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失败”与“无效成功”

2021-07-01 15:15王少峰
关键词:高水平级别经历

王少峰

有天夜里,儿子忽然把我叫醒,惊喜地告诉我,刚刚结束的Codeforces(俄罗斯的一个在线网络编程比赛)他得了第5名。这场比赛,让他以2287分重返Master(大师)级别,距离曾经的目标International Master(国际大师)仅咫尺之遥。但欣喜过后的第二天,他又告诉我,他的2287分和别人的2200+有很大的不同:别人都是在更高水平的级别比赛中得到这样的分数的,而自己则是在相对低水平的级别比赛中得了2000多分,还因为排在前几名加了好多分。这到底算不算拥有2200+的能力,还真不好说。

儿子的经历,让我不禁想起前一阵在“樊登读书”上看到的《学习的格局》一书。书中提到的“有效失败”与“无效成功”,可以解释儿子的经历——参加低水平比赛排名靠前,与参加高水平比赛相比,品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有效失败”与“无效成功”是美国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教授提出的。为了理解这两个概念,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老师让学生用模型搭出一座桥,有的学生直接上网搜出最佳搭建方法,搭出了一座近乎完美的桥;有的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搭出了一座独一无二的桥,但设计还存在不少错误和瑕疵。对此,你会如何评价?在卡普尔教授眼里,比起前一种交出完美作业的学生,后一种学生虽然花了更多时间思考,犯了更多的技术错误,还可能拿到较低的分数,但通过这样的“失败”经历,学到了更多知识,收获了更多思考,在未来的设计中会有更多突破,这属于“有效失败”。而不经思考,通过走捷径获得好成绩,则属于“无效成功”,上升空间很小。

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也常会有意无意地以摆在眼前的“100分”或者提交“完美”作业来评估、定位学生的成功。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未来是不是真就一片光明?失败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失败是不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因子”?让学生失去犯错的机会,无助于他们的成长和提升。不能否认,有部分100分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潜质,但这其中不乏“无效成功”;而经历“有效失败”的学生,也极有可能在持续试错的积淀与反思中逐步接近成功。

“有效失败”与“无效成功”,界限可能没有那么清晰。我们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深刻地认知犯错带来的结果,并能从中找到具体的原因,还能主动改错,进而走向正确。也就是说,从明晰内因对其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之獲得学习力的极大提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高水平级别经历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画与理
多崇尚些“精神级别”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级别分明
经历与感悟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
中网级别联赛武汉站打响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