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
《1921》昨天正式上映,该片因选用大量“小鲜肉”青年演员,在宣发之初便引起广泛关注。《1921》的导演,是当年开创群像式叙事先河的《建国大业》导演黄建新,这使得对该片的相关讨论,无法绕开对主旋律影视剧的追溯和回望。
1987年,当“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这一“主旋律”的基本理念,以及“表现党和军队光荣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的基本范畴被明确提出和标定之后,《巍巍昆仑》《彭大将军》这两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登场,正式拉开“主旋律”的历史帷幕。到了1991年纪念建党70周年之际,《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拍摄完成,更是掀起“主旋律”的第一个高潮。这一阶段的“主旋律”,虽然保持着对历史相对官方、正统的表述,但由于当时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新旧两种体制尚未完成转换,好莱坞等外国电影也没有大量涌入,因此,那个阶段的“主旋律”都有着非常不错的票房表现。
第二阶段则是在世纪之交,既包括一系列“长征”题材影视剧,也包括《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一批兼具艺术性、商业性特征的影片。这一阶段,过去“主旋律”浓重的官方投资色彩、正统的历史讲述日益淡化,“主旋律”影视剧在生产、传播等诸多领域都在初步尝试、摸索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路径。
第三阶段的“主旋律”,涵盖《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建党伟业》等众多不同风格的影片。这一阶段的“主旋律”不仅在资金投入意义上已经找到远比前两个阶段更加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在内容制作上也在局部大胆调用大片的制作手法,试图在“主旋律”之中完成商业类型的本土化“嫁接”。
第四阶段的“主旋律”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转型,即是当前这一轮新变周期。从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开始,以《建军大业》《战狼2》为代表,包括《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一系列影片。以“主旋律”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一点一滴地找到相对成熟的运作方式,已经明显具备大片的基本特征。
不难发现,经过30多年发展,当前新一轮“主旋律”新变周期正折射出异常丰富的新的时代文化症候。与既往三个阶段相比,“主旋律”在当下一个最具颠覆性的特征是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关注。无疑,90后、00后等几乎完全在互联网语境中成长起来的 年轻一代,已经占据影视等领域的消费主体位置。他们在文化娱乐消费中,特别强调粉丝文化意义的明星和作为粉丝文化消费主体的自身成长的伴生性,传统“卡里斯玛”意义上的具有相对完美形象、人格的传统明星在90后、00后当中反而不受欢迎。所以,那些有缺点的、不完美的、还需要成长的、粉丝文化意义的明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尽管与以往“主旋律”中特型演员的精湛演技相比,《1921》中的“小鲜肉”们还有着肉眼可见的专业差距,但这也恰恰是以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为表征的新的明星制度最独特的地方:广大粉丝正在非常主动地、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塑造、建构、提升着相关明星的公共形象。新的明星制度下的明星开始参与到国家的主流话语建构中,并事实性地进入主流社会,这既是明星的个人成功,也是相关粉丝的集体成功。
而且,若对当下我国的青年文化现象稍加关注就会发现,面对滋蔓生长、边界模糊的当代青年文化,关于青年文化的传统概念、观念都已然失效。我国当代青年文化背后的中国经验,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并越来越具有普适性。对于“主旋律”、传统文化背后的国家、社会的主流秩序、伦理的拥抱和认同,是我国当代青年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凝结的,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文化具有显著文化区隔的中国当代文化经验。
《1921》只是“主旋律”在新一轮新变周期,对明星制度历史性迭代的一次当代回应。未来,90后、00后作为新一代电影观众所蕴藏的历史势能,对于我国的文化治理、国家治理,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式的历史挑战。▲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