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省级方志馆馆藏建设及服务探究

2021-07-02 09:28◎张
江苏地方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方志馆藏江苏省

◎张 丽

(江苏省方志馆,江苏南京 210019)

提 要:省级方志馆,是一省地方志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地方志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对省级方志馆等馆藏建设有指导要求,一些省级方志馆在馆藏建设中形成一定的建设成果,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协调发展方面,应在一省方志文化馆藏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方志馆专业化收藏、智慧化服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首轮、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方志馆建设开始成为地方志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1996 年,全国第一家完全独立的省级方志馆——上海通志馆投入使用,该馆建筑面积5859平方米,且为单一功能建筑,有人员编制,下设管理部、资料部、编研部、培训部、地情展示部,它的建成对现代方志馆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06 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全国掀起了建设方志馆的热潮。截至2020 年,国内已建成省级方志馆24 家。对于现代方志馆的功能,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认为方志馆是地情馆、国情馆,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017年6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明确方志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收藏保护、展览展示、编纂研究、专业咨询等功能。省级方志馆,在全国方志馆建设体系以及省域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重要地位,20 余年来馆藏建设和馆藏服务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还有一些方志馆馆藏资源比较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方志馆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求还存在着差距”。[2]新时期,省级方志馆应加强专业化收藏建设,提升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的方志文化需求和方志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一、省级方志馆馆藏现状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现代方志馆诞生之初,即具有收藏功能,一些省级方志馆在馆藏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馆藏印刷品数量

虽然电子资源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地情文献,但印刷品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凭借其更为方便长期保存、更能为读者提供最佳阅读体验,以及具有文化传承功能,从而更能体现出收藏机构的核心价值,而被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青睐。[3]具体到方志馆,其馆藏志书、年鉴和地情资料是基本的物质基础,是传承地情文化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提供社会服务的基础,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特标志。因此保有一定馆藏量的地情文献印刷品是方志馆存在的基本条件。受《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四条中“方志馆保存、管理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图表、照片、音像资料、实物等以及形成的地方志文稿”的影响,早期方志馆建设“功能单一,内容简单,甚至不少地方志工作机构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增加一些办公面积而已”[4],致使方志馆建筑面积小,藏馆不足,方志馆馆藏数量也没有系统的指导规划,影响了方志馆的馆藏工作。2017 年《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方志馆的规范建设和发展,如“大型馆为省级馆,建筑面积一般应不少于20000 平方米,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这种对建筑面积的规定,对方志馆的馆藏工作,尤其是馆藏数量增长提供了物理空间。《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没有明确规定各级方志馆馆藏数量。参考2018 年11 月印发的《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管理工作规定》第七条国家方志馆分馆“总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0000 平方米……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馆藏,馆藏量原则上不少于15 万册(件)”,省级方志馆,作为和国家方志馆分馆建筑面积规格要求一样的大型方志馆,馆藏量应该也是一项重要建设标准。

据有关省馆所做的统计,截至2020 年12 月,广东省方志馆馆藏约7万种共8.5 万余册书籍,上海通志馆馆藏2.8万余种共5.2 万余册,江苏省方志馆馆藏书籍种类也达到4 万余种16 万册(包含暂时存放的书籍)。作为大型方志馆,伴随着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以及方志馆对文献传承价值认识的逐步提高,省级方志馆的馆藏量今后势必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馆藏资源种类

志书阅览室(广东省方志馆 供图)

