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益梓 何丹林 刘满清 聂庆华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鸽与鸡、鸭、鹅合称为四大家禽。鸽肉以高蛋白、低脂肪著称,肉质细嫩、风味浓郁,既是美味佳肴也是高级补品,营养食用价值高;同时富含胆素、泛酸和软骨素等,有防止动脉硬化,防止脱发、白发和未老先衰,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伤口愈合等药用保健价值,享有“一鸽胜九鸡”的美誉。肉鸽生产速度快,饲养周期短,投资少,市场回报率高,在肉禽市场中份额不断增大;生产逐步与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养殖模式接轨,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除了科学管理和节约成本以外,遗传育种对畜牧业技术贡献值为40%,选择饲养高产、优质的种鸽尤为关键,因此对种鸽的科学管理与严格选育是实现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鸽属于晚成鸟,按生长期大致分为乳鸽期、童鸽期、青年鸽期、配对鸽期和产蛋期,其中童鸽和青年鸽合称为后备鸽,后备种鸽饲养与种鸽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使用年限等联系密切。后备种鸽管理需了解并掌握雏鸽的生理特点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生产中选苗留种约在30日龄时,可根据季节进行调整。此阶段种鸽由父母鸽哺喂阶段过渡到独立生活阶段,离亲管理重心为预防亲鸽哺喂转为自由采食、饲料由水乳状转化为颗粒状、母源抗体水平下降抗逆能力差、自身保温能力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后备鸽生长受阻和发病。童鸽上笼前5~7天饮水中添加5%的葡萄糖和0.1%的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预防应激,适当添加抗生素防治童鸽感染大肠杆菌病和支原体感染;饲料中拌酵母粉助消化防止积食;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和鸽笼干燥,夏季注意通风防蚊蝇;适时添加保健砂补充矿物质;少喂多餐,每天喂3~5次并及时清除剩余料粉,避免病菌滋生;初期童鸽不会饮水吃料,若观察到童鸽张口呼吸、目光呆滞、站立不动,需人工轻按鸽头至水槽中,轻按其头,经反复训练几次即可教会饮水;加强巡查,仔细观察童鸽精神状态、粪便和饮水采食等状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饲养密度与养殖成本控制、养殖利润、动物疾病健康、动物福利直接相关。不同生长阶段笼具大小不同,童鸽舍内笼具一般长宽高分别为0.77米、0.6米、0.5米,密度2~4只为宜,前期或冬季可适当增加密度,后期或夏季应调整至每笼2只。密度小浪费空间增加成本,密度过大采食争斗频繁,休息时间短,采食量不足,易引发疾病,导致生长受阻。在饲养过程中,根据童鸽的体形将相差较大的个体分离调整至不同笼内,生病或精神状态欠佳的调整至末尾下风处或直接隔离。
通常后备鸽对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等需求比任何生长阶段都要敏感,生产中由豆料、玉米、小麦等组成的原粮和全价饲料结合。童鸽期由于消化道稚嫩,不能过多消化质硬的原粮,因此选择混饲。上笼初期原粮与全价料比例为3∶7,保护童鸽消化道并提供足够的营养,后期放飞棚中比例调整为5∶5,饲喂量根据日龄进行调整,每餐定量饲喂,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上笼1周内,需另外添加保健砂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保健砂还能助消化,提高胃功能和饲料转化率,降成本。
后备鸽日饮水量为30~50毫升,夏季炎热需水量更高,因此,充足的水源供给是养鸽业的关键之一。干净的水质是保持养殖健康必要条件,应每天清洗蓄水桶、水槽和药桶,每天检查水线是否畅通,每半个月用消毒剂浸泡清理1次。认真巡查鸽舍,初期需人工教水,后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密度调整,确保每只种鸽能正常饮水。
