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探析
——以两汉文献为例

2021-07-02 08:21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条件句句首句法

张 欢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指:在条件句中,用于表达条件语义的标记形式为两个音节的形式。如:

(1)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史记·高祖本纪》)

(2)假使真然,不能至天。(《论衡·变虚篇》)

上例均使用了双音节复合标记的形式,(1)句使用了标记“不然”,(2)句使用了标记“假使”。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在连词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出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特征。

对于双音节条件标记,此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有的从词的双音节化角度,探讨了双音节条件标记形成的原因,包括“精确说”“韵律说”“粘连说”三种不同的观点。“精确说”是较为共性的认识,指词的双音节化可以提高词语表达事物的准确度。“韵律说”以冯胜利[1](P103)和董秀芳[2](P38)等为代表。“粘连说”以吕叔湘[3](P167)、王力[4](P89)等为代表。有的描写了双音节条件标记形式特征,如谢洪欣[5](P91-120)、王淑华[6](P118-170)、郑丽[7](P95-211)、董秀英[8]及张雪平[9]等。有的试图解释双音节条件标记的演变路径,如吴为善[10]、李思旭[11]和徐式婧[12]等。以上学者对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多角度阐释,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形式特征,描绘出了部分双音节条件标记演变过程。但是,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是在条件语义的压制下才从不同的形式走向双音节化的,应将所有表达条件语义的双音节形式聚合一类,才能对该类别进行更好地阐释。因此,本文植根于两汉汉语(1)本文主要选取西汉5部语料《史记》(前七十卷)《淮南子》《盐铁论》《新序》《新书》,计656122字;东汉5部语料《论衡》《东观汉记》《风俗通义》《潜夫论》《金匮要略》,计662448字。,系统研究所有双音节条件标记形式,深入探讨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的形成动因、形式类别及组构规律等,旨在挖掘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的句法、语义特征及一般规律。

一、双音节复合标记形成动因

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的数量在连词系统中占较大比重,在统计的两汉文献中,双音节条件标记共13类,37种不同的形式。种类繁多,语义却近乎相似的不同标记形式,是不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但是其产生与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

(一)词的双音节化

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的形成伴随着词的双音节化历程。尤其是两汉时期,词的双音化蓬勃发展,董秀芳提出:“汉语大规模双音化进程开始于汉代,在东汉时期大大加快。”[2](P6)而条件标记惯常位于句首或者谓语前,是较为容易发生词汇化的位置,因此,特殊的句法位置一定程度上使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形式多样。如,单音节条件标记“若”发生双音化,和其他标记形式组成“若或”“若果”“若乃”“若其”“若使”等不同的双音节形式标记。

在构成形式上,绝大部分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是单音节条件标记的组合。蒋绍愚指出:“两个单音虚词凝固成一个新的复音虚词,或者一个单音虚词加上词缀成为一个新的复音虚词。和原先两个单音虚词相比,这个新的复音虚词语法化程度并没有进一步加深。”[13](P88)如“假使”“假若”是通过单音节的条件标记“假”“使”“若”之间不同的组合关系而成,并没有改变语义关系,也并没有增加新的功能,双音节化只是符合词的双音节化原则,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条件语义复杂性

条件语义关系分析是一个复杂的主观推理过程,条件句是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理解的,这种复杂的逻辑关系需要更多的标记形式辅助表达。而两汉汉语缺乏表达虚拟假设的体标记(了)和时态标记词(早)等,因此,条件标记至关重要,可以注记条件关系,明晰条件句语气,如:

(3)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4)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匡天下乎!(《新书·宗首》)

上例中双音节条件标记“诚使”“假设”的使用使条件语义更加清晰。也就是说,表示的语义关系越复杂,需要的形式越多,条件标记的双音节化符合条件语义形式的需求。

除此之外,条件语义关系是一种强势的语言构式,常常压制组成成分的意义。其复杂性也体现在语义上的强制性,如条件标记“不则”“不然”“不者”“自非”“一旦”等就是在条件语义的构式压制下才走向双音节化。施春宏认为:“构式压制指的是组构成分进入构式的过程中,构式向组构成分提出满足的准入条件,如果组构成分的功能、意义及形式不完全吻合,则通过调整其功能、意义及形式结构中的某些侧面以满足准入条件。”[14]以上可以看出条件语义对于条件标记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部分双音节条件标记若不位于条件句中,其语义只具有词汇义而不具有句内的假设义,如“不然”:

