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本真渲染生命底色

2021-07-01 09:14李伟霞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社区

李伟霞

麻城市第三小学,地处麻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创建于1962年,五十多年来,学校饱经岁月的沧桑,栉风沐雨,四易其名,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一所村办小学逐渐成长为麻城市的窗口学校。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2138名学生,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城区建制公办小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创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挖掘德育的新内涵,如何寻找德育的落脚点,这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教育如果偏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趣乐交融的文化生活、真实体验的社会生活,将是难以想象的。学校要努力创设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与家庭和社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处于一个和谐的教育场的作用之中。

育人先育德,为此,麻城市第三小学把德育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结合麻城市教育局“4610”生活体验式德育工作要求,挖掘自身特色、地域特点,创造性地调度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目标——生活育人。学校德育从生活入手,把“生活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生活化”德育途径,将活动融入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融入校外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自主、自信、自律、自强良好品质的养成。

在校园生活中拓展德育途径

近年来,学校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育人这个大舞台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

学校以校内生活为主体,以周边社区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新时期德育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校内生活场景的教育,社区资源的发掘、整合与运用研究,科学有效地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模式,拓展课程空间和渠道,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学校、社会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认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学校依据校园学习生活场所,提出“生活场景教育”,教育目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有趣的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提升,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活场景教育”包括三个场所的教育,即课堂教育、操场教育和餐厅教育。

一是课堂教育。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社会情感渗透。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程要结合教材特点,保证德育主渠道的暢通无阻;其他学科课程则要联系实际,保证德育渗透的真正落实。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在计划中有安排、在备课中有显示、在讲课中能落实、在效果上有收获。

二是操场教育。即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每天的“两操”集会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做操时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刻苦训练,从而磨炼其意志,锻炼其体质,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三是餐厅教育。即利用学生每天就餐时间所进行的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教育和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礼让的社会公德教育。学校要求生活老师、带班老师在就餐过程中教育学生,使学生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在校外生活中丰富德育内涵

学校地处省级经济开发区,具有丰富的场所资源、人力资源和活动资源,非常有利于和社区开展共建活动。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学校德育的空间和内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体验——引导对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认知。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体验,当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时,教育就发生了。近年来,学校依托社区、劳动实践基地、企业生产基地、文化移民公园等校外教育阵地,开展“走进社区”“体验生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手拉手”“红领巾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友情和奉献,体验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真实的角色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角色认知,内化为角色意识,促进了自我反省,从而最终外化为正确的个人自觉行为。

实践——促进对社会的了解。社区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努力挖掘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感受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认识和情感态度。学校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把交警大队、居委会、消防队、工厂企业等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到消防中队参观、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所表现的“自主、自信、自律、自强”的言行得到充分肯定,体现了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培养的实效性。学校还组织五六年级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学习实践,学生的变化让老师们不禁感叹:“学校教育几年不如走上社会几天啊!”

活动——培养主体意识和能力。学校提出的生活教育观,倡导德育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学校开展的“啄木鸟行动”“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坚持做到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发生改变。学校组织学生建立 “爱心义卖”超市,开展商品交易活动,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购物,培养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学习军人内务,看队列表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社会规范,增强国防意识。

德育生活化已自成体系

经过尝试和实践,学校德育生活化已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德育生活化探索的道路上,学校将继续发挥地域优势,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体验美好情感,让德育回归生活,渲染学生生命的底色。

目前,学校优化、美化的校园环境,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和雅”文化体系,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徜徉于美丽的校园,每一道风景都滋润着师生的心灵:校道两边绿化带中竖立的一块块“雅规”宣传牌:走路雅、集合雅、出行雅、课间雅、就餐雅、说话雅、课堂雅、居室雅、着装雅、爱校雅,时刻提醒学生要学“雅规”,练“雅行”;教学楼前定时更新的宣传栏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文化墙上的一句句名人名言,激励着每一个师生为理想奋进;各班教室和多功能室也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心灵的栖息地。

让每一棵小树苗茁壮成长,让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愉悦,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社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