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歌
守正创新承名方
坐落在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路上的医圣祠,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中医祖庭所在地。不记得我已来过多少次了,每次来都会有新的感受。医圣祠内古木参天,汉代风格的建筑质朴大气,那架一朵比一朵开得高且明丽的凌霄花,清芬蕴积,温慰照亮着每一位走进来的人。
在这里,所有的人和事儿,都在肃然起敬的静穆中,如被光阴洗亮的流水那样,一些些飘忽,消散,明静……
时间那么轻,风微微摇荡着一地花木,偶尔的鸟叫声令我深感过往岁月离自己并不遥远,医圣张仲景也并非是在千年之外。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用他那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的医理和良方来治病疗疾。新冠疫情其间所热用的“清肺排毒汤”,正是根据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四个经典方进行组合而成的。他分明就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大家同呼吸,共苦乐,正是他给病魔肆虐的幽暗肌体以重生的希望和光亮,生命才得以小鸟般在时光中尽情快活地飞来飞去……
记不清自己曾为医圣祠写过几篇文字了,应该不少于十篇吧?固然苍白的文字根本无法说明什么,我只是想表达自己很多次来这儿虔诚瞻仰和拜谒。有两次还是雨雪天,在我最痛苦无助最无法释解晦郁心境的时候,却都在这里得到排解,心空重又复明,毅然再度出发!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怎样的胸襟和志向。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又是怎样医德高尚骨力铮铮敬业做人。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有什么能比“活国在于活人”的抱负更远大更有意义的呢?
时空一下子回转,我在汉代徜徉,亲历医圣那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坐堂行医”诊治疾病的千古佳话……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面对当时家乡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已经做了长沙太守的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为了黎民苍生,毅然“挂冠归去”,业医救民……
关于张仲景精微深妙的诊疗技艺流传甚多,至今,在医圣祠后院,有一棵八百多年的古柏,树的一半已枯死,另一半因正对着仲景墓而枝繁叶茂青葱苍翠。人们说,医圣不仅医活了人,还把树也给医活了。
作为医圣故里的后人,我们唯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在现代焕发生机,让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事业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以此来告慰医圣伟大而永生的魂灵。
阳光灿烂,美景日深。仲景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道经千载更光辉……
一年常占四时春
南阳是中国月季之乡。
美丽的月季花一直盛开在苏轼、杨万里、赵师侠、毕自严、朱淑真、王倩、庄棫、姚华、董嗣杲、陈祖绶、舒岳祥等众多诗人的诗句中,穿越时空那绚丽多彩的光焰,曾深深打动、温慰和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张新的那首《月季花》:“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更是写尽了月季花期绵长以及与众花不同的特有芳姿。
这世上,有什么比花更美的呢?我们可以用花来比喻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可花儿的美却是任什么都不能用来作比的。
花是对春天最好的诠释。
正是大地上成群的、大片的、直漫向天际的千红万朵,铺展出了五彩缤纷的春天的绚丽。
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人不爱花的。
花是大地的灯盏,人间的祥瑞,每个人的至爱。
算来,这个月季博览园我前后共来过四次。第一次是和外地一位女诗人一起,那日雨过天晴,空气清新,仿佛是哪位高人昨夜暗下了一道指令,花儿们全都精神抖擞,凝露盛放,那五颜六色波澜起伏的浩瀚花海,直将我深深淹没了。我被这巨大壮观的美,震撼得脑海一片空白,连呼吸也感到了困难……
正在我为花而目迷心醉时,一旁的女诗人却突然哭出了声,我吓一跳,惊怔讶异的我,傻呆了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原来,她是揣着一份不告诉任何人的秘密而来,情感受挫的女诗人已决定在完成最后这一短暂的游历后,决意要走向另一个世界了。然而,当她看到如此众多且明艳温婉的花朵,方陣般爱意深深拥围在自己面前时,晦暗冷硬的心房立时被巨大而灼热的光焰暖照……这之前,她从没见过这么多阵势如此浩大的花,深感每一朵花都很了不起,它们仿佛早已知晓她的心事,都在安慰、劝说、温抚她。骤然一股暖流遍及全身,她的心在低语:人,万物灵长的人,难道还活得不如一株植物一朵花吗?
