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湖北 松滋 434200)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患者生存情况依然不佳[1]。由于当前尚不具备成熟的机械装置进行肝功能的代替,因此当机体出现严重肝功能衰竭情况下,唯一能够治愈终末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方式为肝移植[2]。若无法及时展开肝移植治疗,可应用人工肝支持(ALS)进行肝脏主要功能的代替,从而实现稳定患者内环境、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的目标,对肝细胞再生过程以及肝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有研究指出,甲胎蛋白(AFP)能够有效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预后效果[3]。本研究将围绕AFP在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转归过程中的预测价值,以期更好地开展患者预后评估工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中选择90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HBV-ACLF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合并酒精性肝病与其他病毒性肝炎患者、伴有先天性代谢肝病以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精神与认知严重障碍的患者。本次研究已获得了所有入组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且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了本次研究的开展。入组研究对象中男78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40.84±9.61)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接受人工肝治疗前均需进行血清AFP水平的检测,于治疗前48h展开抽血,应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常规给予患者综合治疗(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白蛋白补充治疗、血浆补充治疗、凝血物质补充治疗等支持治疗)以及人工肝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每次血浆置换量应为1500~200 mL,置换血流速度应控制在80~120 mL/min范围内,血浆分离速度应控制在30~60 mL/min范围内,置换时间应控制在2~3 h范围内;开展置换术前,应进行冲管操作从而使管道通路实现肝素化;在开展置换术过程中,给予患者地塞米松进行抗过敏治疗;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鱼精蛋白静脉治疗,从而发挥对抗肝素的作用。在整个置换术开展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展开密切观察,注意患者血压、呼吸以及体温改变情况,并对患者动静脉压展开严密监测。
1.3 观察指标。分析人工肝治疗术后AFP水平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观察术后30 d、90 d、180 d患者生存情况,对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AFP水平的差异,结合ROC曲线计算术后30 d、90 d、180 d患者AFP水平对生存预测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SPSS 26.0对采集得到的数据展开对比分析,Student’s test为计量资料的检验工具,应用(±s)表示;χ2test为计数资料的检验工具,应用(n,%)表示。当P<0.05时,证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中AFP水平差异对比。接受人工肝治疗术后30 d,患者存活率为82.22%(74/90)、死亡率为17.78%(16/90);接受人工肝治疗术后90 d,患者存活率为75.56%(68/90)、死亡率为24.44%(22/90);接受人工肝治疗术后30 d,患者存活率为73.33%(66/90)、死亡率为26.67%(24/90)。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患者AFP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见表1。
表1 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中AFP水平差异对比(±s)
表1 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中AFP水平差异对比(±s)
组别 术后30d患者AFP水平(n1=74,n2=16) 术后90d患者AFP水平(n1=68,n2=22) 术后180d患者AFP水平(n1=66,n2=24)生存组(n1) 231.07±186.31 237.71±197.13 229.51±186.39死亡组(n2) 76.38±74.69 103.21±97.06 136.42±92.67 χ2 3.2532 3.0734 2.3378 P 0.0016 0.0028 0.0217
2.2 AFP水平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经ROC曲线分析结果可知,当AFP水平为73.61 ng/mL时,人工肝治疗术后30 d、90 d、180 d的曲线下面积以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8(0.612~1.868)、0.674(0.551~0.802)、0.652(0.525~0.782),见表2。
表2 AFP水平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HBV-ACLF具有治疗难度高、病情凶险、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高的临床特征,同时还存在内毒素血症、机体微循环障碍、营养状况差、免疫损伤等情况,对肝细胞自我修复、再生具有严重阻碍作用。因此,在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时,需注意机体肝细胞自我修复与再生的促进、肝脏炎症与坏死的减轻[4]。
临床研究证实了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应用的有效性,其中血浆置换的应用较为成熟,这种治疗方式的原理为应用血浆分离设备置换患者体内存在的大量有毒物质、代谢产物血浆,将其置换为等量的正常人血浆,从而实现胆红素、炎性因子以及内毒素等物质的清除,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对机体肝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帮助意义[5]。
有研究证实排除肝癌以后,机体肝组织修复以及肝细胞再生表现为AFP水平上升,并且临床治疗措施的应用对机体内AFP水平产生的干扰较少,可更为真实地进行患者肝脏再生功能的反映,因此除肝癌患者外,AFP高说明HBV-ACLF患者预后效果较好[6]。若机体内AFP水平持续较低,则说明肝脏自我修复以及再生能力差,最终会出现患者死亡情况。也有临床研究指出,年龄差异将会对患者的死亡率产生重要影响,与年轻患者进行比较看来,老年患者身体功能更弱,功能性肝细胞数量更低[7]。因此,本次研究中排除了60岁以上的患者。由本研究可知,术后30 d、90 d、180 d生存组患者AFP水平均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并且ROC曲线分析结果证实AFP能够很好地进行患者预后效果的预测。说明AFP水平高与人工肝置血浆置换术后良好预后效果具有密切的关联性,AFP水平能够初步判断治疗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AFP水平是人工肝治疗HBV-ACLF患者预后效果观察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