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2021-07-01 10:53高燕
中国市场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惠州市

高燕

[摘 要]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城市发展思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5月,《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惠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本研究梳理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总结了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通过创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证分析法,对惠州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市当前尚未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尤其是在创新投入、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文化等方面较为薄弱,提出了加快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惠州市;产学研联盟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8.032

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以产业集群、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存在的创新群体,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要素,处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位置。创新资源是各种物质资源,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资金、知识等,是创新的物质保障。创新制度包括促进创新活动的激励、约束、监督和评价等相关创新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创新政策,创新制度为创新活动提供内在保障,推动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资源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和开放性等特征。

2 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

国内外公认,当一个城市达到如下标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对内技术依存度大于70%以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大于70%等,可判定为创新型城市。惠州市自2016年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目标以来,在创新基础建设、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但对照上述创新型城市的标准,惠州市依然处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阶段,与创新型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创新能力依然有待提高。

2.1 创新基础现状

创新基础反映城市创新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状况。2018年,惠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4103.05亿元,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五。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61.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65.5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3∶52.7∶43.0。2018年惠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41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908美元。近年來受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4—2018年五年间的GDP年均增长率为8.16%。在国家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下,惠州具备区位、空间、生态等优势,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向惠州集聚,这是惠州市当前的发展机遇。惠州市重点发展的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符合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方向,将有力促进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提升竞争力。

2.2 创新环境现状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各种外部因素总和,包括关于创新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市场环境、社会对创新的态度等。自《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来,惠州市政府出台了创新驱动“六大行动”实施方案( 创新平台构建行动、创新能力跃升行动、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创新动力激发行动、创新成果燎原行动、创新环境优化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这些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明确了惠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纲领和主要任务,即以“一基地、双平台、五大抓手”为支撑的创新体系建设方案,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2016年,惠州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2017年国内首届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行。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0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孵化面积达115万平方米;众创空间总计32家;全市设立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1个,“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增至6个。南方地热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半导体研究院、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工厂等签约落户。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1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281家。

2.3 创新投入现状

创新投入是一个城市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研发创新上的人才和资金投入。2014年至2018年间,惠州市研发从业人员的数量从20010人增加到了43255人,增长了116%,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增加到了1.9%,研发人员力量的快速壮大为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 R&D经费支出总额由2014年的54.75亿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80.31亿元,增长了46.7%;R&D经费支出占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提高到了2%,增长速度较慢。

2.4 创新产出现状

创新产出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具体呈现。2018年,惠州全市申请专利2164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222件,分别较2017年下降28.9%、36.2%;专利授权14705件,增长25.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45件,下降1.6%;PCT专利申请351件,下降22.3%;有效发明专利量620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99件。

2.5 创新可持续发展现状

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潜能,源源不断的教育投入、人才培养以及相对稳定的科技R&D人才增长和R&D经费增长是城市持续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2018年,惠州市公共教育支出总额和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额在广东省内均排名第四,近年来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广东省的平均水平。2014—2016年R&D人员增长率和R&D经费增长率增长速度较快,2016年后有所下降。

2.6 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小结

惠州市自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加强,城市创新投入逐渐加大,创新产出逐年增加,各类专项创新基金陆续设立,协同创新环境正在形成,城市创新能力逐年增强。但综合来看,惠州市尚未实现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3 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证分析

对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实证分析的步骤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获取数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3.1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的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本研究在参考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城市创新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创新能力的5个构成要素作为二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再细分为29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

3.2.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可以克服人为主观因素,客观反映各指标的效用值的赋值法。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设有m个评价城市,n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为矩阵Xij=(xij)m×n。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得到的信息熵就越小,指标权重越大,反之则指标权重越小。因此,可根据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熵值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并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从而对其进行排名和分析。

3.3 数据选取

在对惠州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分析时,采用上述指标体系2014—2018年共五年的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惠州市统计年鉴2014—2018》《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2018》。2018年部分数据无法获取,以2017年数据代替。

在对横向比较的七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时,采用上述指标体系中各城市2018年的數据,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18年城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对于确实无法获取的少数数据,使用2017年的数据代替。

3.4 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运用熵值法计算惠州市创新能力各三级指标的效用值和权重,得出表3的结果,根据熵值法的原理,每一项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大的那一个指标对该二级指标的贡献作用最大。从而得出以下结论:惠州市创新能力各二级指标中,金融存款余额和GDP对惠州市创新基础的提升贡献作用最大;千人因特网用户数对惠州市创新环境的改善贡献作用最大;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对惠州市创新投入的贡献作用最大;注册商标数对惠州市创新产出贡献作用最大;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额对惠州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用最大。从2014—2018年,惠州市的创新能力在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表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而创新投入这一指标得分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惠州市的创新能力趋于稳定地增长。