新上笼童鸽羽翼未丰,对温度变化较敏感。冬季半封闭式鸽舍应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根据昼夜温差,及时调整篷布高度,防止冷风直接吹在鸽子身上,必要时添加火炉、保温灯等保温措施,确保温度在25~28℃的理想状态,同时避免通风换气不良引起的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夏季要防暑降温,尽可能敞开篷布、打开排风扇,适当添加1%葡萄糖防止中暑引起的消食。湿度控制在55%~65%最佳,春季湿度过大,饲料易发霉变质滋生曲霉菌,易引发球虫病等,同时水分代谢受阻,体温上升、食欲和抗病能力下降;冬季干燥,应加强空气流通,勤打扫鸽舍,保持空气新鲜,避免饲料粉尘、动物毛屑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场区、生产区或鸽舍内同时引进、淘汰种鸽,当鸽子全部调出后,有利于实现生产区的彻底打扫、清洗,再利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有效杀灭病原体、切断循环传播途径,是高效的疾病防控手段。消毒封闭15~30天后,再引进下一批种苗,循环运作。
后备鸽前期生长增重快、新陈代谢旺盛,需要丰富营养物质支撑生长发育,但单笼饲养空间限制鸽子运动,长期营养过剩易导致腹水和腿部疾病等。后期配种前,鸽子发胖,会导致公鸽精液质量下降,受精率降低,母鸽开产日龄延迟,产蛋年限缩短,总产蛋量下降。
乳鸽期母源抗体为雏鸽提供重要免疫保障,离亲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且外界环境变化多端易导致发病,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种鸽场常见传染病有H5和H9亚型禽流感、鸽瘟、鸽痘、鸽大肠杆菌病与鸽沙门菌病等。种鸽场对以上疾病应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5日龄接种鸽痘活苗,11日龄接种传染性支气管炎与鸽瘟二联活苗,25日龄接种鸽瘟灭活苗,55日龄接种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120日龄接种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150日龄免疫接种鸽瘟灭活疫苗,往后每隔2个季度补免鸽瘟和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各1次。应确保选购优质疫苗,科学保存和稀释疫苗,把握免疫最佳时机,规范免疫操作。免疫接种前后,注意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使用,以免影响疫苗效价。
卫生与防疫是养殖场持续运行的命脉,要高度重视卫生与防疫、因地制宜地制订消毒防疫方案并严格执行。实行外来车辆、人员登记制度,需经过消毒、沐浴等进场程序;要求每天早晨刷洗水槽、料槽等饮水和采食系统;上下班前清扫地面卫生;每周带鸽消毒1次(错开疫苗接种期),打扫鸽舍周围污物、粪便等;定期进行鸽舍小环境和鸽场大环境的大范围杀灭病菌工作;发现病禽及时隔离,死禽应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病死禽所在鸽笼应用消毒水喷洒消毒;结合“全进全出”制度辅助防疫工作进行;养殖粪污经过堆肥或微生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作有机肥利用。同时加大防疫宣传和培训工作,规范卫生防疫流程,提高员工防疫意识和加强监控力度。
3月龄以上青年鸽抵抗力上升,若天气晴朗时可让后备鸽进行洗浴,水中可添加刺激性小的杀虫剂,既满足鸽子喜好又有利于清除体表寄生虫,有助于种鸽生长。洗浴时间建议在气温较高的午后,每次自由洗浴30~50分钟,及时倒掉洗浴水,以免种鸽饮用导致中毒。
科学配伍、药物质量、规范给药等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药物质量和配伍都由专业人员把控,因此,在养殖中给药管理成为药物投放的最后一道关卡。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药物形态,可分为口服法、饮水给药法、拌料给药法、保健砂给药法和注射给药法等。饮水给药法应注意给药前2~4小时停水,确保能在2小时内饮完;拌料和保健砂给药法应混合均匀,以免食用过多导致中毒或过少未能达到预期疗效;注射法可配合疫苗一起接种,减少应激次数;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和加强监督,杜绝因方法错误、贪图方便而降低疗效的现象。
童鸽50~80日龄为换羽期,由翅膀内侧第一根主翼羽向外的次序更换,身体上羽毛同时更换,到6月龄左右换完最后1根主翼羽后达到成熟。后备鸽换羽期生理变化大,消耗营养多,需补充足够能量饲料,同时日粮中添加火麻仁或油菜籽含量,保健砂中添加硫氨基酸;注意环控和防疫,换羽皮肤充血易感染,抵抗力下降,身体脆弱引起感染、感冒和气管炎;并适时安排驱虫工作,春夏季注重杀灭蚊蝇,预防鸽痘传播,换羽期又称危险期,必须加强管理。
性发育开始后,雄性的领地意识觉醒,同一鸽笼或飞棚内会出现打斗现象,打斗易消耗体能导致采食量上升,浪费饲料,而且受伤或死亡造成种鸽淘汰率上升,增加养殖成本。若发现打斗,及时分笼饲养,减少损失。
