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滔
“人 居 环 境 科 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是20世纪下半叶在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群。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1]这折射出20世纪以来大学科融合发展的总趋势,也反映城市作为跨专业、跨行业、跨部门的复杂巨系统的客观实体。特别是当前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速度极快,城乡建设进入转型时期,涉及的利益相关主体更为多元,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更深远,这门综合性学科群的发展是21世纪中国的时代呼唤。
与此同时,席卷全球的信息网络建设热潮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无论在广度、深度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它将把人类社会完全带入到信息化社会,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数字时代。这场变革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并对科学的各方面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人居环境科学”和“人居环境”也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受到相应的影响,并结合数字理念与技术更好地发展。
20世纪末,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提出了“数字神经系统”的新概念。即“数字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数字系统。它提供了完美集成的信息流,在正确的时间到达系统的正确地方。数字神经系统由数字过程组成,这些过程使得一家企业能迅速感知其环境并做出反应、察觉竞争者的挑战和客户的需求,然后组织及时的反映。数字神经系统……与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不同之处是在于它提供给信息处理员精确、及时和丰富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带来的可能的洞察力和协作能力。”[2]虽然这仅仅是针对商务,但书中也用了一章的篇幅谈到了保健系统、政府、学习社区等。很显然,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这种概念必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神经系统”的概念会给 “人居环境研究”一些启示,同时“数字神经系统”本身的运用也会影响发展中的“人居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信息模型(CIM)[3]、数字孪生城市[4]、元宇宙[5]等概念进入到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且低轨卫星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加速了虚拟人居环境的发展,为城乡人居环境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的数字化路径,甚至将重塑规划、建设、运营、消费的全周期模式,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孪生人居环境(图1),加速数字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与资本,为21世纪的城镇化提供新动力。
图1︱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孪生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研究涉及领域很多,吴良镛先生开创性的提出“人居环境”是复杂的巨系统,并将“人居环境”科学划分为居住系统、支持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等五大系统,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组织带动多科学(土木、水利、能源、生态、环境、地理、经济、社区、文化、艺术等)共同工作,“融贯的综合研究(Trandsdisciplinarity Research)”[6]。同时,吴良镛先生还指出“人居环境”的研究应是各级政府,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的,因而“人居环境”研究的关键思想是融贯与综合,组织管理是协调与协同。
“事实上,数字神经系统的一个关键功能就是将不同的系统——信息管理、企业运作和商务——连成一个整体。”[2]它虽然指的是商务运作,但它也可以在像“人居环境”这样复杂的科研上借鉴。利用“数字神经系统”可建立跨部门的虚拟研究团队,以便能实时地在世界范围内共享信息和相互借鉴思想,形成新层次上的数字智能。当今的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设目标就是整合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的多源时空数据,打通规建管的全生命周期流程,最终服务于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7]。城市信息模型基于全感知、全要素、全周期与全开放的原则,建立时空大数据库,提供24小时虚拟服务,探索时间规划,优化时空资源配置,从而构建了虚拟时空与实体时空的融合互动,最终形成了服务于人的社会时空(图2)。
对于历史上不少智能系统或智慧城市平台,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系统”,即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人最好不介入,实际上这方面几乎没有进展。钱学森先生也多次谈到这一点。而“数字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论点之一是人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比尔·盖茨多次强调“使用PC机做业务分析,将知识性工人转移到更高层次的关于产品、服务和赢利的思考性工作上去”[2]。实质上是人的“性智”和“量智”与计算机的“高性能”信息处理结合,达到定性和定量的互补。目前计算机定量处理的速度非常快、非常精确,而定性的处理信息能力很差;人处理精确信息的能力很慢又差,但人定性的处理信息能力很高明,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而将离散的PC、软件、人通过网络连成整体,就能很好地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人居环境”研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结合,定性和定量的并重。因而“数字神经系统”又可能将“人居环境”的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图2︱全感知、全要素、全周期与全开放的数字孪生城市
基于物联感知设施、5G、区块链等,“数字神经系统”将万物互联起来,人与物之间的界面由此而变得尤为重要。物的世界转化为数字的世界的同时,互动界面强化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即以人的体验为驱动的人机对话,以此智慧由此而涌现,称之为无所不在的智慧界面(图3)。城市、组团、街道、社区、建筑、室内、个人穿戴设备等由此而互联互通,跨越多个尺度的时空交流由此而加速,从而推动了人居智慧的迭代升级。
