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对社区解锁精神病患者症状缓解及再住院率的影响

2021-07-01 09:47徐丽侯洁生杨婕黎银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家属

徐丽 侯洁生 杨婕 黎银娥

关锁精神病患者,是针对精神病患者因无法自控,屡次出现伤人毁物事件,而家境的贫困,家庭无法承担住院治疗费用,因此将患者长期关锁在某所处[1]。然而关锁精神病患者一定程度上减少肇事率,但长期关锁不仅不利于患者恢复,甚至有加重病情趋势[2]。长期封闭的关锁状态,解锁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情感冷漠、思想匮乏、对生活悲观等阴性症状,再次住院率较高。精神病防治及康复工作是国家精神卫生工作重心之一,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开展,延伸医院内服务至社区、家庭已成为一种趋势[3]。本研究围绕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对社区解锁精神病患者症状缓解及再住院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曾经被“关锁”的精神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关诊断[4];关锁时间大于3个月;患者危险评估≥1,CGI-S评分≥4分;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条件: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病情极不稳定者;有严重的人格障碍者;汹酒、药物滥用者。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男36例,女18例;年龄25~51岁,平均39.93±3.42岁;平均病程5.86±1.12年。观察组男40例,女14例;年龄24~53岁,平均38.71±3.25岁;平均病程6.02±0.9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社区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精神康复训练,并对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

1.2.2 观察组 采取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1)组建“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专业精神疾病防治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社区医护人员组成,以我院作为康复指导中心,整体统筹工作小组培训以及护理实施工作。

(2)开展“解锁工程”:根据患者病情住院治疗3~6个月,待病情稳定后转入社区继续接受治疗,并由社区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组成社区监护小组,对患者继续监督、管理,防范肇事或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起始阶段采用分期分批、集中的监管方法,随着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进行筛查式监管,并评估患者病情,杜绝“关锁”现象的出现。

(3)强化医院、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沟通:护理小组定期上门或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强化同社区监护组及患者家庭间的沟通联系,每月定期到社区配送药物,对社区人员、患者家属进行指导;社区人员及患者家属应积极反馈患者情况。

(4)实施开放护理模式:①指导、监督患者服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适时调整药物剂量。②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定期集体培训、患者座谈会等方式扩大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范围。③家访护理:护理人员每月1-2次深入患者家庭进行家访,熟悉病情,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家属如何防范意外发生以及应对意外情况的具体措施,并做好家属的健康管理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④制定生活制度:根据每个患者病情、身体素质及家庭条件制定个体化生活制度,引导患者自觉遵守。⑤娱工治疗:社区监护组成员积极有计划组织患者参加娱乐活动、体育运动、手工劳动等,放松身心,提高患者体能和对外界适应力,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1.3 评价指标

(1)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5],该量表共20个条目,总分18~126分,总分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

(2)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或社会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或社会功能恢复情况[6],共10项内容,每项评为0、1和2分,总分20分,总分≥2分为有社会功能缺陷,总分越高代表社会功能越差。

(3)护理干预期间再住院率:由经过统一培训专人负责评估,分别于患者出院前1周、护理干预6个月、护理干预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护理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再住院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时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BPRS评分均逐渐降低,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D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时S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BPRS评分均逐渐降低,在干预6、12个月时,观察组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BPRS总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SDS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再住院率比较

3 讨论

目前,精神病在临床上尚未有根治的方法,因患者病发时行为的不可控性,容易发生肇事、肇祸事件,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都带来严重的伤害[7],因此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工作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难题之一。由于精神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特点,长期院内封闭治疗不利于患者恢复,而且随着住院患者数量增加,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将治愈精神病的期望单纯寄托于专科医院,效果并不理想[8]。因此,寻求新型护理干预模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9]。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是对院内治疗体系的扩展与补充,是一种连续的、成本效益优良的防治模式[10]。其中社区护理干预是以社区为单元,组织医护人员对患者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康复训练。进一步联合家庭护理则是积极借助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应,发挥家属的监督效应,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医院-社区-家庭”三个环节的密切协作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其中以医院管理为指导、社区监管为中心、家庭配合为辅助,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管理,充分发挥了社会及家庭力量,改善了医院常规治疗效果,同时将护理范围由院内扩展到院外,也相对减轻了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可见“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在精神病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围绕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借助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借助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判断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前1周,BPRS、SD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6个月、12个月末时,BPR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结束后再住院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医院-社区-家庭联合护理模式能够减轻社区解锁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改善患者恢复,降低再住院率。

猜你喜欢
精神病住院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妈妈住院了
完形填空专练(五)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都有精神病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