《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方志馆保存修志资料”的功能,并无方志馆馆藏资源种类系统具体的指导要求,各省级方志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馆藏,一些方志研究者对此也有所研究。如广东省方志馆馆藏“以本地资料、近现代资料为主。主要包括本省及各地各类地方志书、地方年鉴、地情文献、地方志理论著作、地方志提要、地方志目录、旧方志等,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馆藏”“收集的馆藏资料不限于单一纸质的印刷型图书资料内容,不断扩大各种新载体文献,如声像型、缩微型、电子型文献资料”。[5]石恒林、蒋三军认为,方志馆馆藏与地方相关的文字资料,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报刊、与地方相关的论文、其他地方文献等都可以纳入到方志馆馆藏的范围内。[6]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方志馆征集、收藏口述历史这一特殊形式的资料并利用其为社会服务很有必要。[7]张满满认为方志馆馆藏重点在于“历史著作、地方志书、个人著作、家谱等方面,不去涉及其他与本省地情无关的领域”,“因为资金有限,不能一味地追求地方志书的版本价值……尽量收齐全国首轮、二轮新编三级志书”,他并举例“江西省方志馆收藏全国三级志书1.3万余本,还收藏了本省及全国部分重新翻印的旧志。采购了中国地方志数据库等”。[8]江苏省方志馆注重对新方志的收藏,重视对大型典籍、文库的馆藏,加强志鉴数据库的采购。从一些省馆的馆藏实践和方志学者研究可以看出:省级方志馆在馆藏方面有地域性的倾向,注重省内志鉴资源、地情资料的收藏,兼顾全国社会主义新方志、旧志等的收藏;馆藏资源,尤其是地情资料的搜集范围各馆有自己的倾向性,研究专家也有比较多样的看法;馆藏资源的形态以印刷品资料为主,并探索馆藏资源形态的多样化。

(三)馆藏来源

不同于国家图书馆所藏志书“有清内阁大库拨交、国子监移藏、北海图书馆并入、民国教育部征集、坊间购得、各地捐赠等渠道”。[9]现代省级方志馆设立时间较短,历史上的各种机构所藏志书等地情文献资源大多没有划拨给方志馆收藏。如民国上海市通志馆遗存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资料、编修志书的原稿、参考资料等,现均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保存。[10]因此,省级方志馆馆藏来源是一个全新的起步,如2010 年开馆的江苏省方志馆,在开工建设阶段,即在《中国地方志》《江苏地方志》等公开出版刊物上刊登《江苏省方志馆征集旧方志等资料的公告》。2014 年1月,方志专家陈泽泓向广东省方志馆捐赠广东地情文献图书1000 余册,包括方志、年鉴等,广东地情图书有《岭南近现代优秀建筑》《广州文物考古集》《揭阳双梧徐氏族谱》等。[11]除了公开征集和接受社会捐赠资源以外,省级方志馆馆藏来源也有其所隶属的地方志机构编修的志书、年鉴和地情书或者方志馆自身主持编纂的书籍等,还有市、县(市、区)报送省级地方志编纂机构的志书和年鉴等。此外,还有采购、交换等形式。2020 年,江苏省方志馆通过省际交换扩充到馆藏中的书籍300余册,有广东、青海、广西、贵州、山东等省(区)二轮省(区)志的分志,以及旧志、年鉴、地情书、二轮市县(市、区)志等,同时采购了一批近年新出版志书、年鉴的网络数据库等。

二、馆藏利用分析

现代方志馆的馆藏重在“收藏保护”的“存史”“传承”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藏轻用”的问题。[12]省级方志馆作为重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的利用是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分析现有馆藏使用和读者群体,对于进一步加强馆藏资源利用,做好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从省级方志馆馆藏资源利用的现状来看,当前主要是印刷品文献资源利用,且印刷品文献资源利用率远超数字资源。以江苏省方志馆为例,2020 年到馆读者,主要查阅江苏三级新方志、旧志;个别读者会查阅省外新方志以及旧志;再者,江苏省三级年鉴以及《江苏地方志》杂志也是读者关注的馆藏资源。此外,少数到馆高校学生读者等会利用江苏省方志馆局域网装载的数据库辅助查找一些江苏省新方志资源。来自省级政府部门的读者会借阅和查询一些关于现实热点的地情资料和理论书籍等。

