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淮安“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

2021-07-02 09:30◎李
江苏地方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名片

◎李 想

(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淮安 223001)

淮安是大运河重要的枢纽城市,运河文化因此成为淮安的代表性核心文化,也是新时期淮安精神的鲜明标识。21 世纪后,淮安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将运河文化研究与城市运河文化建设融合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08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授予“运河之都”称号。“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是淮安人民以运河文化为荣,对运河文化自信的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2017 年2月和6 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大运河文化以及文化带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和文化自信理论为沿运城市新时期推进运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淮安作为“运河之都”,更需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抓紧对“运河之都”城市名片进行全方位提升,凸显特色,增强品牌影响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运河文化金字招牌。

一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文化自信

(一)作为“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自信

淮安自古就是古淮水和泗水的交汇处,南近长江,东濒黄海,是南北方水上交通的咽喉要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进入淮河的末口就在淮安境内。而邗沟是公认的中国大运河的前身,淮安也成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隋开南北大运河,淮安境内的山阳(楚州)处于淮河和山阳渎的交汇处,泗州处于淮河和通济渠的交汇处,都是大运河干线上的要津。唐代,楚州扼通济渠与山阳渎之交汇点,成为运河航运的重要节点及陆路交通的关钥,地位十分重要。北宋时,漕运进一步发展,确立漕粮转输制度,楚州和泗州成为四大转搬仓中之二。元朝开京杭大运河后,淮安仍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中心城市之一。

明永乐后,京杭大运河重新贯通,淮安处于运河中心位置,“盖淮,左江、右河,东控海道,北接兖、豫,西接两都,而诸陵咸在”[3],地位更加重要,每年漕运进京的四五百万石粮食80%以上经过淮安,在淮安接受盘验。此外,清江督造船厂,转储漕粮的常盈仓也在淮安建设,淮安逐渐成为全国的漕运枢纽。明中叶后,由于黄河全流夺淮入海,使淮安的清口地区成为“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淮安又成为全国治河中心,直至清晚期。正因为明清时淮安在南北漕运中的特殊地位,中央朝廷对淮安格外重视。明代设漕运总兵官和漕运都御使同驻淮安,称文、武二院,主持全国漕运事务;清代在淮安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

大运河虽几经变迁,但淮安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作为重要的运河节点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和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淮安以“运河之都”作为城市名片之一是名至实归、恰如其分的。

(二)作为“运河之都”的文化遗产自信

运河遗产是运河文化具象化的诠释和佐证,丰富的大运河遗产为淮安发展区域文化提供了可持续性资源支撑。

2014年6 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大运河淮安段的遗产区2 处、河道1段、遗产点5 处。大运河淮安段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3979公顷、缓冲区面积6289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尤其清口枢纽是被列入遗产名录的两个水利枢纽之一,集中体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利工程成就和科技价值。和其他大运河沿线城市相比,淮安拥有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数量多,而且类型多样、遗产价值高,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遗产外,截至2019年底,大运河淮安段仍有各类物质遗存100 余项,包括京杭运河河道、黄河故道、洪泽湖、板闸遗址等各时期水利工程以及河下古镇、河道总督府衙旧址、泗州城遗址等相关文化遗产。2014 年10 月,淮安新发现明代所建的板闸遗址,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最重要的大运河遗产发现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增添了新的内涵。

淮安运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京剧、淮剧、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金湖秧歌6 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闸民歌、韩信传说等33个项目进入省级非遗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其中很多项目如京剧、淮剧、洪泽湖渔鼓、金湖秧歌、淮扬菜烹制技艺、渔具制作工艺等也和大运河息息相关,属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作为“运河之都”的经验自信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淮安本土文史专家开始注重研究淮安的运河文化。21世纪初,淮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和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启动“运河之都”城市名片的打造工程。为此,淮安市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开展多项工程:市政协组织“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两届“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多部运河文化历史文献;建设部门建成大运河文化广场、大运河楹联馆、淮安戏曲博物馆,并修复陈潘二公祠、吴公祠,复建河道总督署大堂二堂、淮关关楼,加固清江大闸,建立古末口、大小清口碑亭等,并着手修复河下古镇;2007年,成立专门从事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等。2008年9月,第四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高峰论坛暨第二届“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淮安举行,在运河沿线城市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10 月,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淮安市为“运河之都”。