(5)谓天罚阴过,外一闻若是,内实不然。(《论衡·遣告篇》)

只有将其置于条件语义关系的构式中,它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语义特征才会显明。

(6)不然,则明星非岁星也,乃龙星也。(《论衡·祭意篇》)

因此,条件语义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双音节条件标记的丰富性。

(三)标记的明晰性

古汉语经历了由意合形式向标记形式过渡的过程,在意合语法时期,条件句标记形式较少,各类条件连词标记并没有大范围的使用,条件语义分析十分依赖语境。而条件句是较为复杂的语义关系,包含了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单纯地依赖语境很容易产生歧义。而丰富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使用提高了语言表达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歧义。

同时,条件标记表达的语义和语气具有细微的差别,不同语境的制约也会使条件标记形式多样。不同的标记形式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如条件标记“倘若”是注记可能性极小事件的双音节条件标记,而其他条件标记如“若”“如”等不具有同等的语义作用,因此,丰富的双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满足了语言表达精确的需要。

(四)特定的句法环境和位置

双音节条件标记所处的句法位置,是表达主观性较强的位置,如果说话者想表达不同的意思和语气,就会使用不同的条件标记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该句法位置也是较为容易词汇化的位置。董秀芳认为:“处于非语义重心地位语段(句首或者句尾)中的句法成分间最容易发生边界消失,如果一个语段不在语言使用者的核心范围之内,那成分之间关系容易模糊化,而发生词汇化。”[15]绝大多数双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所处的句首位置,是较为容易发生词汇化的位置,而绝大部分双音节条件标记均处于句首的位置。因此,不管从条件标记的来源分析,还是从句法位置分析,条件前件都是具有较强主观性的范畴,条件标记在句首词汇化为双音节的复合形式具有必然性。

除此之外,部分双音节条件标记如,“不则”“不然”“不者”“自非”“一旦”等所处的句首或谓语前位置也是较为容易走向融合的位置。彭睿、刘红妮等提出,词项的语法化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16],[17](P57)其中,“不则”“不然”“不者”可以位于条件偏句的位置上,解惠全称该句法位置为“实词虚化位置”[18](P139)。“自非”“一旦”一般位于句首或者谓语前,不是构成句子核心成分的位置,当处于这个位置的词是双音节词语时,在条件语义的压制作用下,双音节词语容易发生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而融合为一个成分。

因此,双音节条件标记所处的句法位置对于条件标记的双音节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频率因素

当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在众多的因素影响下成为条件标记的有效形式后,一定的使用频率是其固化为一个语言结构的重要动因,因为高频有固化语言单位的作用。双音节条件标记在两汉汉语中均具有一定使用频率,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

1-1:两汉汉语双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频率表

在众多的双音节条件标记中,“不然”“假令”“如有”的使用频率较高。如:

(7)假令人生立形谓之甲,终老至死,常守甲形。(《论衡·无形篇》)

(8)如有阴善,天亦宜以善赏之。(《论衡·雷虚篇》)

(9)饮此则有后奉祀;不然,死且无后。(《史记·鲁周公世家》)

高频对于固化双音节条件标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条件句的发展历程中,单音节条件标记与双音节条件标记共用,而双音节条件标记处于不断兴替的过程中,有些条件标记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如“有如”等,有些却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如“假设”等,这一现象和条件标记的使用频率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构成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大多数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经历了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现象,但我们认为大多数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都是联合(并列)结构关系,即词汇化为条件标记的上一个阶段是两个句法和意义相同的词的同义组合,而不是跨层结构的组合。在双音节条件标记中,只有“一旦”来源于偏正短语,“不者”“不然”来源于句法结构,“自非”“不则”等来源于跨层结构,然而,以上标记形式也并不是双音节条件标记的主要形式。下面依据双音节条件标记的来源进行分类讨论。