读者类型和到馆查阅资料的目的,以2020 年江苏省方志馆为例,主要存在五种情形:一是为了学术研究,主要是高校师生,且多为学生;二是商业策划或者立项规划,如景区开发文案的策划、地方发展项目的立项材料准备等,主要是商业公司或者从事咨询服务的第三方机构;三是一些学会、机构等为编纂书籍查找资料;四是为了研究家乡、家族某些历史现象及文化现象等,如家族迁徙历史、地方科举文化发展等,主要为年龄偏大的个体文化爱好者;五是把方志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者把方志馆作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替代品,纯粹休闲阅读,但是持此目的的读者仅是个别的,主要是方志馆周边社区居住并且曾经与地方志有过某种联系的人员,此外还有学生。从对江苏省方志馆读者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省级方志馆存在特定的读者群体,虽然群体小但对方志文化及方志馆忠诚度比较高。

在促进方志馆藏利用的服务功能开发方面,“一些方志馆在建成后,未走开放办馆之路,要么成为方志工作者办公场所,要么展览无人问津、前往参观者甚少,要么馆藏资源束之高阁,常年尘封,无人查阅利用。方志馆前门可罗雀,方志馆里静悄悄,这种缺乏人气的现象是方志馆功能开发不够造成的。”[12]必须承认,方志馆建设包括馆藏建设及服务存在明显的“馆本位”和“用户缺位”问题。[13]一是服务手段不够现代化。在服务到馆读者方面,主要是依靠方志馆工作人员人工引导并帮助读者查找,目前还缺少像大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所实行的一门制管理、自助借还书设备、馆藏网络资源共享等智能化、自动化服务设施。二是方志馆的规划建设对方志馆各项功能的开发缺少可持续的支撑因素。对照《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第八条“方志馆选址应符合当地建设总体规划,应考虑人员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设施良好等因素,符合安全与环保等要求”,一些省级方志馆在地理位置选址、藏馆设计等方面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馆藏资源的利用。

三、省级方志馆馆藏建设及开发利用的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5 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但也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体系不完善”“服务效能不高”等。[14]2020 年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软实力,设定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在新的时期,省级方志馆需要在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协调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创新并丰富馆藏、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效能。

(一)要有“中心”意识,发挥好“存史、资政、育人”功能

省级方志馆是集中展示一省方志文化的窗口,作为大型方志馆,一定要具有区域“中心”意识,发挥好一省地情文献馆藏的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抓住全国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方志馆建设进入老馆升级改造、新馆规模性增长的总体形势下,适时改造更新藏馆,如江苏省方志馆2020 年新改建2 个密集架书库,上架图书1.6 万余册。3个库房引进立体书架,改变了以往大量图书堆放的储藏方法等,从硬件设施方面支持馆藏。

二是保持馆藏志书、年鉴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收藏本省三级新方志、三级地方综合年鉴是省级方志馆的基本要求。对于省内镇村志、部门志、行业志、专志等志书,要能收尽收。旧志收藏,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应注重高质量版本的珍藏。在与各省方志文化交流、收藏全国新方志方面,省馆应该走在全省各级方志馆的前列。如江苏省方志馆与全国其他省(区、市)地方志办公室或者省(区、市)方志馆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与各省(区、市)签署有二轮省(区、市)志交换协议,并开展旧志交换,同时与部分省、市约定了二轮市、县(市、区)志交换工作。

三是要有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如“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方志馆参与江苏文脉整理工程,协助出版“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等。习近平总书记2020 年11月视察江苏并在南京召开了长江经济带工作会议,对江苏新时期发展,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了新的指示和要求。2020 年12 月,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决议》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强富美高”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阶段的集中体现,是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是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为了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好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重要省份的方志馆,江苏省方志馆需要加强对长江流域、长三角地区的省(市)三级新方志、年鉴,旧志和地情文献的系统化收藏,加强江苏对口扶贫省(市)的新方志、年鉴、旧志、地情资料的馆藏,加强江苏省以及省内市、县(市、区)的国内外友好交流地的地情资料收藏以及江苏省荣誉公民、江苏籍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领先拔尖人才的个人资料的收藏,加强江苏省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社会政治交流频繁的国家、地区、城市的地情资料收藏,为资政提供专业的地情服务。

