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各组分别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比所有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B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长于C组,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出血量低于C组(P<0.05);A、B组术后恢复情况中,除舒适度评分较低于C组,其他情况均好于C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减少不良反应,建议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关键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全身麻醉
骨科手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创伤大,大多数存在术中失血量较多、耗时长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手术患者90例,均符合手术适应症。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A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77.70±5.59)岁。B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78.35±6.74)岁。C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77.23±5.95)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患者采取侧卧位,患肢向上,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利用超声引导定位,在患者下腰丛L3~4间隙穿刺,注入0.357%罗哌卡因25 ml,在坐骨神经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平卧。
B组行腰硬联合麻醉:首先在L3~4处进行穿刺,给予0.75%布比卡因1.0~1.2 ml,使用脑脊液稀释后逐渐缓慢推注,麻醉平面要控制在T10以下,硬膜外置管平卧5~10 min,改变手术体位,手术中给予曲马朵50~100 mg/次、咪达唑仑0.02 mg/kg静脉注射。
C组行全身麻醉: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瑞芬太尼2 μg/kg、阿曲库铵0.6 mg/kg、丙泊酚1.5 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诱导成功后进行插管并通气,使用微量泵静脉注射异丙酚4~10 mg/(kg·h)维持麻醉,间歇加入顺式阿曲库铵2~4 mg维持肌肉松弛,根据手术刺激调整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舒适度、疼痛评分、术后24 h患者自控镇痛药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手术情况比较
A组、B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长于C组,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出血量低于C组(P<0.05),三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术后恢复情况
A、B组术后恢复情况中,除舒适度评分较低于C组,
其他情况均好于C组,三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2。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重,老年患者人数日益上升。老年人存在骨骼钙流失、骨质脆弱及行动不变等问题,下肢骨折手术成为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手术类型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1]。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增加围术期心脑意外和麻醉并发症的风险。椎管内麻醉易加重心脑肾等器官缺血[2]。全麻可能会引起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选择一种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轻微且并发症较少的麻醉方式对此类老年患者是极为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虽然麻醉操作时间长,舒适度评分低,但手术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短,出血量低,早期镇痛效果较好,术后疼痛好转快,术后24 h PAC药量少,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组。
综上所述,相比全身麻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均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老年下肢手术术后恢复,其中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椎管内麻醉禁忌的患者也可使用,建议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术式。
参考文献
[1]罗兢聪,邹夏禹,杨志滢,等.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评价[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7,15(2):172-173.
[2]王亚华.小剂量轻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性[J].中国社区医师,2015(9):4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