(一)联合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

两汉文献中的联合结构复合条件标记可以依据其组构规律,划分为8个类别、32类不同的复合条件标记形式,分别是:(1)“倘类”:倘若;(2)“向类”:向令、乡使;(3)“设类”:设使、设或、设如、设若;(4)“如类”:如其、如有、有如、如令、如使、如或、且如;(5)“若类”:若或、若果、若乃、若其、若使;(6)“使类”:借使、诚使、即使、且使、向使、试使;(7)“假类”:假令、假使、假设、假如;(8)“苟类”:苟或、苟为、且苟。形式多样的双音节条件标记是由不同的单音节条件标记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组合词汇化而来,下面分类举例讨论。

1.倘类→倘若

(a)倘阳明之气虚,则如本条之症。(《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b)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史记·周本纪》)

(c)倘若趺阳之胃脉,浮而且滑。(《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

2.向类→向令

(a)鸟为鹯者以千万数,向击鸠蜚去,安可复得?(《论衡·书虚篇》)

(b)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新书·审微》)

(c)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史记·伍子胥列传》)

3.设类→设使

(a)设国君计其言,令其臣归罪于国人,方伯闻之,肯听其言,释国君之罪,更移以付国人乎?(《论衡·变虚篇》)

(b)使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不可为寒心?(《新书·俗激》)

(c)上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况诈子舆乎!”(《东观汉记·帝记一·世祖光武皇帝》)

4.如类→如有

(a)如无罪得至后岁,贯鱼之次,敬不有远。(《风俗通义·过誉》)

(b)伤聪之政,则民多病耳;有伤贤之政,则贤多横夭。(《潜夫论·德化》)

(c)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5.若类→若犹

(a)若泯弃之,物乃低伏,郁湮不育。(《论衡·龙虚篇》)

(b)身犹弗能保,何尺地之有!(《淮南子·诠言训》)

(c)若犹有以面目而复见我乎?(《新序·杂事》)

6.使类→诚使

(a)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盐铁论·能言》)

(b)使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不可为寒心?(《新书·俗激》)

(c)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7.假类→假使

(a)田子方虽贤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新序·杂事》)

(b)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史记·孔子世家》)

(c)假使视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也,一里积八千寸,得从此东万八千里。(《淮南子·天文训》)

8.苟类→苟或

(a)缪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史记·秦本纪》)

(b)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新书·修正语上》)

(c)苟或非天子民,尚岂天子也。(《新书·匈奴》)

上例中,单音节条件标记“倘”“若”“向”“令”“设”“使”“如”“有”“犹”“诚”“假”“苟”“或”等可以独立标记条件语义关系,条件语义明晰。而虚化程度较高的单音节的条件标记常位于句首位置,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条件语义,就会形成同义连用的双音节标记形式,如“倘若”“向令”“设使”“如有”“诚使”“假使”“苟或”等,均是单音节条件标记的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构成的双音节条件标记,音节之间是联合结构关系。

而双音节的排列组合中两个音节均可以用于表示条件语义,它的词汇化是两个音节语义上的叠加。如果单音节可以用于表达条件语义,双音节形式则完全是句法上的冗余,往往会使其中一个成分成为附着成分,承担音节作用,而无句法和语义作用,而双音节条件标记是两种条件标记不同顺序的叠加,两个音节都承担连词的句法连接作用,这种词汇化形式在成词后具有可分离性,但是当其处于固定位置时,连词的特征就极为明显,词汇化较高。

(二)偏正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

该类别的双音节条件标记是“一旦”,此前饶春[20]、张成进[21]等对“一旦”的条件语义的形成过程的探讨较为合理,认为:“‘一旦’经历了由时间副词向条件连词发展的过程。”但认定“一旦”发展出条件语义的时间为魏晋时期。通过对两汉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一旦”作为双音节条件标记在西汉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即在西汉汉语中“一旦”就可以用于表示“假如、如果”语义,如:

(10)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史记·伍子胥列传》)

(11)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新序·杂事》)

但是,连词“一旦”在西汉时期的词汇化程度没有在东汉时期高,因为在西汉文献中的条件标记“一旦”在句法位置上可以位于句首,又可以置于谓语前,此时还具有一定的副词性,而在东汉文献中的“一旦”只能位于句首位置,此时连词特征突出。如:

