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首次使用3D打印机和一种新颖的生物打印技术,将藻类打印成具有韧性和弹性的光合材料,这种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和时尚领域。相关研究发表于《高级功能材料》杂志。
近年来,科学家认识到,最坚固的材料往往是那些模仿自然物质的材料,因此,将生物细胞置于非生物基质中制成的生物材料越来越受欢迎。在本研究中,由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研究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用没有生命的细菌纤维素(由细菌制造并排泄出的有机化合物,拥有许多独特的力学性能,比如柔韧性、强度和保持形状的能力)充当打印纸,用活微藻充当墨水,通过3D打印将活藻沉积在细菌纤维素上。
研究人员解释说,生物(微藻)和非生物(细菌纤维素)成分结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材料,这种材料拥有藻类的光合特性以及细菌纤维素的柔韧性,也就是说,其既坚韧又有弹性,同时还环保、可生物降解,生产简单且可扩展。此外,这种材料拥有植物特性,意味着它可以利用光合作用在数周时间里“养活”自己,还可以再生,这些独特的属性使其可用于制造人造树叶、光合皮肤或光合生物服装等。
人造树叶是模仿真实树叶的材料,能利用阳光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能量,可以在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外层空间制造可持续能源。目前的大多数人造树叶用有毒化学方法生产,而新方法制造的人造树叶则由环保材料制成。这种材料还可以制造用于皮肤移植的光合皮肤,产生的氧气将有助于伤口修复。
研究人员表示,除用于可持续能源和医疗领域,这些材料也有望改变时尚行业。首先,由藻类制成的生物服装是可持续生产、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质量织物,将解决纺织业目前面临的环保问题;其次,它们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去除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最后,它们不需要像传统服装那样经常清洗,能大大减少水的使用。(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据韩国KBS报道,韩国机器研究院成功研发出一款“肌肉面料”。这种面料只要贴在衣服上,就能帮助人们花小力气完成很多事情。
研究小组称,该“肌肉面料”是用直径仅为20 μm的形状记忆合金做成弹簧形态的线后,与普通的纱线材料交织而成。面料的尺寸只有成人手掌那么大,重量仅为6.6 g。
使用“肌肉面料”时,形状记忆合金会收缩,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力量,可举起约10 kg的物品。把该面料贴在胳膊上后举起哑铃时,肌肉使用的力量减少一半。在人体模特的腿部贴上“肌肉面料”后,当其收缩时,人体模特便能猛然站起。
据悉,该“肌肉面料”不需要另外的发动机,且重量很轻,价格低廉。预计“肌肉面料”得到普及使用后,将被用于快递、物流、护理等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或康复训练等领域。(来源:纺织导报)
半导体纤维在人机交互、能量转化等方面有巨大优势,因此在可穿戴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的半导体纤维以共轭聚合物材料为主,但其载流子迁移率和力学强度较低,导致无机半导体纤维难以连续化制备。受棉纤维纺纱工艺的启发,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AFMG)的研究人员借助多相界面作用力,模仿棉纤维纺纱的梳棉、压实和加捻工艺,开发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的连续化取向、组装和加捻新方法,实现了无机半导体纱线的连续化制备。研究人员同时提出以高长径比的纳米带为结构单元,强化基元相互作用力,提升了半导体纱线的强度。此外,基于双电层吸/脱附和离子晶格脱嵌耦合机制,构筑了基于无机半导体纱线的电致变色人工肌肉。
因为纱线由高长径比的无机纳米单元组成,在室温下可以任意弯曲或扭曲,具有良好的柔性。由于载流子冻析效应,半导体纱线插入液氮后电阻提升了4个数量级,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柔性。它的拉伸强度也显著优于已知的纯半导体纤维材料,除此之外,无机半导体纱线也具有灵敏的热敏与光敏特性。
无机半导体纱线经过三相界面组装后,纱线内部具有大小不同的孔洞,经过流体加捻后形成致密的纳米纱线。与棉线结构相似,无机半导体纱线的微观结构单元也呈现高度有序的平行排列。基于优异的柔性与力学强度,无机半导体纱线可加捻得到多种螺旋结构纱线,当结构单元组分均为无机材料时,螺旋纱线在极低温下仍具有优异的可拉伸性能。
通过与碳纳米管纱线复合,螺旋纱线可实现在离子液体中的协同电致变色与致动。预计该无机半导体纱线在人工肌肉、伪装织物等领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来源:纺织导报)
5月17日,记者从武汉纺织大学获悉,该校徐卫林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为探测器姿态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助力“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该装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委托武汉纺织大学研制。2019年初,徐卫林团队接到紧急任务,紧急攻关14个月,圆满完成任务。
徐卫林介绍,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所用的9分钟被称为“魔鬼9分钟”,风险很大、技术难度很高。当探测器抛掉大底和背罩,露出着陆平台和火星车时,大推力发动机开始工作,探测器观察地面,寻找最安全的具体着陆地点,此时,巡视器上12台姿控发动机配合主发动机起到减速和姿态调整作用。
“‘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就装配在姿控发动机喷口尾管和导流锥管连接处,阻隔、密封姿控发动机喷口产生的1500℃高温,保障姿控发动机喷口尾管和导流锥管的弹性连接。”徐卫林说。
这意味着该装置既需耐超高温,又要具备良好的弹性。而在此之前,它还要被长期压缩——12台姿控发动机在着陆过程中,按照智能化程序设置,根据姿态调整需要,间歇式独立工作累计时长约2 ~3分钟,“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材料要能耐受发动机此时1500℃高温火焰冲刷。同时,该装置在姿控发动机间歇式工作期间,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弹开压缩不断循环交替时始终保持密封。
研制期间,材料选用成为团队的首要技术难题。当时,市面上不存在经一年长期压缩后,既耐1500℃高温火焰短时冲刷,又能保证100%回弹性的材料。
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尝试多种方案和试验后发现,有机材料均无法满足此功能,只能选用无机材料,但无机材料在高温条件下无法保证100%的回弹性。此时,团队创新性提出将隔热与弹性功能分离的设计方案,使用特种无机纤维材料与金属材料复合编织,保证装置稳定性,同时采用波形弹簧有效解决100%稳定回弹难题,最终达到所要求的技术指标。(来源:科技日报)