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安娜
摘要: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明代吴彬的作品《十面灵璧图卷》最终的拍卖价打破了中国古代书画世界拍卖纪录,成为史上单件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吴彬在中国美术史出现的频率以及影响力并不是很高,甚至国内现有的对吴彬的研究居然来自一位美国学者。但是这次保利拍卖,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能刷新纪录,值得笔者去挖掘其中的缘由以及研究这幅画作与当时时代的渊源和奇妙之处等。
关键词:《十面灵璧图卷》;拍卖;书画
一、《十面灵璧图卷》的渊源
吴彬是晚明杰出的人物画家,善画佛像,人物秀洁,写山水不摹古,即景发挥。他生于福建莆田,出身寒门,青年离乡,游遍江南,常来往京师(今北京)、金陵(今南京)两地。万历年间,供职宫廷画师,享誉“画仙”,由于当时朝廷并没有画院建制,官职闲散,吴彬得以到处游历,纵览群山。
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创作的初衷与米万钟密不可分。米万钟乃米芾后裔,他爱石成痴,早年在各地任官,其精力主要集中在收藏奇石上。这些奇石既包括能小到把玩在手中的雨花石,也有大到重于万斤的房山石,都受到米万钟的青睐。米万钟对石头的痴爱,在一块北太湖房山石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要给这块石头提供一个安置地,并且安排人看守,自己每年都要回来拜望。由此可见米万钟对收藏石头的喜爱。在他收藏的石头中,有一块名为“非非石”的灵璧石,这块灵璧石高仅一尺八寸,尺度中等,但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于面面皆奇。古人常以灵璧石不能全美为憾,但是米万钟收藏的这块称作“非非石”的灵璧石却是十面皆可观。画家吴彬所作《十面灵璧图卷》是为石痴米万钟创作的重要作品,画家从十个方位、十个角度去表现这块“非非石”,可谓“一石十面”,通过描绘奇石的不同面貌,描绘出了这块奇石十面不同的美,由此可见这块奇石的非凡之处。吴彬对于这块灵石的体积、质地以及画面空间进行了探索,代表了当时一种前卫创新的另类风格。
二、《十面靈璧图卷》的“五岳”与“岩壑”
(一)以“小”观“大”
《十面灵璧图卷》是一幅长卷,整幅图灵璧石正面、后正面、左正面、右正面、前右侧、后右侧、前左侧、后左侧、石前观底、石后观底,画家从十个角度观看灵璧石分别绘制出十幅图。图侧有当时首屈一指的文人和书法家所作的题跋,其中包括董其昌、李维桢、邹迪光、张师绎等。细读这些跋文,对于研究明代文人之间的交游以及画作流传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十面灵璧图卷》画面后十一段题跋长达11米。观看这幅图,首先要去细读这些跋文,了解这幅图当时的背景渊源,以及当时的文人书画家对这幅图卷的看法。《十面灵璧图卷》“一石十面”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很新颖的。吴彬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人物变形主义画家,他和陈洪绶一样,画面追求夸张怪诞之美,他笔下的罗汉形象充满了喜剧性。从吴彬的画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极富艺术想象力的优秀画家,能将一块石头画出十面不同的形象,并且面面称奇,除了这块灵璧石的“奇”之外,画家的想象力以及表现能力的“奇”更是独特。
在观赏《十面灵璧图卷》时,观者在画作中看到的灵璧石更像是五岳中的奇峰峻岭,跌宕起伏又连绵不断,石峰中隐藏着云气,有流水洞口等奇景。文人赏石显然是对真实山岳的缩微模拟。吴彬将一块案桌上的供石,描绘出了似有巍峨壮阔的山峰景象,且十面山峰景象各不相同,给观者带来无限遐想,可见画家内心想象力之丰富;对一块仅供把玩与观赏的灵璧石在画面中能描绘出五岳三川般千变万化的景色,将冈岭丘壑、蜿蜒溪流、群峰鹤立浓缩在灵璧石之中,放大观赏能俯瞰万千景色,可谓称“奇”,可见画家技艺超群。灵璧石正面,大小峰头,各具一格,跌宕起伏,犹如跳动的音符迭奏;石背面的上部分,犹如九峰耸立,下部分冈岭起伏,洞穴岩石,蜿蜒溪流,相映相掩,时隐时现,灵气逼人;石后正面与前石姿态迥然不同,各峰腹背相依,姿态万千;石的左面和右面变幻莫测,主峰与侧峰主次有序,山峰中有白色筋脉,如水在山峰中流淌,晶莹澄澈,山峰中有水,这重重叠嶂中又有水的滋润,水淌漾在山脉中,始称奇观。石左正面、右正面、右前左侧、后右侧又是各有另一番风貌,这十面景色皆是奇观,十幅不同奇景的三山五岳,尽在其中,每幅图卷景都变化万千,姿态昂然,山峰与丘壑,洞岩与蹊径,堪称奇妙。吴彬在技法上结合了唐人孙位画火的技法,十幅姿态不同的灵璧石从整体上看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张扬又热烈。
(二)以“少”为奇
