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欣
(山西省长治市医疗机构服务中心,山西 长治 046000)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突发事故、中毒、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实施的急救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服务质量逐渐受到重视,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从患者、患者家属或目击者拨打“120”开始,就启动了院前急救处理的第一环节,在接听求救电话时,紧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度员良好的沟通技巧也具有关键性作用,可有效减少应急反应时间,缩短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诊率[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探讨了院前急救过程中电话联络与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现具体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电话联络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电话联络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52例,女48例,年龄26~73岁,平均(49.58±10.23)岁。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6~74岁,平均(49.74±10.34)岁。纳入标准:①突发危急重症或创伤者;②存在救治成功可能者;③呼救者可正常沟通交流者。排除标准:①呼救者存在严重言语障碍;②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③依从性较差者。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对比价值。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通话,接通120电话后对患者具体情况、地址、年龄等进行详细询问,安排就近派车,并对其进行针对性院外急救指导。研究组实施电话沟通技巧,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明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呼救位置,立即安排就近派车,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急救时间,具体措施如下:调度员接听电话时需采用标准普通话,语言表达规范清晰,便于呼救者理解,正确使用医疗语言,语意应便于理解,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性术语,对于普通话较难理解的老年人可直接使用方言;在进行沟通电话时,应给予呼救者正确具体指导方案,例如如何判断患者具体情况、如何摆放体位、如何判断脉搏、如何正确止血、如何防止呼吸道阻塞、如何心肺复苏等;同时调度员应特别注意倾听呼救者提及的地理位置,询问呼救者周围交通情况,建筑标志物,具体位置信息等,语速态度应平和;由于呼救者在紧急突发情况下拨打电话,多数存在恐惧慌乱、心情焦躁、语无伦次的现象,调度人员应保持镇定,控制语速、语调,消除患者、家属或呼救者紧张、慌乱情绪,安抚呼救者情绪,态度应和蔼可亲,引导患者快速组织语言,对疾病要点进行陈述,准确描述具体情况,便于调度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具体情况,抓住呼救者语言重点,留心细节,不可随意插话,打断对方诉说,争取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具体情况,不可过于详细或啰嗦,避免耽误患者抢救时间,接听电话时注意语气和表达方式,不可对呼救者进行责备、斥责,不可表现出冷言冷语、不耐烦等行为;对患者或家属或呼救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合理解释,消除其疑问,不可使用消极性、暗示性或刺激性语言[3]。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空诊率、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空诊率和抢救成功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抢救时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以(±s)表示,P<0.05则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空诊率和抢救成功率对比。研究组空诊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为97.00%,对照组空诊率为7.00%,抢救成功率为89.00%,研究组空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空诊率和抢救成功率对比[n(%)]
2.2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抢救时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抢救时间对比(min)对照组 100 62.36±16.29研究组 100 78.45±18.47 t-6.533 P-0.001
院前急救是临床医学的特殊领域之一,是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突发事件的频发,院前急救质量得到了广泛关注,院前急救患者一般以脑出血、心脏病、车祸、中毒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等较为多见,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迅速、死亡风险大等特点,合理高效的院前急救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其病死风险[4]。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听急救电话是急诊患者救治的第一环节,有研究表明,电话联络中语言障碍延长了调度人员接听呼救电话的时间,并影响了派遣的准确性,调度员与呼救者的交流障碍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首要干扰因素,因此,采用合理的电话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合理的电话沟通技巧可有效缩短急救半径和时间,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风险[5]。
由于院前急救患者多为突发情况,呼救者多存在情绪焦躁、恐惧慌乱、语无伦次等情况,语言表达主次不清,难以在短时间内描述患者具体情况,加之呼救者可能与患者互不相识,对患者发病情况可能一无所知,以及呼救者欠缺医疗知识,无法完整准确表达病情,因此,需调度员根据电话内容及时判断,且需在接听电话时,注意使用良好的沟通技巧,采用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疏导呼救者情绪,详细询问重要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急救指导,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院前急救成功率与调度员合理的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水平等具有密切关系,需定期对调度员进行电话沟通技巧、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其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高效、迅速、优质的院前急救服务,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改善预后[6]。
本研究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电话联络的100例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电话联络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通话,接通求救电话后询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就近派车,以及对其进行针对性院外急救指导等,研究组实施电话沟通技巧,在常规通话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沟通技巧,结果显示,研究组空诊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为97.00%,对照组空诊率为7.00%,抢救成功率为89.00%,研究组空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电话沟通技巧在院前急救中是切实有效的,分析原因:电话联络中适当运用沟通技巧有效缓解患者或呼救者焦躁不安、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帮助呼救者快速组织语言,陈述患者具体情况,在尽可能缩短电话用时的同时,了解患者具体病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呼救者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现场急救,帮助患者争取抢救时间,进而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与呼救者之间沟通有效,进而降低了空诊率。
综上所述,将电话沟通技巧应用于院前急救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空诊率,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进而提高急救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