这样的自问既让她羞愧难当又骤生坚强,那颗本已僵硬麻木的心,瞬间开冻温软泪流。
要知道,一朵花,一朵自然之花,它直面风霜雨雪的生长,远比人更为艰难困苦。可是,花儿诉说过自己的苦难吗?它曾因久陷困厄而拒绝开花了吗?它放弃过自己的生命吗?从不!它是把所有的苦难和伤痛都作为营养,在上面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把美给予人们……
何况眼前的这方花海,它们原本都是藤状月季,在经过千刀万痛的嫁接之后,不仅没有萎顿、干枯、倒下,竟还用累累刀伤之身,拼却全力坚韧奋起而终于站成了树。这一“站立”,站出了生命奇迹,站成了花界的大事情,从此树状月季不但在一棵树上开出多色的花,且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花的骨力和高度,这该要有多大的心志与努力啊……
女诗人像是对我又像是对花,无比温情地吟诵着:……完全无备/月季花比我想象还快/全方位占据 心的领地/光焰焚化最后告别/岁月风平 衣襟带花……
人花俱同,自己永远是自己最靓丽的风景。
去岁,女诗人走向领奖台,静美若月季花的她,获奖感言题目是《感谢南阳月季让我做最好的自己》。
南阳月季正在擦亮品牌,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将走向世界,在更多的地方绽放、装点、温润、明亮人们精彩的生活。
艾香天下
我对艾草的认识源自童年。
在我那偏远闭塞伏牛山深处的故乡,只要家里养有蜂的父老乡亲们,艾草便是必备之物。因为蜜蜂最喜欢洁净清爽,每隔十天半月,就需要养蜂人“看蜂”——点燃早已捆绑好的干艾草,将火焰吹灭,戴上将头、脖盖严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特制绒线帽,人在烟雾缭绕中,边熏着蜂笼里的蜂,边将笼子内清理干净。如果笼里生有虫子或者出现不肯出去采花的病蜂,经艾草这一熏,小虫子死去,病蜂精神起来,蜜蜂们就能更好酿蜜。除了艾草,别的什么都不行。我理解是就好像是在用艾烟给蜜蜂们雾化消毒,从而增强免疫力,使其更加生机勃发。
很大程度上说,没有艾草,蜜蜂就不能生活,当然也就没有了甘甜的蜂蜜。
曾经在一次专题调研中,我怀着一份好奇,询问一位外地养蜂人,问他养蜂要不要用艾草?如此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他上哪儿找艾草?
用艾草那是必须的,没有艾草就别想养蜂!我对这个特别上心,每年都早早着手,买来伏牛山深处端午节前后的野生艾草。他那认真坚定的回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心一热,大有他乡遇故知之感,浓烈的乡情被点燃了。蓦地,家乡的艾烟迢遥而至,那特有的艾香氤氲升腾直入肺腑,浓浓的烟雾一波波直奔向远方……
他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公司在大力种植艾草的同时,正在研制一种艾草棒,就是通过提取艾草成分,经过化学和光电作用,制作出和艾草一样的气味,这样养蜂人就不用再为艾草忙碌了。
我惊喜不已,祝愿他们早日研制成功。
顿了顿他又有些庄肃地认真补充:不过,蜜蜂们真要是遇上大问题的话,那就还必须得用野生艾草来解决!这种得天地精华的大自然植物,即是人工种植得再好,也永远无法替代……
故乡风俗中,端午节家家都要在门前屋内插艾草以驱邪保平安。
后来,我才知道,艾草通身都是宝,用艾灸法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再后来,我读诗人白居易、苏轼、沈约、王冕、喻良能、项安世、陶望龄、于慎行、周必大等描写艾草的优美诗句,方恍然了悟,原来艾香早浸润飘荡在几千年的历史了……
几天前,当我第一次走进“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望着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艾草制品,一向孤陋寡闻的我,被深深震惊了!这是河南省首家集野生艾草稳固采集基地建设、艾制品生产研制、艾绒机械设备制造、布艺艾绒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特色民营实体企业。所生产的野生艾绒防滑坐垫、香身艾毯、艾绒床垫、野生艾绒夏凉被、艾草枕头、艾绒抱枕、野生艾绒车用头枕、艾灸宝肚兜、随身灸套装、艾绒护膝、艾绒肩颈宝、艾绒马甲、各色各样艾绒香囊……线上线下很火,已销往全国各地。
艾草好种植、易加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乡村振兴建设的朝阳产业。在荒坡、洼地遍植艾草,实现艾草产业的转型升级,使艾草成为广大群众的“致富金草”,让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更好地服务人民身体健康……
这是公司发展的美好前景,也是艾草制品人的心愿。
艾香天下,众生康宁。
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这是五月,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金色的光芒将绿如蓝的一泓清水起伏出明亮闪烁的光斑。水波浩荡,浪花翻卷,穿越时空,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一种前人不敢想望的梦,于时空的重组中终成抵达并呈现的惊世现实。
宁静统领着这儿,花儿的清芬时浓时淡向四周弥散。站在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的石碑前,望着从源头大坝出发一路北上碧清澄澈的江水,那一刻,盛大的震撼、感动和感恩,让一颗心面临对生命和世界的重新认知。
这儿的树木花草该记得,枝头的飞鸟该记得,浩瀚的大江该记得,那座移民民俗博物馆该记得,1002棵移民村的古树该记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镌刻着16.5万淅川移民名字的56座移民丰碑该记得……
山记得,水记得;
风记得,云记得;
天记得,地记得;
时间记得,历史记得……
不仅都记得,还将永铭于心,这不能忘却的纪念,这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这世纪史诗般的涛声水韵,这注定要留在国家记忆中、留在史册上、永放光芒的伟大的移民精神!
