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在该期间,哈尔滨市使用“农、轻、重”和解决“吃、穿、用”的次序进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得到缓解。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干扰以及破坏。在该发展期间,哈尔滨市的城市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因此其多项的经济制度的制定也是在国家政策性文件的指导之下进行制定的。哈尔滨市的经济体制出现较大的波动,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发展-停滞的状态,并且相关政策的制定对于该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推进作用,反而限制了该城市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该阶段,城市经济体制的制定受到国家政策稳定性的影响,其体制的建设并不稳定,因此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较弱。

三、1979年至今哈尔滨市经济体制变迁及特征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计划经济也逐渐转向为市场经济体制。在今后的各个时期当中,哈尔滨市的经济体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政策的逐步开展而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伴随改革开放,哈尔滨市进行了由计划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在1978年,制定“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建设城市经济,1980年继而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经济建设策略,又在1990年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经济建设规划。哈尔滨市的经济体制,也因为上述方针的提出逐渐过渡为由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经济转化为发展周边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后,哈尔滨的企业自身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哈尔滨市对于其自身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和重组,优化升级了该城市的产业结构,走在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在该发展阶段当中,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的整体经济的发展。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并且成长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城市的经济体制由之前的重工业发展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

在该发展进程中,哈尔滨市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转变为自由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哈尔滨市经济建设的优化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哈尔滨市在进行自身城市经济发展体制的建设当中,呈现出了更高的自由度,将经济体制建设与当地的实际情形以及外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更加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征。这也促进了哈尔滨市成功走进了市场经济体制,并实现了自身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语

哈尔滨城市经济体制的发展就是中国国家经济发展的缩影,其自身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在变化过程中的成果与教训,体现了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法律政策、文化教育等协同努力,全面发展的结果。该城市由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自身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削弱了自身工业经济以及整体的经济水平,在之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找到了自身城市发展的道路,制定出更加符合城市特征的经济体制,实现了城市经济的复苏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祥俊.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理论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哈尔滨市志·总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杨蕊宁(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研究。

猜你喜欢
变化特征经济体制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中小学校长(2021年1期)2021-03-01 01:30:50
务川县气候变化特征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及旅游发展对策
中国市场(2017年2期)2017-02-28 20:12:05
桉树人工林胸径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25:57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调查研究综述
智富时代(2015年9期)2016-01-14 05:58:52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10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