(12)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解除其凶者也。(《论衡·辨祟篇》)

在语义上,双音节条件标记“一旦”是由时间副词“一旦”发展而来。时间与条件关系密切,表示时间的标记会发展为表示条件的标记,条件句的语义关系又压制时间标记向条件标记发展。众多的表示时间的双音节标记都没有发展为条件标记如“俄而”“卒然”“方将”等,而“一旦”却发展为了条件标记,这是由它的时间语义特征决定的。“一旦”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将来某一时间点”或“某一天”,当“一旦”语义指向将来时点时,自然就被条件语义压制,从偏正结构的短语变为了双音节的复合词条件标记。

(三)句法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

句法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不然”“不者”和跨层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自非”“不则”,有些被认定为词,有些被认定为短语。这里,我们只关注构成条件语义的双音节形式,不多探讨归属的语法单位。下面对双音节条件标记“不然”“不者”进行深入分析。

(13)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史记·高祖本纪》)

(14)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不然”是活跃在古今汉语中历史较为悠久的连词,张斌[22]、汪丽佳[23](P1-58)等进行了一些探讨。我们只关注条件句中的“不然”“不者”,这两个标记在条件句中呈现出独立性高、粘合性高的特点。董秀芳曾对上述特征作出解释:“否定结构的词汇化对于否定词的功能有影响,它使得否定词从独立走向黏着,有变为否定词缀的倾向。”[2](P260)从句法角度看,“不然”“不者”线性序列相连,由否定词“不”和代词“然”“者”组合而成。

条件构式的压制使偏句组成结构趋向简单化。条件句偏句具有假设性和对比性,满足以上两种特征并不需要复杂的语言形式,“不然”“不者”是由否定词与代词组成的条件偏句的框式结构,此结构是对上面陈述情况的相反情况的假设,以代词进行替代,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董秀芳曾对框式结构的词汇化进行论述:“能够发生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成分必须是构式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形式上可以反映所在构式的框架特征,并可以激活整个构式的意义。”[24]因为由否定词和代词构成的双音节形式是表达条件语义的关键因素,是最少组成部分,因此这种高效的表达形式可以不断衍生,甚至持续到现代汉语中,如“不然”等。

从条件语义角度分析,“不然”“不者”成为双音节条件标记,是由条件句假设性决定的,也体现了条件句的对比性。因为“不”表示否定,其后代词用于代指上文出现的情况,对一种情况进行了否定,意味着假设否定了上文的可能性,此时出现了两个对比性的情况,因而,“不然”“不者”具有了条件语义,用于假设与上文相反的情况。

(四)跨层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

双音节条件标记“自非”“不则”来源于条件语义压制下的跨层结构形式的发展。

关于“自非”,杨树达[24](P238)、何乐士[25](P344)、董治国[26](P538-539)等进行了多角度论述。“自非”是由条件标记“自”与否定副词“非”组合而来,因为“自”与“非”在条件句中均位于句首的位置,长时间联合使用便成为了一个复合型的条件标记。在西汉文献中“自”还可以单独作为条件标记用于条件句,如:

(15)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於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史记·律书第三》)

到了东汉文献中只能与否定词“非”结合,成为双音节条件标记形式“自非”。

(16)自非圣人,得志而不骄佚者,未之有也。(《盐铁论·论功》)

(17)是故自非杀伤盗臧,文罪之法,轻重无常,各随时宜,要取足用劝善消恶而已。(《潜夫论·断讼》)

“自非”只能位于句首,后面接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用法与“非”相似。“自非”作为双音节条件标记,表达的语义是条件连词“自”和否定副词“非”语义的结合,含义是“如果不是……”。

而“不则”是典型的跨层结构形式的发展,“不”是条件从句的否定形式,而“则”是条件句主句的连词形式,分属于不同的小句。如:

(18)居不幽则思不至。(《论衡·书解篇》)

“不”与“则”位于不同的小句中,当前句和后句形成了正反对举形式,且否定词“不”用于否定偏句时,为了表述简洁,往往会承前省略,用“不”代表整个偏句,这样就会和主句的第一个连词形成一个跨层结构的组合。如:

(19)天运行于地中乎,不则,北方之地低下而不平也。(《论衡·说日篇》)