(二)要有“市场”意识,突破传统的收藏路径

现代方志馆诞生之初,受存放修志资料以及存放自编志鉴、地情书等观念影响,馆藏资源收藏多出现公益性的路径依赖:主要是地方志工作机构自身资源存置以及对外交换,同时辅助一些社会征集等形式,且多集中于志书、年鉴等的收藏、交换和征集。但在一地之其他地情资料方面,省级方志馆在探索市场化收藏方面可以有所追求。

2002—2003 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曾在全省地方志系统开展地情文献资料普查工作,当时拟录的地情文献分三类:志书类、年鉴类、其他地情类,其中,其他地情类包括谱牒、史料、资料长编、方志理论丛书等。[15]随着人们对地情文献认知意识的提高,地情资料的搜集范围也在扩展。凡是记述本省各地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的纸质资料或照片、录音录像,以及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包括证书、文件等方便保存的地方志文化的实物,都可以积极征集或收购。应鼓励家谱进馆。积极采购地方名人的传记、著述及相关史料,国内乃至国际上对江苏区域地情的整理文献、理论研究著作。适当采购对本省在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交往之地的地情资料。对于海外中华古籍的回归工作,无论是“原生性回归”“再生性回归”还是“数字化回归”[16],只要财力和人力允许,省级方志馆都可以参与这一盛事,为社会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作出贡献。

(三)要有“读者”意识,促进馆藏服务的多元化

和图书馆、博物馆等成熟的、成体系的公共文化机构相比,目前的方志馆馆藏服务尚处于初始探索阶段,针对“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失位缺位,作用发挥效果不明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方志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无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获得感”等问题[2],新时期省级方志馆的服务读者和开发读者资源工作可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是设置专题书库或者主题书库。如江苏省方志馆,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可以设置长三角书库或者长江经济带书库,新疆、西藏、青海书架等,便于读者从中集中查找利用。

二是利用新平台发挥馆藏服务功能。省级方志馆要突破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对服务工作的妨碍,积极开设流动平台和网络平台,打通方志馆馆藏服务“最后一公里”,如在公众号开设应用平台,提供读者服务、预约进馆、借书服务、资源查询等。

三是优化升级馆藏地情文献书目检索查询系统。现有方志馆图书资源一般按照大类分区域上架,一些方志馆图书文献采编在锁定馆藏资源位置方面服务效果不显著。再者,方志馆读者服务系统中的检索功能急需优化,如江苏省方志馆读者网络服务系统中,主要是针对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出版者的主题检索,在图书文本内容检索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更不能满足新时代基于内容检索的要求。因此,必须提升网络服务系统的检索水平,提升检索功能,对多字段检索、全文检索等加大关注和投入,以满足读者需求。

四是积极走向读者,探索资源的共享共建。省级方志馆馆藏资源具有专业性、完整性和特殊性,在服务已有读者群体方面可以培优做大。方志资源可以流动进高校图书馆,推介给高校师生,主动进入高校科研利用资料系列,召开方志作品品评会等,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与高校图书馆等机构在资源检索平台、数字资源、印刷品资源等方面探索资源共享以及文献传递路径等。主动探索开放网络数字资源,便于方志资源利用者便捷快速利用或了解馆藏资源,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价值实现度和能见度。同时,要利用既有馆藏,适当开发一批馆藏衍生产品,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方志文化需求。

作为新时代弘扬优秀方志文化桥头堡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现代方志馆已经跨越了单纯的收藏修志资料阶段,成为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馆藏资源建设是方志馆的基础,馆藏服务工作是方志馆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省级方志馆,作为“大型方志馆”,在方志地情文献的收藏和馆藏服务方面,要注重专业性和智慧性,在不断丰富馆藏的同时有效实现馆藏资源的服务价值,从而更好地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贡献出地方志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方志馆藏江苏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馆藏兵团文献利用分析实证研究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