2009年,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淮安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也积极参与其中。在申遗的过程中,淮安紧抓机遇,继续深化运河文化研究、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旅游开发等项目,取得了第二阶段的成果,如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开展的“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项目,形成《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一书;在省内率先颁布实施《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规划》,从制度上保障遗产保护;另外还编制《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保护展示规划》《板闸遗址保护展示方案》《淮安市码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保护各项宝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建成洪泽湖古堰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大型旅游景区和漕运博物馆、淮扬菜博物馆、清江浦记忆馆、洪泽湖博物馆等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淮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安在大运河文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经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对“运河之都”城市名片进行品质提升。

二、 “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的对策

尽管和其他沿运城市相比,淮安在打造和建设“运河之都”城市名片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在后申遗时代,淮安“运河之都”名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整体上下降的风险。究其原因,淮安近年来的运河文化建设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对“运河之都”城市名片长效管理的顶层设计;研究力量分散,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开发的力度和成效不足;对“运河之都”名片的营销推广度不足等。

加快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名片品质的提升,不但要立足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春风,提升运河文化的建设品质,更要重新审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注重打造特色精品,全面提升建设的档次和口碑,打造知名度更高的运河文化“金字招牌”。

(一)以“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作为新时期淮安运河文化建设的“主抓手”和核心工作,提升其首位度

“运河之都”名片是淮安两千多年辉煌的运河文化史的高度浓缩,是淮安运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品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全可以将“运河之都”名片的品质提升作为今后淮安运河文化建设的“牛鼻子”,提升其首位度,统领和引导各项运河文化建设,形成建设合力。

针对以往的运河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问题,淮安要加强以“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为中心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城市名片的长效建设和管理机制。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领导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保障、督查考核,从全局的立场谋划全市的运河文化建设和品牌宣传推广,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协作、通力配合,集中资源和力量,调动全市人民共同建设运河文化的积极性。

从地方立法的角度对全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作顶层设计规划,打造提档升级的运河文化建设。2020 年6 月1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江苏首部专门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加强淮安优秀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今后淮安要根据《条例》的规定编制新时期“运河之都”名片品质提升的顶层规划,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进淮安运河文化建设。对接国家和省级的运河文化建设规划,同步更新和组织编制具有淮安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注重运河文化建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使运河文化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聘请国内外先进的规划团队,组建淮安大运河规划专家决策委员会,编制大运河淮安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在规划中创制淮安新时期“运河之都”形象标识,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运用推广,在城乡规划中充分导入更多的运河文化元素。

(二)成立淮安大运河文化研究智库,打造知名的运河文化研究高地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

过去,在运河文化研究方面,淮安有淮阴师范学院的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市政府办下属的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以及2018年11月成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等3个专门性的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另外还有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安市水文化研究会以及一些学者也涉及此方面的研究。专门研究机构专职研究人员少,研究机构以及学者彼此间缺乏交流协作,各自为战,导致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层次不高、研究领域不广,虽然有关淮安运河文化的研究成果看似数量丰富,但明显存在“量多质不高”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成立淮安大运河文化研究智库,将淮安打造成运河文化研究高地。一是有利于整合淮安的现有研究力量,为市内各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沟通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同时多方面引进高层次专职研究人才,建立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二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群策群力,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式方法,深度挖掘淮安的运河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加强对清口水利枢纽这一淮安运河文化特色和关键领域的重点研究,不断提升淮安运河文化研究的层次和高度,以获批国家级研究课题和省级重点研究课题为目标,争取尽早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学术层次高的研究成果,以此推进淮安运河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三是以淮安特色智库的名义,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运河文化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通联,加深沟通、交流与协作,把握运河文化研究的学术前沿,引导学术界再次聚焦淮安的运河文化研究;四是作为淮安今后运河文化建设战略的思想库和智囊,聚焦淮安运河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发挥决策咨询的主功能,努力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编制规划等提供科学、系统和实用的智库成果支持,促进淮安运河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三)创新开展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深入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运河文化精品