(20)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论衡·答佞篇》)

“不则”组合稳定性不够,因为“则”承担两个句法作用,不仅是偏句的组成部分,也要承担着主句的承接语气。而在条件句的发展过程中,偏句的标记越来越重要,而“则”作为一个常用的主句连词不得不固定成为专职的主句标记用以标记条件语义关系。

通过对以上4种不同类型的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的分析,可以看出条件标记的来源形式丰富多样,绝大部分来源于联合结构,小部分来源于偏正结构、句法结构及跨层结构。来源形式众多也体现了条件语义在语言中的强势性,促使不同的单音节形式走向了双音节化。

三、双音节复合词条件标记组构规律

条件语义范畴较为特殊,需要更多的标记注记条件语义关系,而两汉汉语却缺少体标记、时间直指词及动词曲折形态等来标记条件语义关系,因此,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应运而生,满足条件语义表达的需求。但双音节的组合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一定组构规律的。

(一)来源的多样性

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来源具有多样性。条件句有4个添加标记的位置,分别是偏句句首、偏句谓语前、偏句句末以及主句句首,而双音节复合词标记均是源于这4个位置上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句法结构及跨层结构形式。其中偏句首双音节标记形式最丰富,数量最多。因为条件句的假设性来源于条件偏句,而偏句句首是连词较易添加的位置,也是条件标记较易虚化的位置。双音节条件标记形成的过程如下图:

图1-1: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4个敏感位置对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三层含义:

1.处于敏感位置上的单音节词在条件语义语境的影响下发展为双音节条件标记形式。如“不者”“自非”等。

2.当一个双音节结构长时间位于敏感位置上,受到条件语义语境的影响,会渐渐被借用为双音节条件标记,如“一旦”。

3.敏感位置对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虚化作用由强到弱分别是:偏句首>谓语前>偏句末>主句首。如数量众多的双音节条件标记来源于偏句首的词汇化。

除此之外,句法的敏感位置对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宗江[27](P309-329)、刘红妮[17](P239)等曾论述:“处于功能悬空位置上的词较易发生语法化”。而双音节条件标记要不然处于悬空位置,要不然来源于悬空位置,这也就促使条件标记从不同的层面发生词汇化,来源形式复杂多样。因此,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从来源形式看是具有共性规律的,其产生与发展和条件语义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二)联合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组构规律

联合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组成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通过对两汉文献中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组合关系的调查,我们认为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组合形式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组合规律,并不是无序的排列组合。同时,与此前“虚化程度较高的位于外层,虚化程度较低的位于内层。”这一观点不同,我们认为联合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组合规律与词虚化程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其他因素相关性更高,总结如下:

1.(A、D)若有连词来源的标记形式,功能单一的连词位于外层,功能复杂的连词位于内层。如“且使”“若乃”,“且”是功能较为单一的连词,而“乃”是功能较为丰富的连词,当组成双音节条件标记时,“且”位于外层,而“乃”位于内层。

2.(A)时间词来源的条件标记位于外层。如“倘若”“向令”“乡使”中“倘”“向”“乡”来源于时间语义词,位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外层。

3.(B)在语义、语用上有较特殊用法的位于外层。如“设或”“假令”“苟或”中“设”“假”“苟”均有特殊用法,其中“设”“假”一般用于实现可能性较低的条件句,如:

(21)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史记·灌夫传》)

(22)田子方虽贤人,然而非有土之君也,君常与之齐礼,假有贤于子方者;君又何以加之?(《新序·杂事》)

上例中“设”“假”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或实现可能性很低的事情,因此需置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外层,用于明晰条件语义关系。而“苟”常用于表示充要条件语义关系。

(23)君苟无四方之虞,则愿假宠以请于诸侯。(《新序·善谋》)

(24)苟为无本,若蒿火暴怒而无继,其亡可立而待,战国是也。(《盐铁论·诛秦》)

条件标记“苟”一般用于强调其后条件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具有特殊语义,一般位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外层。因此,拥有特殊语义、语用特征的条件标记一般位于外层。