供水线,生命线。
为了国家,为了给北京和沿线人民送去好水,移民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他们远离故土,迁往异乡,到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穷家难舍,之前他们祖辈居住的老屋,重叠着无数生命印痕,氤氲着一家人体息的小院、如掌纹般熟悉通往邻里的阡陌村路、果树良田、耕牛庄稼、网箱渔船,以及靠水吃水特有的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等等,全都被滔滔的江水给淹没了,永沉在了深深的水底……
挥泪告别,那是怎样的依依不舍,怎样令人痛断肝肠的场景啊!
带一包特挖来装好的“老娘土”,就是把故乡带在身边。老人们说,如果到了新地方出现水土不服,喝一点儿这家乡土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带一瓶祖辈饮用的丹江水,就是带上故乡的味道和体息。这水甜啊,可再也喝不上了,有了这水的陪伴和润泽,无论走多远,家乡仍是这个世界上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从老屋旁的梨树、葡萄藤、夹竹桃等果木上,各取下根须和枝子带走,把它们栽植在新家的院子里,就还能长久保持原来老家的样子。
带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就是带着已故的亲人远行,这是故乡未来记忆的见证,老家的模样就是这样定格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明天就要启程了,在老家的最后一夜,大家并没有商量,可全村男女老少却不约而同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他们面对虚空,都默默地跪拜先祖,跪拜生养了自己的这片土地和浩瀚无边的大江……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于是,我们记住了一生都在青海、湖北荆门、河南辉县三地不停移民,可谓是移民标本的何兆胜老人,记住了为动员群众移民搬迁,未能与病床上妻子见最后一面的鱼关村移民党支部书记王文华,记住了为移民搬迁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各级干部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记住了将生命置之度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移民干部马有志、王玉敏、李春英、刘伍州、魏华峰、范恒雨……
我们还记住了那些焚膏继晷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废寝忘食奋战在工地的南水北调建设者们,每当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共产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
碧水荡漾,扬波千里,一泓清水从渠首“水龙头”出发,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份,联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奔流中一路北上,滋润四季……
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巍巍丰碑,彪炳史册,而每一个移民都是一滴水,一粒土,一束光……
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不管天气如何,也不管人在哪里,移民们都会从各地赶回来。他们向着浩渺无际的茫茫江水虔诚揖拜,长时间望着江水回忆、寻找、确定先前自己家的位置,一遍遍对着“家”述说这一年来全家的喜事和收成。然后,到移民丰碑前用粗糙颤抖的手轻轻摩挲着石碑上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将沾满泪水的脸紧贴在碑上。大家惊喜相告,谁的名字挨着谁,哪家和哪家是近邻,末了都感叹:咱们鱼关村的人呐,全都在这石碑上团聚着哩,谁也不孤单……再然后,他们就像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样,去祭拜那棵先前生长在自己村子里、后被从水库淹没区抢救移植到移民文化苑的老古树。这片苍然挺立蓊郁葱茏共四十多个树种的古树林,就是他们之前村庄的坐标……
作为来自家乡的一名底层代表,几年来,我在北京“两会”上,之所以持续提交“关于大力弘扬和传承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建议”,就是想把移民的根留下,让移民记得住乡愁,留住深入骨髓的农耕文化与乡土记忆,为移民守住一方心灵家园。让温情的寄寓打开一扇扇心窗,从而深挖南水北调背后的文化力量,使其成为一种精神地标,永恒地镌刻在心壁上,流淌在血脉里。
虽然人搬走了,但他们的根却永远在这里,所留下的一泓“忠诚奉献”的上善之水,一种“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将世代传承,在时光中愈來愈显出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