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凤
【摘要】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来朗朗上口。成语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成语教学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成语教学;幼儿教育;有效途径
3~6岁的学前儿童的教育以习惯养成和行为能力发展为主。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应只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讲故事等方式导入和实施教学。 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成语故事形象生动,既能让幼儿体验到学习成语的乐趣,又能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促进幼儿语言思维的发展[1]。那么,如何开展成语教学呢?以中班成语教学为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了以下有效的途径。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幼儿教学应具有科学性和内在逻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幼儿得到相应发展[2]。成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学会念成语,而是让幼儿理解成语表达的意思。有些成语虽然寓意很好,对于幼儿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生动情境让幼儿直观地理解其意思,再深层次地理解其所蕴含的道理。比如,宋朝郑文宝在《南唐近事》中写道:“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的由来,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王鲁的贪官屡屡受贿、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越看越害怕,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表示自己已经受到警示。中班幼儿对贪官、罪状完全不了解,那么该如何让他们理解“打草惊蛇”的意思呢?笔者为幼儿创设了这样的游戏情境:教师扮演捉蛇的人,幼儿扮演蛇,躲在草丛中。“捉蛇的人”拍打草丛,寻找“蛇”的足迹时,“蛇”被吓到了,纷纷逃跑。在游戏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又产生了一种害怕被教师捉住的心理。这时,笔者问道:“蛇为什么会逃走?”幼儿说:“因为捉蛇的人在草丛里找蛇时被蛇发现了。”教师以此再延伸到“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让幼儿知道贪官就是那条“蛇”,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当别人发现时就很害怕。这样,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对成语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又如,在教学成语“坐井观天”的过程中,笔者先出示了一口井的图片,引导幼儿设想自己坐在井里面往外看会看到什么?幼儿说会看到一点点的天空。然后,笔者再让幼儿设想自己在井外看天空会看到什么,井里、井外哪里看到的天空更多、更大。幼儿通过自身的感受,认为在井外看到的天空更多、更大。这样,幼儿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因为一直待在井里,看到的东西太少了,所以“井底之蛙”是形容目光短浅。笔者也及时提出让幼儿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二、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成语的具体内涵,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指导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基本理解成語的内涵,同时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3]。比如,在教学成语“画饼充饥”时,笔者请幼儿画一幅“一个人画饼”的图。受绘画能力的限制,很多幼儿画的是一个人站着,旁边还有一张饼。幼儿虽然没有正确画出“一个人画饼”,但是可以基本理解成语的内涵:“这个饼是画的,不能真正吃到,这是一种欺骗自己的行为。”再如,成语“滥竽充数”讲的是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的人,或指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中。笔者据此举例:在开展唱歌活动时,有的小朋友在合唱时说自己会唱,而让他们一个一个唱时又说不会唱,这种行为就像那个不会吹竽的人一样。由此,幼儿真正体会到“滥竽充数”的含义,认识到要真正学会本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认真、努力。
教师还可以根据成语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亲身体会成语的内涵。例如,成语“得过且过”是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人没有长远打算。在教学这个成语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对话:乌鸦说:“漂亮不能当饭吃,冬天快到了,早点搭个窝吧!”寒号鸟看了一眼乌鸦,哼了一声:“看你长得这么丑,凭什么教训我!”燕子说:“漂亮不能当饭吃,冬天快到了,快多找些食物吧!”寒号鸟却对它说:“你没有我漂亮,是嫉妒我!”冬天来了,寒号鸟的羽毛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鸟,他鸣叫道:“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得过且过下去。”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幼儿不仅深刻理解了“得过且过”的内涵,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一个成语后,为了巩固幼儿对它的认知,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幼儿提取成语的主要内容画一幅画,构思一个故事,然后讲述出来;还可以开展“你画我猜”的成语故事小游戏。这幅画不一定很漂亮、很完美,只要能画出成语的主题即可。例如,在学习了成语“守株待兔”后,幼儿已经初步理解了它的含义,就可以画一个人坐在大树底下等兔子,再画一只这个人梦想中的兔子。虽然成语讲的是古人的故事,比较复杂,但是幼儿只要画出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配上相应的意境即可。在成语小游戏“你画我猜”中,幼儿只需要简单地画一个动物或人物,然后逐渐完善这幅画,让其他幼儿来猜这幅画想表达哪一个成语的意思。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地猜成语,活动气氛也很浓厚。这样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积极地投入下一个成语的学习中。
三、提取相应的生活经验
一些成语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家长随时随地帮助幼儿提取、理解和运用成语。例如,在“我爱妈妈”的谈话活动中,幼儿说:“我爱我的妈妈,因为妈妈照顾我很辛苦,还要上班,所以我会好好听妈妈的话。”“妈妈会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很辛苦地照顾我”……笔者进行了总结:“妈妈非常爱我们,她们把我们从小带大,每天辛苦工作、赚钱都是为了我们。对此,我们可以说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又如,幼儿都喜欢吃,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却吃不到时,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于是,笔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我在吃一颗糖,边吃边说着‘好甜、太好吃了,有小朋友看到了、听到了,居然真的流下了口水。”这就是成语“垂涎三尺”的生动展现。
教师也要将成语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这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一旦被个体理解和掌握,就能对认知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加速作用。有时,有的幼儿不认真学习,学不到本领,笔者就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宝宝看似在认真学习,其实并没有学到本领,就像成语故事中的谁呢?”幼儿想到了南郭先生。然后笔者引导幼儿讨论,像南郭先生这样做到底好不好,从而引申出成语“滥竽充数”。这样,幼儿就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认真学习,习得真正的本领,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做一个“滥竽充数”的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表现一个人勤奋的“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表现一个人懒惰的“得过且过”“守株待兔”;表现做事急于求成的“拔苗助长”等,教师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引用,让幼儿知道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怎么做。
成语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成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适宜的成语故事。比如,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教师就要教给幼儿一些意思简单、直观的成语;由于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告诉幼儿一些简单的道理;由于大班幼儿的年龄大、能力强,将要升入小学,教师就可以讲解一些内涵更加丰富、道理更加深奥的成语,让幼儿积累语言知识,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爱上学习成语,更好地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能通过成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掌握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刘云艳.21世纪教育学:幼儿园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明红.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庄孙燕.幼儿园中“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分析[J].新课程(上),2017(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