4.(B、D)动词特征明显的条件标记位于外层,动词性较弱的位于内层。此前普遍的观点认为,虚化程度较高的条件标记位于外层,虚化程度较低的位于内层。但实际语言中却有很多的特例,如在“设如”“借使”“假如”“倘若”中,“设”“借”“假”“倘”的虚化程度远远低于“如”“使”“若”,却位于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外层,这是不符合此前认定的规则的,我们认为这与条件标记的原有动词义有关,因为谓语动词本应处于中心地位,位于句首的动词不是动词的常态。因此,当来源于动词的条件标记位于句首时,会被自动理解为其他词性,反而它应处于外层,标记条件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条件标记的动词义较强,那么作为条件标记时,位于外层有助于区别条件语义关系。

5.(C)副词来源和动词来源标记相结合时,副词来源一般位于动词来源前。如“诚使”,因为副词修饰动词符合语言一般规律。

6.(C)高频使用条件标记位于低频使用条件标记前。如“如其”“如使”“若果”“若其”,“若”“如”均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条件标记,常常位于双音节的外层。使用频率与虚化程度正相关,但是在组构双音节条件标记时,频率因素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常要让位于其他因素,如“设若”“假如”等,使用频率高的“若”“如”处于内层。

总的来说,其组构规律从外层到内层可能性排序为:单一连词或时间语义词(A)>特殊语义、语用词或强动词性词(B)>副词来源或高频要素(C)>复杂连词或动词泛义(D),具体层级如下图:

图1-2联合双音节条件标记组合规律图

在我们调查的32类联合双音节条件标记中,全部符合以上层级要求,如“若使”中,“若”属于C类,而“使”属于D类,CD按顺序结合最后成为“若使”,再如“设如”中,“设”属于B类,而“如”属于C类,BC按顺序结合最后成为“设如”。但是亦有特例,仅有“有如”“如有”可以换位使用,这是因为“有”是D类泛义动词,而“如”是C类高频词,这两类距离较近,对于双音节条件连词的成词不那么具有强制性,因此,二者可以换位使用,但是从其在两汉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有如”7次,“如有”41次)可以看出,“如有”更为常态,亦是符合组构规律的。

(三)其他结构双音节条件标记的规律特征

此类条件标记共5个,分别是“不则”“不然”“不者”“自非”“一旦”,其中“一旦”来源于偏正结构形式;“不然”“不者”来源于句法结构形式;“不则”“自非”来源于跨层结构的形式。此类条件标记的融合与虚化也是符合条件语义发展规律的,是在条件语义的压制下才逐渐成为一个表达条件语义的整体,同时,语境义的吸收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此类双音节条件标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句法作用和语义特征,在众多的双音节条件标记中得以不被淘汰,有的甚至发展至今。

四、结语

双音节复合条件标记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使用频率较高,是构成条件句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前对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部分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类型及特征,而对所有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发展历程和组构规律等并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本文植根于两汉汉语,聚合所有的双音节条件标记形式,深入探讨双音节条件标记形成动因、形式特征及一般组构规律等。

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发展与词的双音节化、条件语义复杂性、标记的明晰性、特定的句法环境以及标记的使用频率有密切关系。词的双音节化加快了条件标记由单音节走向双音节的进程;条件语义的复杂性决定了条件标记形式丰富多样;双音节条件标记的个性语义语用特征满足了条件句的需要;而条件标记的稳定使用频率又促使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稳定发展。因此,双音节条件标记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双音节条件标记的来源形式丰富多样,绝大部分来源于联合结构的词汇化,小部分来源于偏正结构(一旦)、句法结构(不者、不然)及跨层结构(不则、自非)。不同的标记形式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并在条件语义的影响下走向了双音节化。

同时,双音节条件标记来源于4个不同敏感位置的虚化,其中联合结构的双音节条件标记处于小句首位置,“一旦”处于小句首或者谓语前,“不者”“不然”中“不”处于谓语前,“者”“然”处于小句末,“不则”中“不”处于谓语前,“则”处于主句前。这4个位置均是句法悬空位置,位于这4个位置上的单音节形式容易双音节化。且双音节条件标记的组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规律性的。

因此,对于双音节条件标记形成动因、组成形式及组构规律的探析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猜你喜欢
条件句句首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条件句的情态问题探究*
四部电影版《小妇人》
句法二题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