养殖档案是生产过程有序可循的信息载体,使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可溯源性。记录完备的档案能够反映出养殖行为中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及当事人。建立完整的后备鸽养殖档案在生产上有利于记录种鸽来源、品种、数量、既往病史、用药及免疫记录等,利于统计生产绩效、总结工作;在育种角度上可记录系谱、引种和选育方案、选种选配方式等估测育种值,避免近亲交配,修正选育方案。
通过选种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条件等有效措施,力求提高鸽群生产、繁殖和抗病性能等。对鸽群进行人工选择、去劣留优、改变繁殖的随机性,使鸽群某些性状变异扩大、积累和增强,提高欲改良性状的理想基因频率、决定变异的方向,从而使种鸽的育种结果朝着预期的方向发生改变。
2.1.1 留种的季节性 鸽的种用年限一般为3~5年,保持生产高效高产需要不断补充青年种鸽。鸽性成熟和体成熟后方能留作种用,种鸽选留前期需做好留种计划,留种安排在夏季末和秋季为宜。春天高温阴雨条件,室内湿度大,氨气较浓,天气多变使鸽易出现腹泻、感冒、患流行性疾病,饲料容易发霉变质,管理难度增大;冬天由于昼夜温差大受低温应激,种蛋和雏鸽易受冻,雏鸽易患伤寒感冒、鼻炎、气管炎和消化不良等,且种鸽处于繁殖低峰期,雏鸽成活率、健康度低。
2.1.2 留种的阶段性 留种工作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从亲本选择开始到投入种用生产的半年内都处于选留阶段。亲本选择时期父本品系主选前期体重及均匀度、成活率和外观性状等,母本品系主要选择产蛋性能和繁殖性能,同时兼顾前期体重、均匀度、成活率、外观性状等。以王鸽为例,种蛋和蛋形指数适中,出壳时间为17.5~18天,出壳体重16~22克,剔除出苗慢、体重不达标的弱苗;25~28日龄称量乳鸽体重,剔除体重轻、发育畸形的乳鸽,选择体格健壮、精神状态好、体重达标的乳鸽作为童鸽饲养;童鸽期一免后和上放飞棚前选留健康、活力强、不过肥或过瘦的童鸽;飞棚放养后,及时挑出眼炎、跛脚和打斗致伤等的青年鸽,剩余健康、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的后备鸽可按留种计划上笼;自然或人工配对后,若有配对效果差,重新调整配对后仍未能结合的应及时淘汰;投入半年后,统计每对种鸽生产成绩并按生产需要淘汰。
建立核心种鸽群是育种中关键的一步,挑选标准:成年公鸽体重650~800克,母鸽550~700克,繁殖周期短为30~40天,年产蛋8~9窝,孵化乳鸽12只以上;受精率理想、破蛋和胚胎死亡少;体形大、喙短、颈粗、背宽、胸阔、脚胫粗壮有力、龙骨正直、羽毛紧密有光泽和眼睛有神;抗病力强、体质好、利用年限达5年左右;换羽期对生产影响小。按条件挑选后,准确记录每只种鸽的系谱档案。
鸽由于不同的血缘和地域原因造就了丰富的表型性状,各性状遗传效益差异较大,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对于遗传力高的体尺、体重较产蛋数等性状采用个体选择法,对于遗传力低的繁殖性状等采用家系选择法。种鸽利用家系选择时,常用同胞选择和后裔选择两种方法。
2.4.1 生产性能选择 生产性能最能体现肉鸽的价值,通常有效的选择指标包括:体长、蛋重和肉质;8日龄乳鸽体重、25周龄后备鸽体重;25周龄健康度、0~4周龄存活率、5~25周龄存活率;饲料转化率;种群整齐度;乳鸽年/月出栏量等。
2.4.2 繁殖性能选择 亲鸽的繁殖性能数据包括:产蛋间隔时间、年产蛋数、种蛋受精率、种蛋孵化率、年产乳鸽数、蛋鸽月平均产蛋数、年产蛋窝数、蛋重、健雏率和后代雌雄比例、鸽种用年限、母性等指标。母性作为选育指标,对于需哺喂的晚成鸽,其意义在于有效提高乳鸽成活率,降低孵化时踩烂种蛋和哺育时踩死幼鸽的概率。
2.4.3 抗病性能选择 疾病对养殖而言是高成本、高风险和大压力的象征。近年来的育种筛选工作,在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而抗病性能的研究一直滞后,有可能导致与抗病相关的等位基因丢失。抗病性能的指标通常有死胚率、乳鸽死淘率、后备鸽成活率、产期发病率和死亡率、耐药性、药物吸收效率等。
鸽品种选配是有目的地组织成年种鸽进行配对。通过人为干预种鸽配对,交配机会集中在表型优良的个体上,使优良的基因得到重组,群体性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选配分为个体选配和群体选配,其中个体选配包括品质选配(同质选配、异质选配)和亲缘选配(近交、远交);群体选配方式为纯种繁育和杂交繁育。
鸽子的体形、生物学特性、生产性能、产品质量以及遗传品质等都属于品质。同质选配将相同优良性状的种鸽进行有目的配对,使其优良性状得到保持和巩固,如选择与两个体形大的公母鸽进行配对,其后代的体形大小得以保持或提高。异质选配是利用不同品质或两相同但程度不同的品质进行配对,以优改劣,使两种优良品质结合在同一个体或使优良品质的程度得到提升。近交使基因纯合,可固定优良性状,淘汰劣质个体,使群体保持稳定整齐;近交会出现衰退现象,后代淘汰率达到80%左右,才能起到提纯复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