3.5 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横向评价分析

由于各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SPSS软件利用Z-core法处理原始数据,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得出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七个城市的横向评分结果来看,深圳市不论在综合创新能力还是各二级指标的得分都是最高的,广州的创新能力指数仅次于深圳。惠州的创新能力指数在七个城市里,排名第六,这说明惠州的创新能力较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差距。

4 惠州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市自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以来,城市创新能力在逐年增强,但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城市创新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尤其是与深圳、广州等创新型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制约惠州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因素主要有:创新投入力度不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创新人才供给不足,地区高校较少、尚未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整体、创新文化氛围不浓等。

为加快惠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以下六方面对策建议。

4.1 成立惠州市创新型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和有力引导。在组织方面,惠州市已经成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在发挥领导小组职能的同时,还应该成立惠州市创新型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且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咨询委员会成员,为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重要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调研、论证、评估,提供咨询服务。

4.2 增加创新投入力度

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工作:首先,政府须确保财政科技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落实专项财政资金;其次,成立惠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惠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证;最后,政府采取财政贴息、加大资金奖励等方式,促进商业银行向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创业板、科技板等证券市场上市,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以增加创新投入。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力度,设立科研专项基金,不断加大对科研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4.3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强化企业在城市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企业要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企业发展的阶段目标和战略规划,拓宽企业创新的空间。其次,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大对企业自身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以及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又要着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并培育自主品牌,凝成无形价值。最后,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宽松的企业文化吸引、培养、留住创新人才,通过人才培养、课题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掌握前沿技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4 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截至2018年,惠州市共有5所高校,包括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和四所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44018人。惠州市的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次供给不足是当前制约惠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人才需求的重要短板。因此,惠州市政府应一方面加大本地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支持本地高校重点学科和重要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惠州设立研究室、实验室、创作室、工作室以及分支院校的政策优惠力度,弥补惠州科研机构,高校较少的弱势,以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聚人才,提供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对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研发机构、领先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给予资金支持,优先保障其建设用地。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培育和集聚领军人才,对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战略科学家实行“一事一议”支持政策。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建立人才跟踪服务台账,把人才发展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纳入预算,建立分层次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推动“高精尖”人才向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一线流动。

4.5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创新为主旨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系,创新文化包括创新观念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创新观念文化是崇尚创新、追求创新、鼓励自主创新的思维和价值观念。创新制度文化包括鼓励创新的制度、政策、法规等。创新观念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创新文化。因此,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第一,政府引导、媒体配合在全市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育。惠州市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市民的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弘扬敢于冒险、勇于竞争、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积极营造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宽松环境,激发民众的创新积极性;在各阶段教育体系中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增强整个城市的创新信心。

第二,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是创新文化的重点,政府应建立和健全各种鼓励创新、奖励知识产权所属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一套促进创新的体系,破除制度障碍,辅之以鼓励积极探索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

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长期积累形成的,不是某个行业、某个方面和某个阶段的创新,而是一個城市长期积淀的创新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文化,形成引领创新行动的思想指导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核。

4.6 对标深圳,学习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

据《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市创新能力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国排名第三。居广东省内第一。2018年深圳市GDP达到24221.98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4%,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全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1300件,深圳已经形成了全国首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有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全产业链支持服务体系和投融资体制,以及与自主创新相对应和特有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城市创新文化等。深圳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通过制定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规划,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推动思想观念创新、知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等的主导性战略。

第二,政府多方面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市政府从政策制定、财税优惠、金融扶持、中介机构等多方面为企业营造了良好、公平的技术创新环境。

第三,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了完备的现代金融产业链条,发达的金融服务为自主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四,坚持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临近深圳是惠州发展的重要区位优势,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对惠州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深圳也将对惠州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惠州市应主动把握机遇,深入学习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主动做好深圳产业向惠州转移的对接措施,提高对深圳外溢产业与外溢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5-07-13].http://www.ccgp.gov.cn/cggg/dfgg/zbgg/201507/t20150713_5546746.htm.

[2]惠州市人民政府.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六大行动”实施方案[EB/OL].[2015-09-04].http://www.9ask.cn/fagui/201509/110783_1.html.

[3]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3(1).

[4]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1).

[5]李仲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王瑞军.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7] 陈天荣,邢海华.嘉兴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8]毛艳华,姚华松.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的发展[J].城市观察,2014(3).

[9]杨正军.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10]尹继佐.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

[11]纪宝城.创新型城市战略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许爱萍.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3.

[基金项目]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高燕(1982—),女,汉族,山西宁武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惠州市
惠州市辉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道三元分式最小值问题的求解与推广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惠州市海洋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惠州市基督教两会中心关键技术的设计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