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凤萍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突发卫生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防控疫情,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的快速防控,其中媒体话语正确使用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媒体话语的正确使用不仅能传达官方话语,与公众进行沟通,还能降低公众面对危机的恐慌程度,有助于建立应对危机的信心。本文将运用架构理论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报道,试图探讨这些报道中运用了哪些隐喻架构、隐喻架构的深层含义以及新冠肺炎媒体话语的架构模式。
1955年,英国人类学家Bateson[1]首次提出“框架”概念。之后,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2]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将其用于社会学领域。Fillmore[3]将“框架”用于语言学领域,同时提出了框架语义学理论,他将框架定义为“具体统一的知识框架或经验的连贯图示化”。21世纪初,Lakoff[4]将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领域的架构与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结合,创立了架构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政治话语研究。
Lakoff[4]认为架构是人们用来理解现实并建构自以为是现实的心理结构,因此,架构会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架构可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由词语激活的心理结构为表层架构,表层架构激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深层架构。因此,只有当被激活的深层架构和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契合时,话语才能被接受[5]。概念隐喻实际上就是两个表层架构之间的映射,即从源域架构到目标域架构的单向映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来自于隐喻和框架,它们会建构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而隐喻和架构的使用通常是无意识且自动的[5]。
国内学者主要将架构理论运用于传播学[6-7]和语言学研究,而语言学研究按其内容可大概分为话语建构和国家形象构建研究,其中对话语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语篇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一系列美国和中国政治语篇,汪少华、袁红梅、梁婧玉和张薇等人[8-11],认为架构和隐喻与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因此,媒体或政府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架构以契合受众心理,并运用相应的话语表达,让受众接受观点,即可以按照“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议题蕴含的概念隐喻、深层架构-隐喻表达、表层架构-推论-叙事角色”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系统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梁婧玉[12]分析了2016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发现外媒使用了大量隐喻架构表达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和观念,并以此影响读者对中国的印象。通过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报道,刘振聪和刁慧莹[13]发现这些报道运用隐喻架构构建出“崛起的大国”“乘风破浪的巨轮”和“高瞻远瞩的领导者”的中国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国内学者主要将架构理论运用于政治语篇分析,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人民日报》数据库中随机选取2020年1月到10月有关新冠肺炎的报道33篇,共计55 796词,建立一个小型语料库。首先,借助Antconc3.5.8处理语料,提取其中的主题词;然后,参照Charteris Black[14]的隐喻识别三步骤识别出主题词中的隐喻性架构;最后,运用架构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挖掘媒体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层架构。
利用Antconc3.5.8处理新冠肺炎语料库后,发现新冠肺炎媒体话语中主要的隐喻为战争隐喻和拟人隐喻,两个隐喻的关键词和词频如表1所示。
表1 战争隐喻和拟人隐喻的关键词和词频
(1)战争隐喻和相关架构
在新冠肺炎报道中,战争隐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抗疫”“战胜”“前线”和“阻击战”等主题词激活了战争这一表层架构,战争架构中的参与者、武器、场地、战争过程、类型和策略等相关元素也随之被激活,由此建构了概念隐喻“防治新冠肺炎是一场战争”,由战争隐喻激活的一系列表层架构组成了战争的复合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战争隐喻复合架构
战争架构包括参与者、武器、场地和战争类型等元素。参与者涉及敌我双方:敌人主要指的是新冠病毒;我方人员包括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党员干部、媒体和无数的人民等。对抗敌人的武器主要是疫苗和科学技术。战场主要分为防控和战斗场地两类:防控场地一般指的是社区,而战斗场地包括医院和湖北武汉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人类与病毒的战争可以分为“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等。
将新冠病毒描述为“敌人”可以激活恐惧架构,恐惧情绪可以动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15],如认识到新冠病毒的危害,人们会主动采取防御措施以抵御病毒。医护、政府、媒体和公众等主动扛起“重托”和“责任”激活了责任架构(如例1)。“坚守”和“前线”等词激活了奉献架构(如例2和例3),通过将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党员和军人等比作“奋战在前线的战士”,可以表现出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起到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在抗疫过程中,医护和科研人员借助疫苗和科研筑起生命防线,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合力抗击肺炎,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在抗疫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其中“科学技术”和“疫苗”等词激活了科技架构(如例4和例5),因此政府会增加对新冠病毒研究的经费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同舟共济”和“众志成城”等词可以激活团结架构(如例2),“战胜”和“胜利”等词可以起到激励大众的作用,有助于激活激励架构(如例6),“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等词激活了爱国架构(如例7)。
例1: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难,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也是我们(军队)义不容辞的责任。(2020年01月31日第01版)
例2: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2020年03月11日第01版)
例3:“英雄妹妹”杜富佳在武汉前线抢救护理患者不舍昼夜。(2020年10月1日第05版)
例4: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020年03月04日第01版)
例5:疫苗则是战胜疫情的“终极武器”。(2020年10月17日第3版)
例6:“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2020年05月11日第01版)
例7:人民解放军、中央和国家部委、各省区市鼎力相助、火线驰援,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20年04月01日第01版)