《十面灵璧图卷》中矗立的山峰,似剑似戟。十幅图中的山峰形态各异,每座山峰之间留有不同形状的空白,这些空白的形状也是姿态各异,似云又似流水,也似瀑布。画图中山峰时,画家吴彬用精练又密集的优美线条沿着山石脉络缓缓而出。如果说《十面灵璧图卷》中的十面奇景、奇观呈现与画家高超的表现技法有很大关系,那么画家对山峰之间的留白处理,则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十面灵璧图卷》中画面的留白形状基本是上宽下窄,和两旁的山峰形状相衬,更加凸显出山峰如剑如戟的姿态,使得灵璧石姿态灵动,这些留白的形状是画家经过考究的,并不是随意描绘的,最后才能形成“奇”“巧”的姿态。在现代绘画中,这种形状的“白”与画面背景自成一体,在主题形状之外,成为画面的负形,而主体灵璧石,则被称为画面中的正形,画面中正形与负形相互衬托,共同成就了一幅优秀作品。山峰之间的少许空白融合在画面背景之中,又独立于画面背景之外,似与山峰相融合,成为云气、溪流、洞穴。可见这些“白”少且巧。画面中的空间、气息主要是通过这些姿态各异的“白”来凸显。《十面灵璧图卷》山峰中的留白成为画面奇巧之一。
三、《十面灵璧图卷》墨韵中的“奇姿”
晚明畫家在思想上追求真实的自我,极具个性,追求变形主义,大量民间画家征召催生了不同创作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吴彬身上融合了大众趣味与高雅文化,他的画作中出现了两种精神的交织碰撞,既有画院的传统文人趣味,又包含着个人信仰与追求,受当时大趋势的影响,吴彬被高居翰推举为“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倡导者,他的绘画题材涉及较广、笔触精细,他本人善于突破常规,因此画面灵动,变化莫测。《十面灵璧图卷》中的岩壑奇姿,是画家吴彬运用流畅、流动的线条描绘而成的,线条柔美精细。在这幅图卷中,灵璧石外形从整体看上去,像一团火,但是放大细看,里面山脉线条犹如水般柔和,两者结合,不仅一点也不冲突,反而在画家高超的技法下,灵气逼人,犹如墨色淌漾,在天地山水之间流动,形成天然的岩壑、洞穴、山峰等千奇百怪的地形。画家用墨是如此自如,墨色深浅恰如其分,并没有显得柔弱也没有显得刚硬,这源于画家多年绘画经历形成的技法。石间的线条从深到浅重重叠叠,显得厚重但并不笨拙,山峰中流淌的白色线条像水纹波浪般在山石之间运动,既起到区分山石的作用,也打破了画面沉闷的厚重感,使得山峰中丘壑险峻,山脉之中层峦叠嶂。
《十面灵璧图卷》还运用了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自古以来赏石的精神核心。吴彬信仰佛教,对于道教的思想也不排斥,他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枝隐居士”“枝庵发僧”“金粟如来”等署款,表明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吴彬的笔墨风格实则暗示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在《十面灵璧图卷》中,吴彬将自己的笔墨技法与阴阳五行学结合,创作出了“奇姿”。董其昌研究禅学,对阴阳五行也有一定理解,他曾说:“其蜿蜒垂垂者当作水观,剑峰斩截者当作金观,孤起林立者当作木观,坡陀平夷者当作土观。”灵璧石的形成与阴阳分不开,实则就是“阴阳合一”,它是自然造化之物,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灵璧石之所以面面皆可观,也与其中的阴阳有关,吴彬十面图卷姿态万千也脱不开灵璧石中的阴阳调和。例如在灵璧石背面的后中峰底部有一处凹穴,四周高,中央低,穴位正中突出一峰,这种地理现象,在五行中,被风水家称为“突中窝”,这个“突中窝”属于奇胜。这些五行奇胜只有懂石又知五行的画家、收藏家才能共通。画家吴彬正是因为通五行,才能在米万钟交与他的灵璧石中参透其奥妙,运用自己独特的用墨方法,将灵璧石的“奇姿”描绘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
五岳片云、岩壑奇姿是对吴彬所绘的《十面灵璧图卷》完美的阐释,这幅图卷包揽了三川五岳以及一切奇特的地形,将这些庞大的地理景观浓缩至一小块灵璧石之中,可见画家心思巧妙,同时也表明吴彬纵览群山游历的丰富,眼界宽广。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便达不到艺术的境界,可见颇有道理。这幅图卷在保利十五周年拍卖会上能刷新纪录,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只是描绘一块石头,但是其中的奇妙之处、高深之处,喜爱藏石、懂石之人必定十分欣赏、喜爱吴彬的这幅《十面灵璧图卷》。不懂之人自然会去质疑这幅艺术品的价值。艺术遇到懂得欣赏的人便是无价。
参考文献
[1]黄晓,贾珺.吴彬《十面灵璧图》与米万钟非非石研究[J].装饰,2012(8):62-67.
[2]罗阳.以石为名—试析吴彬《十面灵璧图卷》[J].艺术市场,2020(12):106-109.
[3]佳作书局.吴彬《十面灵璧图卷》[J].中华奇石,2020(7):110.
[4]王金坪.奇人 奇石 奇画—《十面灵璧图卷》何以造就5亿奇观[J].收藏,2021(1):104-121.
[5]李家丽.画作卖价5亿,吴彬何许人也?[J].财富生活,2020(23):60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