淮安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富集,可供旅游开发的资源数量众多,但很多优质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没有开发或未能有效开发,运河文化遗产之间缺乏串联和综合利用,未能形成“珍珠链”效应。如淮阴区的码头镇处于清口枢纽遗产区,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运河水工遗存代表了古代世界水利工程技术最高水平,但至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旅游开发,殊为遗憾;河下古镇是典型运河名镇,由大运河孕育并哺育至极盛,在几百年间经济发达,名人辈出,文化繁荣,可供旅游开发的资源丰厚。但近几年淮安对河下古镇开发远不到位,景点有限且缺乏特色,旅游项目过少,旅游纪念品品种单一,古镇特有的民俗文化缺失等,[4]同其他的运河古镇,如杭州的塘栖镇、湖州市的南浔镇相比,无论知名度、吸引力还是游客美誉度都存在的明显的差距。淮安为纪念清江浦开埠600 周年而修建的“清江浦1415 街区”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深层问题在于淮安目前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缺乏科学、统一的顶层设计规划,创新性不足,打造地域特色的精品项目意识缺乏,导致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一,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震撼性的旅游景观和“拳头”性的品牌景点和旅游产品;[5]未能将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串联起来,综合利用,形成“珍珠链”效应;同杭州、扬州等城市相比,淮安借助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步伐不快、人才不足、集聚效应不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淮安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方式方法,紧抓淮安运河文化遗产中的特色文化和优质文化,进行深度开发,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运河文化精品项目。一要协调好全面开发与重点开发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建设,培育淮安运河旅游龙头和主题景区,多方共举提升淮阴区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洪泽区的洪泽湖大堤、盱眙县泗州城开发力度,形成主题鲜明的淮安大运河黄金旅游带,既突出重点又全面覆盖。二是在开发中要彰显地域特色,对具有鲜明淮安地方特色的漕运中心文化、清口水利枢纽河工文化、洪泽湖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推陈出新,形成淮安独特的运河文化地标,彰显淮安优秀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三是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如积极培育运河特色小镇,建立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加快发展运河文化相关的影视演艺业和动漫创意业,大力生产运河文博创意产品等,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运河文化产业集群。

(四)采取科学系统的营销推广方式,提升淮安“运河之都”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淮安“运河之都”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所有沿运城市中只占中游,远不及扬州、杭州等城市。很多运河文化遗存因缺乏展示平台、途径和手段,至今不为人熟知。以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因结构单一、内容单调,对运河文化、运河非遗的展示与传播效果不佳。因此,淮安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创新性地实施推广活动,形成辐射力强、品牌价值高的城市品牌形象。

一是建立营销推广的核心机构,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建设带领导小组为核心,下发进行推广和管理的具体实施意见,协调各部门统筹管理,编制推广预算,执行推广方案,评估推广效果。

二是采用全媒体的宣传方式,持续推广淮安的运河文化建设和运河旅游产品。增加政府和旅游局网站的推介力度;加大在国家级主流媒体上的持续宣传力度;利用网络、社交媒体、手机APP、自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扩大宣传效果;利用招商或参展等机会到海内外进行旅游促销。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节庆和赛事,如重点打造“运河之都”文化节,将其发展成为一个集运河文化推广、旅游、经贸洽谈为一体的盛会。另外还可大力培育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大运河音乐(诗歌)节、运河嘉年华,拍摄制作“运河之都”大型文化实景演艺,举办洪泽湖龙舟赛、洪泽湖大堤马拉松和骑行赛、淮安大运河文化研究高端论坛等,持续打造,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

四是与其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包推介。淮安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淮安旅游的一块招牌,运河文化旅游可以与红色旅游相互融合,打包衔接,形成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线路,共同发展且共同推介。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名片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