“数字神经系统”的交互性使每个研究成员或学科部门很容易、很及时地跟踪所有主要指标、信息,经常性地与其他系统和其他人保持接触,吸收每个人的灵感,并打破学科的界限,消除管理过程的瓶颈,把各个分目标引向“人居环境”的总目标,实现“再设计”[2]和“融贯思考”[6],随时对最重要的问题保持警觉,把握整体。
它的开放性能使每个部门或成员都能随时把自己的成果、想法、发现放到“系统”上,供部门间、部门内的成员及时了解,传播权威信息和发现“小人物”的独特想法;也能使政府部门和民众从各种角度、各种出发点来整体地了解“人居环境”,即能有教育作用,更能帮助他们参与、建议并决策。正如盖茨谈到“许多公司经理并不是缺少能力和头脑。他们需要的各种数据,事实上就在公司的某个角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他们只是不能很容易地得到数据,数字工具会使他们能从很多来源及时地得到数据,并能从不同的观点来分析数据。”[2]这很能说明它的开放性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借鉴作用。
它的实时性即能快速地传递“好消息”——成功的想法、成果、有利的政策等,也能及时传递“坏消息”——可能出现的问题、疏忽、恶化的情况,甚至是灾害。服务器能把所有的变化信息及时处理,对新情况做出反应,比如经济危机的出现。这样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就能及时地把握“人居环境”的整体变化,调整方法、决策等,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动态地处理复杂巨系统。这对于研究和决策中国目前变化较快的“人居环境”有一定帮助。
“数字神经系统”虽然只是对商务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比如正在改变微软等公司的工作方式、SOHO 工作生活等,但它最终会根本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对“人居环境”本身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随着物联感知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完善,“数字孪生人居环境”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来。
图3︱以人的体验为驱动的智慧界面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米切尔教授曾提出软城市“SOFT CITY”,这就是建立在放大的全球“数字神经系统”上的,“新的软城市与现存的由砖头、混凝土和钢铁堆积起来的城市并存、互补、有时相互竞争。”[8]因而可推论“人居环境”将会在“数字神经系统”中得到扩展,软城市或“数字人居环境”将会成为“人居环境”中的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居环境”正在也将会提供给居民虚拟的聚会、交流、娱乐、生产等的场所,书店、图书馆、学校、商店、银行、剧场、医院、监狱、交易所、名胜古迹、山川河流等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居民将会在“数字人居环境”中享受更多的经济机会、公共服务、日常生活体验等,但也会受到更多的无法想象的伤害,如网络犯罪、网络心理病等。总之“人居环境”将会在“数字神经系统”或“数字孪生”中得到扩展,使得居民生存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完善(图4)。“数字人居环境”与“实体人居环境”的关系、“数字孪生人居环境”的建设等问题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人居环境”在“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孪生”上的扩展将会划时代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式,人们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更密集更广泛地联系起来,这种“数字人居环境”将超级延伸,超越国界、洲界。因而目前“实体人居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存在和物质交换将会消失或减弱,比如某些实体的商场、学校、交易所、银行等会消失,进而带来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实体人居环境”可能将发现需要重新构成,生活社区、工作场所、娱乐服务设施等解构与重组。这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的重新定义。这种数字变化的重要影响之一很可能就是对城市化的影响,小城市、农村可能会被注入新的活力,不同的社区既要在广泛的“数字人居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又要注重自己实体世界中的独特风格、环境、民俗等。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城乡二元体制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解答,也许乡村会在“数字化人居环境”中获得聚集的红利,从而得到更强的竞争力,城市化的进程将发生改变。因而“城市化”将重新定义,可能是“实体”和“数字”的混合城市化,这可能是今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二是绿色发展的新出发点。节能、节地、保护生态等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数字人居环境”的出现将极大程度上改变物质形态,某些耗能实体建筑的消失,比如大型商场、银行、超高层的办公楼、交易所等的消失,它们将变成“电子”存在,也许绿地生态系统会出现在它们当年的地方。与之同时,“实体”与“数字”人居环境的彼此实时互动,也实时告知并模拟人们在生产、生活、生态过程之中的碳排放,基于区块链等技术推动了碳交易,这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于是,“人居环境”的绿色发展将会找到新的出发点——“数字孪生”。
三是社会智慧的新创新。社会智慧的产业源于以人为本的交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组织等之间的交流。“数字孪生人居环境”的建设就是推动了人与实体城市或数字城市之间存在有效交流,并加速实现其社会、经济、环境等目标。城市之所以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复杂,在于城市是多元主体构成的动态系统,是不同尺度交织的混杂系统,是物质与虚拟关联的并置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孪生人居环境”建立起新型的感知、认知、行为体系,将多源异构数据与信息关联起来,构成涌现的网络图谱。这种连接的动作就是人与机器共同建模(modeling),其中包括对于汇聚的数据再次感知、对于重构的连接再次认知、对于涌现的模式再次推理、对于实施的动作再次执行。在这种意义上,建模就是一种强化学习,于是“数字孪生人居环境”就是在建模之中不断地得以迭代与重塑,从而拉近了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距离,或使得这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更为精准,构成了自组织的复杂人居环境巨系统,最终演化出建设与运营“数字孪生人居环境”的新型社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