(2)拟人隐喻和相关架构
“携手”“伙伴”“命运共同体”和“使命”等词激活了拟人架构,拟人架构中的行为、身份和态度等元素也被激活,由此构成了“国家是人”这一概念隐喻。拟人架构和一系列被激活的表层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拟人隐喻复合架构
在疫情这个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国与各国真诚合作,携手应对,分享交流抗疫经验(如例8)。中国始终秉承着与其他国家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积极推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消息(如例9和例10),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思想[16]。“携手”“交流”和“伙伴”等词激活了合作互助架构,“命运共同体”和“命运与共”等词激活了共情架构,而“负责”和“使命”等词激活了责任架构,这三个架构可以唤起公众心中积极正面的情感,从而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例8:中国专家与拉美同行共同举办了30余场跨洋经验交流视频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疫经验。(2020年08月01日第02版)
例9:各国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诚合作、携手应对,筑牢捍卫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才能最终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2020年07月07日第09版)
例10: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2020年07月07日第09版)
通过上述分析,战争隐喻和拟人隐喻主要激活了责任架构、奉献架构、团结架构、激励架构、爱国架构、共情架构和合作互助等架构,这些架构之所以能起到劝说引领作用是因为其激活的深层架构,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和合价值观,与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契合,因此能得到受众的认同与支持。
(1)集体主义
团结架构和奉献架构激活了公众内心的集体主义。这样的话语表达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话语激活的深层架构,即集体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相契合,由此增强了抗疫的民族凝聚力。自古以来,集体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远古时代,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人们经常面临各种危险,比如恶劣的天气或野生动物的攻击,因此人们相互依赖,共同团结起来对抗危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中[17]。在中国,有很多强调集体力量的表述,例如“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新冠肺炎报道通过不断使用“众志成城”“团结”和“齐心协力”等词,强化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壮观场面。
(2)爱国主义
责任架构和爱国架构可以激起公众内心的爱国主义。首先,“勇挑重担”“不负重托”和“使命”这几个词主要出现在国内抗疫前期,动作发出者主要是党员、医护人员和军队人员等,这些词激活的责任架构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面前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从而激起公众内心的爱国主义并主动采取措施防控疫情。其次,虽然我们这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少有人体验过战争,但是战争弥漫于古今中外并且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18]。从某种程度来说,战争语言可以通过心理联想使读者产生认知和情感反应[19],所以,由战争隐喻激活的爱国架构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心,同时公众内心深处会涌现出民族使命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形成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场面。
(3)和合价值观
共情架构和合作互助架构激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和合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直秉承着和平与和睦的坚定理念。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这体现出中国人民协和万邦的国际观[20]。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因共同的利益团结在一起,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战胜疫情这一“共同敌人”。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和实践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后,中国仍然主动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充分体现出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和谐共存、互利共赢和求同存异的多边外交原则。
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媒体话语如何正确选择符合受众心理的架构以更好地实现话语功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同一事件用不同的架构叙述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效果,公众也会采取不同的对策。因此,媒体话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架构,并运用相应的话语表达,对受众进行思想引导[21]。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新冠肺炎话语的架构模式。
新冠肺炎话语的主题是引导公众抗击肺炎,不信谣不传谣,并塑造国家和政府形象,其中蕴含的深层架构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和合价值观等。深层架构对应的表层架构为战争架构和拟人架构等,具体表现为“防治新冠是一场战争”“国家是人”等概念隐喻,相应的话语表达为“肺炎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和“各国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诚合作、携手应对”等。概括而言,新冠肺炎媒体话语的架构模式为“意图(全民抗疫,国家政府形象塑造)——深层架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和合价值观等)——表层架构(战争架构、拟人架构、团结架构和责任架构等)——话语表达”。
为了获得受众的支持,媒体不仅需要关注报道的事实,而且应关注话语的架构方式,因为架构可以让受众无意识地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方式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因此,媒体应根据不同类型报道的主题,采取从深层到表层的架构模式进行报道,根据受众的价值观架构话语,从而进行思想引导。
基于架构理论,本文分析了新冠肺炎报道的劝说机制,以及新冠肺炎媒体话语建构对我们的启示。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报道中蕴含的主要隐喻架构有战争架构和拟人架构,以及这两个架构激活的责任架构、奉献架构、团结架构、激励架构、爱国架构、共情架构和合作互助等架构。这些架构可以激起国民心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和合价值观,其与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大众能够接受媒体观点,从而形成举国上下共同抗疫的局面。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并让公众接受政府或媒体观点,媒体话语可以从官方意图出发,寻找受众认可的深层架构,适配相应的表层架构,并选择相应的话语表达以激活架构,即“意图——深层架构——表层架构——话语表达”的模式建构话语,这对其他话语建构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